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保留学术术语中一些特有的汉字
2010-12-31王克夷
王克夷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上海 200031)
应该保留学术术语中一些特有的汉字
王克夷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上海 200031)
有一些汉字,例如醣、朊和甾,在学术上有特定的含义,简易明了,曾经使用,目前被禁用了,但在《新华字典》上仍保留。建议恢复使用这些学术术语中特有的汉字。推而广之,一些特有的汉字在学术术语中应有一席之地。
醣,朊,甾
《海峡两岸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名词》已经出版了,在与台湾地区的专家讨论和定名的过程中,双方对多数名词的见解是一致的,即使存在分歧,也比较容易统一。但是,对使用某些词和字的观点,双方却很难达成一致。在这类词字中,多数是最基本的常用词和常用字,因为这些名词已写入教科书,沿用了几十年。例如,我国大陆将 amino acid译为氨基酸,而台湾地区的译名则是胺基酸。
carbohydrate起初或许都译为“碳水化合物”,但也曾译为“醣”。然而,不知何时何故,我国大陆不再使用“醣”这个字,而改用“糖”,尽管仍有不少非专业人士沿用“碳水化合物”一词,但学术界已都改用“糖”。但在台湾地区却仍然使用“醣”,而不只用“糖”。
笔者并非文字学家,不知道使用“醣”字来翻译 carbohydrate有何不妥之处。从学术角度看,“醣”有其特定的含义,而且与“糖”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概念,简单地禁止用“醣”,这给学术上带来了一定的麻烦。例如,笔者在撰写“糖”类知识讲座教材时,第一讲的题目就定为《糖、糖、“糖”——什么是糖?》[1]。在日常生活中,糖的概念是与甜味紧密相连的;在学术上,糖有多层次的含义。就英文名词而言,至少有三个词属于糖类的范畴,它们是 carbohydrate、saccharide和 sugar。目前,我国大陆将这三个词都翻译定名为“糖”,然而,经过仔细辨义,三者是有区别的。
carbohydrate过去被译为“碳水化合物”,这是一大类分子的总称。其中包括单糖、寡糖和多糖,如今它们均归属于简单糖类 (s imple carbohydrate);此外还有复合糖类(complex carbohydrate),它们是糖类与其他分子(例如蛋白质和脂质)形成的复合分子;另外还可以包括小分子的糖苷类 (glycoside)。saccharide也被译为“糖”,就其含义看,它仅是简单糖类的同义词,并根据其中单糖残基的数目分为单糖 (monosaccharide)、寡糖 (oligosaccharide)和多糖 (polysaccharide),在多数场合仅狭义地理解为单糖和寡糖。sugar是日常用语,通常与甜味关联,特指食糖,主要指蔗糖,也指葡萄糖和果糖等。在学术上,有时也使用 sugar,大多情况下指单糖和寡糖,单糖尤多。因此,笔者在文章《糖、糖、“糖”——什么是糖?》中指出,糖、糖和“糖”对应的英文应该是 carbohydrate、saccharide(或 sugar)和sweetener。
先秦曾有“白马非马”一说,被很多人认为是诡辩。其实,这是逻辑学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是如何看待概念的问题。“白马非马”中的“白马”是一个小概念,是特指的、白色的马,而非“马”这个大概念。这样的事例有很多,包括本文的论题中心——“糖”。“醣”其实是一个很好的字,它与 carbohydrate相对应,是一个大的概念,有别于与 saccharide、sugar相对应的小概念的“糖”。在 1980年出版的《新华字典》中有“醣”字,与“糖”放在一起,并注明仅指碳水化合物[2]。台湾地区保留了“醣”字,而祖国大陆又为何不再使用“醣”呢?
除了“醣”外,还有“朊”和“甾”,这两个字在1980年出版的《新华字典》中都有。“朊”字的注释是蛋白质[3],其意义明确,而且使用此字可以在文章中避免使用口语化的“蛋白”一词。关于“朊”字,《中国科技术语》在 2007年第 4期曾组织专栏予以讨论[4-8],笔者建议使用“朊病毒”作为“prion”的译名[9]。“甾”是一个象形字,代表了一类以四个并合的芳香环为母核,上部有三条碳链的化合物,包括胆固醇和一些皮质激素[10]。据说此字是长期从事此类化合物研究的著名有机化学家黄鸣龙先生创造的,此字的使用非常有创意。
笔者由一次与台湾同行的交流而联想到“醣”,又进一步引出“朊”和“甾”,这里仅提到三个目前不再被广泛使用的专用字,也许还有其他的字存在类似的情况,这些字不知缘何被从主流中剥离。笔者认为有关学术而非生活常用的字词,在禁止使用之前应该广泛地征询专家学者的意见。因为,广大的科技人员在频繁地使用这些字和词,有了这几个其实为数不多的字和词,在撰稿著书、讨论和交流时就会方便得多;而少了这几个字,有时就显得捉襟见肘,可能需要多费口舌。前一段时间,在讨论确定一些规范用字时,据说因与时俱进,一些在网络上创造的“新”字将被采纳。那么,像“醣”“朊”和“甾”这样在学术上有特定含义和意义的字是否能得以重新焕发生机呢?
总之,在笔者熟悉的化学领域中,所用的字和词,不少是非常专业的,有的甚至是专门创造出来的。例如很多金属元素,特别是不断发现的人造元素,以及有机化学中的很多杂环化合物,都是根据英文的发音而创造的形声字。为了学术需要,既然可以创造很多的字和词,那么个别在学术上很有用、在词典中也已经存在的字词就应该使它恢复生机。例如,“朊病毒”中还是用了“朊”字,为什么?理由很简单,方便实用。
[1]王克夷.糖、糖、“糖”——什么是糖?[J].生命的化学,2008,28(6):665—668.
[2]新华字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439.
[3]新华字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390.
[4]周德庆.“朊病毒”这一译名已成大势 [J].中国科技术语,2007,9(4):25-26.
[5]祁国荣.“朊病毒”比其他译名好 [J].中国科技术语, 2007,9(4):27-28.
[6]韩贻仁.建议 prion命名为“感染性蛋白质因子”[J].中国科技术语,2007,9(4):29-30.
[7]赵寿元.再谈 prion的译名 [J].中国科技术语,2007,9 (4):33.
[8]高素婷.浅谈 prion一词中文译名[J].中国科技术语, 2007,9(4):34-35.
[9]王克夷.再谈 prion的中译名,兼论“朊”字[J].中国科技术语,2008,10(5):25-26.
[10]新华字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557.
Some Chinese Characters forAcademic Ter ms Should Be Resumed
WANG Keyi
Som e Chinese cha rac te rs,such as those of ca rbohyd ra te,p rote in and s te roid,have been used in academ icte rm s,but now a re p rohib ited. These cha rac te rs not only p ossess sp ec ia l academ ic m eaning,but a lso a re ve ry s imp le and unde rs tandab le.M oreove r,they a re s till re ta ined in X INHUA Z ID I AN. The author sugges ts tha t these Chinese cha rac te rs should be resum ed in academ ic te rm s.
ca rbohyd ra te,p rote in,s te roid
N04;H1;Q
A
1673-8578(2010)03-0032-02
2009-10-19
王克夷(1940—),上海人,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研究方向:生物化学。通信方式:key iwang0717@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