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三出三入”校企特色合作方式探索实践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体系改革

2010-12-31麻黎黎宁波大红鹰学院浙江宁波315175

物流科技 2010年4期
关键词:校企物流专业

麻黎黎(宁波大红鹰学院,浙江 宁波 315175)

物流管理专业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人才,强调物流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的紧密接轨,而随着各地物流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高校有必要对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体系进行改革。

1 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物流教育虽然受到学校专业建设等方面的支持与重视,但与市场需求人才的目标相比,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体系明显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1 课程设置相对老化

由于物流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物流企业需要不断更新技术,而专业课程设置相对老化,授课内容与企业实际应用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课程偏重于原理理解和分析,缺乏对企业物流管理案例的分析,导致部分课程实用性较差;另一方面,由于经费不足和教学设施及条件所限,学生掌握的分析方法和分析工具远远不够,重知识掌握,轻能力培养;重专业技能,轻综合素质,这些都使其所培养的物流人才质量大打折扣。导致企业招进来的毕业生不能很快进入工作角色。

1.2 教学内容相对落后

目前各高校注重引进国内外物流学的最新理论和实践经验,并结合实际情况设置了一些新的课程,对原有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修订,使物流专业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但需求的多样化、经济的市场化、市场的一体化、竞争的国际化使现代物流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高级阶段,因此迫切需要改革物流教育,从改革教学内容入手,为培养出适应现代物流发展的新型物流人才打好基础。

1.3 教学方法过于简单

目前大多数物流课程的教学方法仍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缺乏主体意识,缺乏独立思维,陷入了一种僵化死板的学习状态之中,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无从养成。同时理论讲授为主,缺乏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和案例教学。这种过于简单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1.4 实践教学模式单一,实训基地建设利用不足

目前宁波大红鹰学院的物流管理专业建有实验室,并配有各种软件,提供学生上机模拟实践的机会,但毕竟是模拟实践,相对比较简单,从而使得模拟实践与企业实际运作仍有一定的差距,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尽管学院与宁波许多物流企业合作建设了校外物流实训基地,且也不乏像与金星物流、九龙物流校企合作的成功模式,但更多的校企合作仅体现在教师带领学生参观物流企业的工作环境、设施设备和各操作流程,很少能够创造机会让学生真正置身其中学习实践。

1.5 师资力量基础薄弱

目前从事物流管理专业教学的大部分专业教师“双师”素质不高,缺乏从事物流工作的实践经验,缺乏物流科学新知识新理论的研究和培训渠道,来自生产一线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作为外聘专业教师数很少。

2 以“三出三入”的校企特色合作方式进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体系改革的核心理念

结合宁波地方经济特点及宁波大红鹰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特点,根据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性的特点,以及高职教学的基本规律,“三出三入”的校企合作方式作为物流专业课程教学体系改革的切入点,积极探索实践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体系改革。

具体来说,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体系改革的核心理念概括为以下四点:

2.1 培育“三出三入”校企合作模式

对物流人才采取以紧密型全程式订单为主,结合松散型半程式的订单人才培养模式。制订“三步走”的教学方案,形成“三出三入”的教改措施,即三出校门,三入市场。

第一步:从零起点开始,走出校门,介入市场,进行感悟式学习。

主要内涵是“一出”校门,靠近市场,了解和熟悉市场。具体做法是:组织一年级的学生走出校门,对市场进行调查研究,参观、考察一些对口的企业,使学生基本了解到市场对物流人才的需求特点,从而大大增强了同学们的感性认识,明确学习目标,调动学习兴趣。

第二步:围绕技能训练,走出校门,进入市场,进行体验式学习。

主要内涵是“二出”校门,到企业实际操作,到企业现场教学。此阶段在学习专业课的基础上,重在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训练。一方面聘请物流公司举行不定期的专题讲座,用他们亲身经历的案例进行教学;另一方面,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现场训练。

第三步:面向就业目标,走出校门,融入市场,进行生产性实习。

主要内涵是“三出”校门,到企业参加顶岗实习。创立准就业平台,学生在毕业前必须参加企业举办的岗前特训班,成绩合格者,由企业提供具体的工作岗位,学生顶岗实习。

2.2 循序渐进,构建“模块化”项目课程体系

构建以就业为导向、以专业基础课程为平台、以物流岗位方向课程为分支、以物流岗位工作过程为特色的“模块化”项目课程教学体系。通过课程结构的模块化设计,增强课程弹性,对职业化课程进行优化和柔性化。

相对于传统职业教育课程,“模块化”项目课程体系的突出特点是:将教学过程与模块岗位实训充分地融为一体,围绕模块工程的需要构建项目课程体系,组织实施教学,有利于瞄准岗位设课程、瞄准能力搞教学,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模块化项目课程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重点选择不同的职业岗位、扮演不同的角色,学习目的更明确、针对性更强,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培养,也为学生未来的择业奠定良好的基础。以具体岗位模块驱动教学,使整个教学过程能始终贴近实际工作第一线,学生可以及时了解行业的发展趋势,熟练掌握工作流程;学校可以更准确地了解物流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状况,及时主动地调整教学内容。

2.3 配合“三出三入”校企合作模式,优化培育职业能力、知识能力、素质能力“三位一体”为主的课程教学体系

2.3.1 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主

坚持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主线,构建合理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结合“三出三入”式教学模式和“模块化”项目课程体系,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以培养物流专业学生职业能力为主,实行“分段施教”。分段施教是指培养高职物流管理人才的过程针对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特点,采用校企岗位轮换、职业能力递增的分阶段施教培养模式。

第一阶段也就是第一学年,先在校内进行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如物流管理、运筹学、供应链管理等知识和物流英语、计算机应用、报关、报检、国际货运代理、相关的物流信息系统等技能。在此期间使学生在掌握一定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开始“一出一入”,通过讲座和参观企业,进行专业理论的学习实践。

第二阶段即第三学期(包括暑假和寒假),进行“二出二入”,组织学生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进行专业技能的实践,培养沟通能力、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

第三阶段为第四、五学期,在校内进行培养综合能力所需的知识和拓展知识的学习,以在校内进行理论学习和校内实训基地训练为主,掌握仓储配送管理、运输管理、场站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等知识和技能。

第四阶段为第六学期,在企业进行综合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进行预就业的顶岗实习的“三出三入”。

2.3.2 以掌握知识能力为基础

强化基础、拓宽知识面是培养优秀物流人才的基石。知识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必需、够用”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经济学、管理学、物流企业管理、物流法规、经济地理等专业基础知识;掌握从事货运代理、运输、储存、配货、流通加工、装卸的物流业务活动的知识;掌握进行物流成本计算和市场调查的相关知识。二是扎实的技术基础知识,包括运筹学、线性代数、计算机基础等。三是广泛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包括法律基础、市场营销、心理学、科学等。能力包括与专业相关的基本技能和专业综合应用能力,如:计算机操作能力、运输业务操作能力、仓储业务操作能力、物流信息处理能力、物流企业基本业务管理能力等。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二者相辅相成,是培养综合能力的两个必要基础,是合格技术应用性人才必备的双翼。

(1)课程教学内容综合化趋势

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整个物流规划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安排上,各高等学校不仅要强调多元化,还要突出特色,培养基础知识扎实、适应面广的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因此,课程体系也将向综合化发展,整个课程体系形成一个有机整体,避免相互割裂或重复讲授,课程内容将依据不同的培养要求而设置。在这种情况下,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体系必然趋向综合,教学内容整体性也必然得到加强。

(2)课程教学内容实用化趋势

物流管理人才必须具有一定的实用技能,提高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操作能力,以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必须要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走工学相结合的道路。

(3)物流教育数量化分析的趋势

在传统的物流理论专业知识的传授中,定性分析的内容占主导地位,而定量分析较少。而在现代物流管理实践中,特别是随着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发展,管理信息系统的使用使物流活动与数量化分析方法结合得十分密切,物流业务管理和综合评价都离不开数量分析。因此,未来的物流教育要强化定量分析,加强学生数理知识,尤其是统计学、运筹学和计算机知识的培养。

2.3.3 以提高素质能力为特色

根据市场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增设一批如《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测评》等职业能力类训练课程和实践性强的课程,重点培养学生的协调沟通能力,并与学校学生工作部门结合起来,多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与教学环节,尽可能多地创造一些让同学们都有走入社会实习与实践的机会,多增加一些职业素质课程帮助学生提高交流与沟通的能力。

2.4 建立与社会相连的教学评价体系

“模块化”项目课程教学以完成工程模块的质量为依据实施教学评价。因此,在教学评价方面,我们应改革传统的教学评价模式,实行学校评价、行业评价和社会评价的有机结合。

学校评价采用探究式评价,即通过对物流模块的设计方案、模块模拟实验、模块的具体操作等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的形成,同时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

行业评价以社会资格认证为主,即将职业资格认证的标准作为评价工程模块完成的质量、实施教学考核的依据,使学校教学与行业要求保持一致,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社会评价采用反馈式评价,即由企业对模块实习期间进行模块操作实践的考察,对其综合素质做出总体评价。由企业对学生的思想政治表现、敬业精神与工作态度、与周围同事的关系、独立解决问题的情况、理论知识与专业知识的应用情况、工作中的创造性等若干个核心要素进行全面考核,做出鉴定。企业在对学生进行鉴定评价的同时,也对学校的专业教学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实现校企对接,增强人才培养的实用性。

[1]麻黎黎.民办高校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物流科技,2010(3):107-109.

[2]符瑛.我国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商场现代化,2009(3):312.

[3]莫柏预,廖惠兰.高职高专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物流科技,2007(2):91-94.

[4]曾益坤,朱颢.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5-8.

猜你喜欢

校企物流专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本刊重点关注的物流展会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智”造更长物流生态链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基于低碳物流的公路运输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