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0-12-31

考试周刊 2010年56期

  传统的作文教学使得大多数学生视写作为畏途,对写作有一种挥之不去的“神秘感”。提起写作,学生亦或闭门造车,浮想联翩,亦或搜肠刮肚,七拼八凑。总之,学生的写作兴趣与写作信心消磨殆尽,这与写作训练的宗旨大相径庭,所受到的写作训练效果当然甚微。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基于这样的认识,师生、生生、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平等对话,必须贯穿整个作文教学的始末。因为对话能激发起学生习作的动机,引起习作的灵感,增强交流的欲望,促进表达的完善,使学生觉得有东西可写,并能够写出来。
  一、指导中对话:张扬个性,动态生成
  [习作指导片段](录自特级教师于永正给四年级学生上的一堂作文指导课。)
  “同学们,今天我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他是谁呢?”
  于老师用彩笔在黑板上勾勒出一幅人物漫画。
  “他叫四毛,是三毛的弟弟。”
  学生哈哈大笑,味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
  “请比较以下,四毛和三毛有什么不同。”
  学生发言很踊跃,因为学生对张乐平手下的三毛了如指掌。
  比较完了,于老师又娓娓道来:“四毛在班里成绩数一数二,可有个毛病——马虎;还有,好耍小聪明。有一天,发生了这样一件事——”
  于老师又在黑板上画了另一幅图。
  学生饶有兴趣地看着,会心地笑了。
  “发生了一件什么事?谁说说?”
  “四毛把卷子倒过来给家长看了。”
  “为什么?”
  “他只考了66分,太低了,倒过来就不一样了,99分。”
  紧接着,于老师又与学生们一起交流对话,“四毛为什么考了66分?谁让他把试卷给家长看的?结果如何?”
  讨论完了,于老师又让孩子们把想象的前因后果连缀成一个完整的故事表演出来。
  于老师总结:“现在,你能把这件事写出来吗?”
  “能。”学生声音很响亮,信心很足。
  很明显,整个作文指导过程是个动态的、开放的生成过程,学生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中,无拘无束,各抒己见。在这种平等的对话交流中,来自他人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而自己的感悟又会被别人的发言所唤起。同时,学生的个性也得到张扬,促成文章的自然生成。学生就不必也不会再挖空心思编造一些“假、空、大”的东西,在整个过程中学生一直处于一种放松状态,消除对习作的畏难心理。
  二、赏析中对话:沟通见解,体验成功
  [作文赏析片段]
  师巡视至一交流、赏析小组,关切地问:交流得怎样?有什么收获,需要帮助吗?
  生甲:生乙构思很巧妙,选择的两个事例也很典型。一个是老将王义夫,一个是110米栏冠军刘翔。
  生丙:而且详略得当。
  生乙:他们也给我提了不少好的建议。比如刘翔跨栏的动作描写不够准确,生甲说的“后腿迅速掠过栏杆”,我觉得很形象。
  师:生丁(潜能生),你今天收获也不小吧?
  生甲、乙忙抢着说:他今天进步不小!(生丁羞涩中透出一份喜悦。生丙忙将习作本递给老师看。习作多处做上了记号,而且还附有修改意见,生丁修改得也很认真。)
  师:不错,真有进步。你们功劳也不小,你们小组交流的效果不错,继续努力!
  从这个片段中可以看出,师生、生生之间都在讲真话,特别是生生之间的对话无不透露出他们稚嫩的天性和灵性。这种对话能够让学生相互欣赏,沟通见解,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一个人一次成功的体验,便会激起他无休止追求成功的意志和动力。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学生间的这种相互沟通、相互赏析,在不同的学段提出“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等要求。学生的写作兴趣和信心,作为一种内驱力来源于在写作的合作和交流中所产生的成就感。
  三、批改中对话:完善表达,交流情感
  说到“对话”,也许一些教师更多地会想到的是课堂上师生间的口头语言交际。这个理解不够全面,在作文教学中,对话不仅仅是一种激活课堂教学的技巧,还应延伸到课堂之外,让它成为师生间平等的心灵沟通与交流,引用李镇西老师的话说:“对话,既是一种教学方式,更是一种师生关系。”
  时间的局限,使得教师不可能全部面批学生的习作,大多是在课堂之外完成习作的批改的。语文教师应充分运用书面语言,以文本为媒介,实现师生间的对话交流。这种交流,一方面是对学生写作知识、题材选择、表达技巧等的修改、点拨、争鸣,以帮助学生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另一方面又是与学生进行的一次情感层面的交流。我们鼓励学生在习作中说真话、讲实情,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但学生所讲的不一定都是正确的、合乎情理的。教师在批改作文的过程中,就应以平等的姿态与学生进行交流,抚慰学生的心灵创伤,疏导学生的心理障碍,帮助他们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位学生在习作中写到道:“我真不该帮那个死老婆子(指邻居大妈)的忙,不仅不谢我,还反咬一口说是我藏了她家的猫,真是好心没好报。总有一天我会报复她的,让她也尝尝被人冤枉的滋味。”这位同学的习作中很显然透露出一种可怕的报复心理,这不利于他的健康成长,于是我在批改时,写了这样几句话:“什么事能做到问心无愧就够了。被别人误解甚至冤枉时,你仍能做到胸襟宽广就是对别人狭隘的最好的报复。这个世界需要你这样的热心人,老师支持你!”我不知道这段话能否完全化解他心头的怨恨,但我相信,看到老师的这段话,他会认真地去思考,他会感谢老师对他的引导与教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