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成为课堂提问的主体
2010-12-31唐刚
考试周刊 2010年56期
现在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方式以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为主要模式。新课标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学习的结果,而且要关注学习的过程,要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课堂学习中学生的自主提问是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建构的重要学习方式,是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体的标志。怎样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主动提问,变教师单边提问为师生共同提问,互动交流呢?我就此问题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营造平等氛围,让学生敢提问
教学片段1:
将以下分数化成小数:
1.师生合作计算结果。
2.师:你有什么发现?
生:有些分数可以化成有限小数,有些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3.师:我也发现了这一结果,看到这种现象有什么问题想提出来和大家共同研究?
生:为什么有的分数可以化成有限小数,有的不可以呢?
生:什么样的分数可以化成有限小数呢?
4.师:我也有这样一个疑问,你打算怎样研究这个问题?
生:我想大概和分母、分子有关?
生:可以先把两种分数分开比较一下。
生:能否化成有限小数和哪个因素有关?
…………
我们常见小学低年级的学生缠着老师问这问那,但随着年级的增加,问题却越来越少,到了高年级学生就几乎没有问题了,这是什么原因呢?重要的原因是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是以知识传授者的身份出现的,而不是学习的合作者。学生对于高高在上的教师心存敬畏,又怎么敢提问题呢?在本教学活动中,老师处在和学生平等地位和学生共同计算,让学生感觉老师和他们共同进入新知识的探究活动。老师和学生共同观察,发现结论。学生没有老师在灌输知识的感觉,对自己的发现有成就感,学习兴趣大增,进而乐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大家研究讨论。这时学生大胆提出问题:“什么样的分数可以化成有限小数?”老师引导学生应该从什么角度进行研究,激发了学生的探索兴趣。由于有了师生共同研究的氛围,学生大胆提出了探索的方向。在此教学过程中老师以教学权威的口吻提问学生观察分数的分母特点,学生也能学会知识,但没有自己的思考,没有主动学习的意识,也就不会提出问题,学生学会的仅仅是知识,而学习能力却不能得到提高。
学生是一个有独立思想的学习者,只要老师放下教学权威的架子,营造平等的民主的学习氛围,和学生平等地进入探索学习活动,学生在平等轻松的氛围下就敢于提问,就会在学习中发挥主动性。
二、创造适当的条件,让学生想提问
教学片段2:
1.出示圆形胶带纸
师:胶带纸的周长指的是什么?你能量出周长吗?
生:剥下胶带纸的一圈,用直尺量出长度。
2.出示一个圆形车轮
师:量出车轮的周长。
生:拿出一根绳绕一圈,然后量出绳长。将车轮滚动一圈量出周长。
3.出示一个带有圆心的圆形纸片
师:你会量出圆的周长吗?
生:动手操作后发现操作有难度。
4.师: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纸片太软了,操作起来有困难。
生:老是这样量周长太麻烦了。
生:有时周长不好量,我们该怎样计算周长。
生:要是量直的线段就好了。
5.师:你观察前面我们量好圆周长,你有什么想法?
生:好像圆越大,周长越长。
6.师:圆越大指的是什么越大?
生:半(直)径。
7.师:现在关于周长你有什么想法?
生:我觉得直径大的圆周长就长。
生:直径和周长有什么关系呢?
师:我们大家一起来研究一下这个问题。
……
学生的提问需要教师精心的预设。教师在理清知识内在关联、确定学习的重点和难点的基础上,应合理地设计教学环节,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确有学习的需求,有问题想问。在本教学环节中老师首先出示实物,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操作积累对圆周长性的认识,同时多个操作定会让学生感觉到麻烦,有认识圆周率的需求。到了测量圆纸片周长时,操作上产生了难度,从而为学生提出“圆周长和直径的关系”这一问题,这时学生提问自然产生。如果老师没有事先设计,直接让学生动手测量周长和直径,然后让学生算出比值这一教学方法也可使学生学会“圆周率”这一概念,但这样做学生没有学习“圆周率”这一概念的心理需求,也就不会提出问题。没有问题产生意味着没有主动学习的意识。没有学生主动参与的课堂是失败的课堂。
教师要合理地设计教学环节,通过合理地设计教学环节引起学生认知的冲突,产生问题。这时只要教师稍加引导,学生提问就会自然而然。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肯定是他们感最兴趣的问题,学习起来当然会比教师提问后的学习效率高,同时也会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
三、理性引导,让学生会提问
教学片段3:找出下面的哪些数有约数3?
6、23、39、21、42、45、13、123、213、321、756、54
1.师:你是怎样思考这个问题的?
生:算一算。
生:不用找,末尾是3、6、9的数就有约数3。
生:我发现好像不是这样的。
2.师:究竟谁的说法“正确”,说说你的看法。
生:你怎么知道这这种说法不正确?
生:比如23没有约数3,而54却有约数3。
3.师:他是通过举例发现了末尾是3、6、9的数不一定有约数3,仔细观察一下有约数3的数字说说你的看法?
生:我看到123、213、321这三个数都有约数3?
4.师:这个问题提得好,你们同意他的观点吗?为什么?
生:我们举几个例子来验证一下。
……
课堂提问反映学生思维,会提问意味着学生会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敢提问、会提问。本教学片断着重通过知识目标的达成引导学生提问。老师首先让学生观察,学生根据经验提出有约数3的数的特征。很显然这一结论犯了经验主义错误,老师不急着判断,而是提问:“你是怎们看的?”引发学生思考,产生对结论的质疑。这时提出结论的学生很显然并没有服输,学生提出:“你怎么知道我说的是错的?”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举例证明了结论。接着老师引导学生观察,通过比较,提出“123、321、231”这几个数为什么都有约数3。通过老师的引导,学生换了一个角度思考问题,通过比较提出了各个数位的和和有没有约数3有什么联系这个问题。通过老师的引导,学生学的问题具有了连贯性和逻辑性,从提出发现到验证结论,再到观察比较提出正确的研究方向,学生提问始终围绕所学知识展开,有价值问题将学生带入了有效的探究中。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课堂提问对于学生学习态度、学习方式的转变都有积极的意义,我们应鼓励学生大胆地发挥想象,自主地提出自己的问题或疑虑,让每位学生真正地参与到课堂中来,畅所欲言。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才能真正焕发出以学生为主体的风采。只有当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敢提问、会提问,才能说明学生真正地参与到学习中,这才是高效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