独立学院大学英语分层次教学实施过程中的教师角色转换
2010-12-31吴宝侠
考试周刊 2010年56期
摘 要: 目前国内高校大学英语教学一般实施分层次教学,有利于因材施教。独立学院学生的英语基础普遍不太好,因此在分层次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根据具体情况扮演不同角色就尤其重要。本文依据分层次教学理论和教师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扮演的角色对独立学院的分层次教学中教师的不同角色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独立学院 分层次教学 教师角色 大学英语教学
独立学院是是1998年以来伴随我国高等教育的办学规模实现跨越式发展而涌现出的一种新的办学模式,它招收的学生英语水平较一本、二本的学生弱,而且参差不齐。这种情况下大学英语分层次教学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了。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决策者和指导者,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是传授知识、启迪思考和释疑解惑者,是学生实践活动的鼓励者和合作者。分层教学能够使任课教师在处理教学内容和进度时有针对性地设计,在教学内容上明确教学的基本要求和较高要求。
一、分层次教学理论
分层次教学是从实际出发,按照学生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及非智力因素与个人意愿相结合进行分班,组织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一种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
1.政策依据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由于全国各类高等院校在办学条件、师资力量、学生入学水平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即使同一学校的学生入学水平也不完全相同,因此要坚持分类要求、因材施教。”《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因材施教”的规定,成为了各校实施分层教学的重要指导思想,为分层教学改革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持与保障。
2.理论依据
美国著名的应用语言学家Stephen D.Krashen的“输入假说”(the Input Hypothesis)把学习者将要达到的更高一级的语言水平称为“i+1”,但是如果输入语过深而远远高于学生的现有水平即i+2,或者过浅而太接近甚至低于学生的已有水平即i+0或i-1,都会造成学生理解学科知识困难或无益于学生英语语言能力提高的局面。只有按照自然序列(the natural order),才能实现从i层次到i+1层次的过渡。这种理念正是大学英语分层教学的精髓,并为大学英语分层教学改革提供了极其重要的理论依据。
此外,美国教育心理学家B.S.Bloom提出了“教育目标分类”(A taxonomy fore-educational objectives),Bloom认为,每个学生都有能力理解和掌握任何教学内容(除非有智力缺陷)。如果学习者未能取得最优异的成绩,不是因为学习者的智力问题,而是由于他未能得到适合自身特点的教学条件和合理的帮助。如果将教学与学生的需要、特征联系起来,几乎所有人都能学好。从这项研究成果我们可以得知,要想开展卓有成效的教学,教师应该为每个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才能使每个学生的智慧得以全面展示,潜能得以充分发掘。
二、教师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角色
传统的外语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中心,教师的主要作用是讲解语法知识。随着人们对外语教学本质认识的深入,对外语教师的角色作用也有了不同的理解。Kravas-Dukas(1995)在世界范围内对部分富有经验的外语教师针对教师角色定位的问题作了问卷调查,得出如下相关结果,我以表格的形式表现出来。
三、教师在独立学院大学英语分层次教学中的角色扮演
由于三本学校学生的特殊性,教师应该集多种角色于一身,根据分层次后的教学对象,结合教学目的,灵活扮演不同角色。通过对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外语系教师的访谈和问卷调查,以及针对我的教学经验,得出下面的结果。
由于三本学生的基础普遍不太好,为了更好地实施教学,我没有像其他普通大学那样把学生分成A,B,C三个级别,而是将学生分成A,B两个级别。下面我将依照上面表格的顺序,分条列项阐述。
1.知识之源(source of expertise)。在A班的教学中,教师通常是表格中知识之源的支持者,提供信息,更侧重语言的运用、语言技能的升华、文化背景知识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运用;而在B班,教师的角色凸显权威,较多地讲解重要语法和词汇,学生普遍认定教师的权威性,提出异议观点和问题的情况很少。
2.管理角色(managing roles)。在A班的教学中,教师通常是表格中组织者或导演,教师在分配任务,创设各种激活学生思维的情景,引导学生主动认知、提问质疑,把教学过程变成种师生平等交流、共同研究问题的互动过程;在B班,教师会根据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文化背景、兴趣爱好和心理特征,结合现代特征,设计符合学生英语基础和兴趣的教学活动,较多地安排或指定学生采用小组合作(pair mLxYgAR3xHCDQWIHfbbQhGj9EtsvXECXRW7khdhhtUU=work)、扮演角色(role play)、分组讨论(group discussion)等训练方式。
3.建议来源(source of advice)。A班教师通常是导师和倾听者,通过导入与教学内容相关话题的讨论,很自然地将教学任务引入到课堂中去,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激发他们完成任务的迫切需要,并认真倾听,适当给予评价和指导。B班教师更多的是私人导师和心理学家,要更多地鼓励学生参与问题的解决,走下讲台或课后单独给学生提供帮助,和学生深入交流,清除他们由于英语基础差产生的各种担忧和焦虑。
4.学习促进者(facilitator of learning)。A班教师做学生讨论中的帮手、向导,或小组讨论媒介,组织学生如何更有效地学习。B班教师则有时做学生讨论过程中的提词员、协调员。在授课过程中,经常遇到有的学生在回答问题过程中问老师哪个词该怎么说,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遇到讨论难以维系的情况要作出适当的调整。
5.分享角色(sharing roles)。A班教师通常是观察者、协商者,在学生分组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走动巡视监听,偶尔按需提供帮助,在学生表演过程中,教师充当观众,监督指导。B班教师则更多要参与进来,开展话题,或提供语料,充当合作者。
6.关心角色(concerning roles)。A班学生更喜欢把老师看成是朋友或支持者,他们独立学习的习惯基本已经养成,只需老师适当指导就可以了,而B班学生喜欢老师像家人那样无微不至地关照学习,照看他们所有的表现,有哪个地方没得到老师的肯定就觉得不放心、不正确。
关于“7.课堂气氛创造者(atmosphere creator)”,“8.评估者(evaluator)”,“9.为人和勤奋工作示范者(example of behavior and hard work)”这三方面,A、B两班教师的普遍观点差别不大,教师需要创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和形式多样的训练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更要以平等、尊重、欣赏、关心的态度对待他们。教师的评估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需经常采用主动式教学原则,及时帮助需要帮助的学生,及时解答学生的问题,特别是对主动性差的学生,更要予以必要的督促和鼓励。教师应勤奋、认真、孜孜不倦,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四、结语
通过访谈教师和问卷调查,我了解到教师在分层次教学中的角色只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A、B班教师的角色既有区别和侧重,又有融合、有交叉。因此,教师应深入了解全部的教师角色内涵,根据具体情况合理运用到分层次教学中,使我们的学生既能掌握基本的语法词汇知识,又能熟练使用各项基本技能,达到效率最大化。
参考文献:
[1]Bloom,B.S.All Our Children Learning[M].New YMcGraw-Hill,1981.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Z].上海: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3]Krashen,S.D.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Oxford:Pergamon,1981.
[4]束定芳.外语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5]王蔷.英语教学法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