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幼儿园艺术教育中运用民间歌谣的价值\\原则及方式

2010-12-31张卫民刘贺佳

学前教育研究 2010年7期

  [摘要]在幼儿园艺术教育中运用民间歌谣可以培养幼儿的审美感知能力、审美理解能力、审美想像与创造力。在此过程中,幼儿园必须遵循生活化、适宜性及审美性原则。除了可以采取主题单元活动方式外,幼儿园还必须注意在周围环境与幼儿一目在园生活及游戏中渗透民间歌谣艺术资源。
  [关键词]艺术教育;审美教育;民间歌谣
  
  民间歌谣是广大群众集体创作的可歌唱或吟诵的短篇作品。作为口头创作,它生动而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现实和广大群众的思想感情、理想愿望及审美情趣,将其整合进幼儿园课程,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幼儿的民族认同感和民族情怀,而且能够发展幼儿的审美感知能力、理解能力及审美想像与创造力,对传承和弘扬我国优秀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在幼儿园艺术教育中运用民间歌谣的价值
  
  (一)有助于幼儿审美感知能力的培养
  审美感知是客体的审美属性直接作用于个体的感觉器官所引起的心理反映。审美感知能力即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的感知能力,它是个体开展审美活动的心理基础。审美感知能力由无数次审美经验积淀而成。将民间歌谣艺术资源融于幼儿园艺术教育中,让幼儿经常接触和聆听自然、真切、清纯朴实的民间歌谣艺术作品,充分感受和体验民间歌谣艺术的节奏、音韵、叠句和曲调等形式美特征,可以逐渐使儿童积淀起相关的审美经验,进而培养幼儿的审美感知能力。
  
  (二)有助于幼儿审美理解能力的培养
  审美感受还只是触及审美对象的外在特质后产生的一种直接的感观愉悦,只有通过审美理解,人们才能深入体会审美对象的内在意蕴。民间歌谣通常蕴含着丰富的审美意蕴,如《插田歌》:“赤脚双双来插田,低头望见水中天,行行插得齐齐整,退步原来是向前,插好秧田望丰年。”这首歌谣高亢嘹亮,声调跳动较大,每一乐句后都有悦耳动听的衬腔。让幼儿反复吟唱、游戏、表演这首歌谣,可以帮助幼儿体会其背后的社会文化意义,感受劳动人民对土地的热爱与对丰收的期待,从而促进幼儿审美理解能力的提高。
  
  (三)有助于幼儿审美想像和创造力的培养
  审美想像与审美创造联系密切,审美想像所创造的新形象即审美意象,是一种充满情感的想像性表象。培养和发展人的审美想像和审美创造力,是艺术教育的应有之义。民间歌谣中蕴含着丰富的富有民族特色的审美意象。如长沙民间家喻户晓的儿歌《月亮粑粑》:“月亮粑粑,肚里坐个爹爹。爹爹出来买菜,肚里坐个奶奶。奶奶出来绣花,绣扎糍粑。糍粑跌到井里,变扎蛤蟆。蛤蟆伸脚,变扎喜鹊。喜鹊上树,变扎斑鸠。斑鸠咕咕咕……”让幼儿经常欣赏、演唱不同样式的民间歌谣,能帮助幼儿积累多种民族艺术经验,并促使幼儿在各种经验的互相碰撞、渗透交融中创造出新的形象,发展幼儿的审美想像与创造能力。
  
  二、在幼儿园艺术教育中运用民间歌谣的原则
  
  (一)生活化原则
  生活化原则指进入幼儿园艺术教育的民间歌谣应贴近幼儿生活,并且是幼儿在周围环境和现实生活中能经常感受到的艺术资源,如集会、节日活动中经常演唱的民间歌谣;公园、江边休闲时人们经常唱的民间歌谣选段等。这些歌谣都不同程度地融进了幼儿的日常生活环境,已被幼儿有意无意地感知和体认,因此更易激发幼儿的审美心理。
  
  (二)适宜性原则
  适宜性原则指在筛选民间歌谣时,要注意使之符合幼儿的兴趣需要和适应幼儿身心发展水平。“不能让幼儿体认的文化再优秀也没法产生塑造作用”,因此,在开发利用民间歌谣艺术资源时,为不同年龄班选择的具体内容和教学方法应有一定区别。如面向小班的作品在歌词和曲调上应相对较简单,教学活动以欣赏作品为主,辅以简单的歌唱和律动;对中大班儿童来说,作品的歌词和曲调应相对复杂,在欣赏各种作品的基础上,应让他们进一步了解作品反映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价值,并鼓励幼儿大胆表现和创造。
  
  (三)审美性原则
  遵循审美性原则意味着进入幼儿园艺术教育的民间歌谣应具有审美价值。“艺术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和物态化形式,因此,艺术在本质上必然是审美的。”艺术教育与审美的关系决定了在艺术教育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遵循审美性原则成为一种应然。教育者在对艺术资源进行甄别、筛选的过程中,应注意摈弃不具审美价值的作品部分。
  
  三、在幼儿园艺术教育中运用民间歌谣的方式
  
  (一)主题单元活动方式
  在对当地民间歌谣艺术资源进行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幼儿园可以将民间歌谣艺术资源分成若干主题,形成一定的活动系列,再以每一系列为主题单元进行艺术教育教学活动。如我们在实践中将长沙当地民间歌谣艺术资源分为有趣的民间儿歌、劳动人民爱唱歌、好听的家乡歌谣、快乐的节令歌谣等四大模块,在此基础上,教师再根据本园的具体情况设计不同的主题单元活动,开展诸如音乐欣赏、歌唱、打击乐器演奏、律动等音乐教学活动。
  
  (二)陶冶渗透式
  除了将民间歌谣艺术资源运用于正式的幼儿园艺术教育活动外,幼儿园还可以将民间歌谣艺术资源有机渗透于幼儿生活的全过程,这包括渗透于幼儿园物质文化环境、幼儿园日常生活、幼儿园游戏中等。
  1 在幼儿园物质文化环境中渗透。
  “幼儿园物质文化环境主要由幼儿园的活动室、户外活动场地、各种设备和活动材料、空间结构与环境布置等要素构成。”民间歌谣艺术资源在幼儿园物质文化环境中的渗透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幼儿园整体物质文化环境的渗透,如在幼儿园的走廊、墙面、宣传橱窗、户外活动场所等空间中融人民间歌谣艺术资源;二是向幼儿园班级物质文化环境渗透。幼儿园班级的墙饰、活动区及材料的投放等同样可以融人民间歌谣艺术资源。随处可见的民间歌谣形式更能调动幼儿对民间歌谣艺术的兴趣与关注,提高民间歌谣艺术教育活动的效果。
  2 在幼儿园日常生活中渗透。
  幼儿在园的日常生活包括入(离)园、早操、散步、进餐等。幼儿园为将民间歌谣艺术资源渗透到幼儿一日生活中,可以在幼儿入园、餐前准备、午睡起床时,播放朗朗上口、婉转悦耳的民间童谣让幼儿欣赏;可以在散步时,与幼儿一同欣赏、讲述、讨论以民间歌谣为主题的壁画或墙饰;可以在早操时,将节奏感强的劳动歌谣中的动作融入幼儿的晨间锻炼中。
  3 在幼儿园游戏中渗透。
  游戏是幼儿最感兴趣、最能发挥并发展其主体性的活动形式。游戏具有“前审美”的性质,将民间歌谣艺术资源渗透于幼儿园的各类游戏活动中,不仅能使幼儿在愉悦的游戏活动中感受、体验民间歌谣艺术,获得相关经验,形成审美能力,而且能丰富幼儿园游戏的内容,最大限度地发挥游戏的价值与功能。如长沙民间歌谣《牵羊卖羊》就是小朋友在玩“捉羊”游戏时唱的。这些歌谣渗透到幼儿园的游戏活动中,能让幼儿在原生态的民间游戏中获得快乐与审美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