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学生数学能力的策略
2010-12-31史慧峰秦宇虹
考试周刊 2010年56期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强,十分抽象的学科。中学生正处在由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思维过渡的认知阶段。数学的抽象性与中学生思维的形象性是一对矛盾。我在实际教学中,就如何化解以上矛盾,真正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得到体现,让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得到提高,作了一些探讨。
1.数学笔记,培养学生养成反思习惯
中学生的接受能力是强的,但遗忘速度也是比较快的。如何让他们把课堂上学的数学知识能够牢固地理解和掌握,让老师能够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需要呢?让学生每天写数学笔记则能做到这一点。数学笔记的内容可以记自己在数学课堂上的学习心得,可以记自己解答习题的体验,可以记自己暂时还不能够理解的知识点,也可以在笔记里面对老师提建议……通过阅读学生的数学笔记,教师能及时了解到学生的学习状况,可以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以针对学生的实际状况给予适当的批语,可以询问学生对教师在数学教学方面需要完善的地方……
长时间的实践,我对让学生写数学笔记有一种很深的感受:数学笔记的形式是一种评价的方式,它能通过回忆,重温生动的场景;能够强化学生在活动中的积极情感,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写数学笔记也是一种愉快的创造性活动,是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反省,可以让学生客观地认识自我,避免学生盲目和自卑。教师通过笔记可以了解学生的情感和价值,从而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2.学生提问题,以学定教
提高数学教学效果,让学生提问题是一个很好的策略。学生提出问题时必然要对相关知识进行整体的考虑,经过认真的思考,这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表现。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情境,有意识营造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乐于提出问题的教学气氛。在教学按比例分配应用题时,我出示了这样的条件:“七(2)班男女人数的比是3∶4。”要求学生提出相关问题,看谁提的问题又多质量又高。对每一个学生提出的问题,无论问题质量的优劣或难度的高低,我都给予肯定。在我的感染下,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男生人数占总人数的几分之几、男生比女生多百分之几、女生人数比男生少百分之几……学生的问题意识,应是教师极力去培养的,教师一定要丢掉过去那种“师道尊严”的架子,实现真正的平等,因为课堂是师生双方共同营造的。实践告诉我们,教师幽默的语言、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等都可以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只要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就可以肯定地说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无论深与浅、错与对,教师都要给予积极的肯定,从而保护学生的问题意识。
3.实践活动,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为实际生活服务。单纯数学学习是枯燥乏味的,学生是没有兴趣的。在数学教学中,几乎每一个知识点在现实生活中都能找到模型。如学习平均数的应用题时,如果采用数学书上的例题,加上我的讲解,学生也许能够接受,但不能充分调动他们积极参与的意识和欲望。正巧学校刚组织了各班手抄报的评比,何不借此机会与学生共同来研究平均数的有关知识呢?为此,上课时我把有关资料出示在黑板上:
我问学生:怎么来确定最后的分数呢?
生1:把每个班的分数加起来。
生2:我不同意,因为有的老师打的分数高,有的打的分数低,就这样加起来不合理。
生3:我觉得先求出每个班的总分,再除以6,算下来的分数作为每个班的分数。
生4:我从电视里看到过评委为唱歌的选手打分,要先把最高分和最低分去掉,我认为要先去掉每个班中最高分和最低分,然后再把剩下分数加起来,除以4。
因为是发生在身边的事,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个个发表自己的见解,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提到了“平均数”这个词,我想现在是时候讲解平均数的有关知识了。果然,在以后的测评中,学生对平均数方面的知识掌握得相当好。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把课堂演变为生活,只有让学生产生了现在所学的知识是解决实际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知识时,学生的“我要学”的观念才能自然形成。
4.错题订正集,巩固学习效果
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巩固学生的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拓宽学生的思维能力,考试无疑在目前来讲至少说是比较科学的。如何让每一次考试的最佳效果发挥出来,让学生通过每一次的测试都能够有所收获呢?学生在每一次测试中都会或多或少出现一些错误,这些错误是正常的,关键是如何让这些错误在今后不会再出现。我的切身体会是让学生准备一个错题订正集。每次考试后,我先让他们把做错的习题抄到错题订正集上,重新进行思考,允许他们讨论,力求通过他们自身的努力,把有关知识点进行理解和巩固;然后让学生提出他们仍然存在的问题,师生共同研究解答;最后让部分学生说出自己订正后的体会,指出今后的注意点(对有关学生,还要求他们把注意点写到错题集上)。老师们都有这样的体会:每次考试后,学生接过自己的试卷时,第一看的是分数,第二看的是哪些题目错了,面对做错的习题,学生或自责或懊悔,此时,学生订正的意识极强。所以,对每次考试中出现的错误解答,老师不要急于讲解,而应留一些时间让学生自己去研究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