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装备精确保障的思考
2010-12-31魏爱鹏
魏爱鹏,康 勇,查 浩
(防空兵指挥学院,河南 郑州 450052)
精确保障理念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是美军总结二战以来的历次战争特别是海湾战争的经验教训而提出的,引起了世界各国军队的广泛关注和研究,不断提高装备精确保障能力已经成为信息化条件下世界各国军队建设的重点内容。
装备精确保障就是充分运用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技术手段,精细而准确地筹划、建设和运用装备保障资源,在准确的时间、准确的地点为部队提供准确数量的装备物资和高质量的装备技术保障,使保障适时、适地、适量原则达到尽可能精确的程度,最大限度地提高装备保障的军事效益和经济效益[1]。
1 影响装备精确保障能力的关键因素
1.1 信息保障能力。装备精确保障的组织、指挥、协调都依赖于装备保障信息的高效快速流通。实现装备精确保障的前提和基础是要能够迅速、准确地向装备保障系统提供相关需求信息,只有这样才能具备信息优势并转换为决策优势和行动优势,找出最适合的保障时机、最适合的保障力量、最适合的保障装备和物资,使装备保障的精确化成为可能。
1.2 装备保障人员。装备保障人员主要包括装备保障指挥员、参谋人员、技术保障人员、物资保管员及其他勤务保障人员,是实施装备保障的主体,其能力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装备保障的效果。对他们的普遍要求是政治觉悟高、业务能力强、身心素质好、综合素质全面。其中,装备保障指挥员应具备出色的决策指挥能力;参谋人员应具备较强的辅助决策和组织协调能力;技术保障人员可以是军队编制体制内的专业技术干部、士官,也可以是装备生产厂家的技术专家,应具备精湛的装备维护修理技能。
1.3 保障装备和物资。保障装备和物资是实施装备保障的物质基础。保障装备主要包括综合检测装备、维修工程车辆、运输装备等,保障装备的技术性能、可靠性、机动能力、防护能力、适应严酷环境的能力与最终能否实现精确保障密切相关。
装备保障物资主要包括弹药、维修器材、维修工(机)具、检测设备等,其储存位置的地理分布状况,携运行情况,种类和数、质量情况,包装情况及采购难易程度也与最终能否实现精确保障密切相关。
1.4 环境因素。装备保障活动自始至终都要受到环境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如敌对环境、人际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等[2]。环境因素对装备保障活动的制约和影响,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有利与不利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天气、道路状况以及敌方的干扰、破坏对能否实施装备精确保障影响尤为重大。
2 装备精确保障的辩证解析[3]
与传统的粗放型规模保障相比,精确保障具有及时、准确、优质、高效、低耗的显著优点,但是也有其局限性,应辩证地认识和理解。
2.1 装备精确保障是一种对“相对精确”的追求。这里的精确是一个相对概念,装备精确保障是一种理念和不断变化逼近的过程,尽可能使装备保障的供求之间达成或接近一致,而并非是绝对的一一对应。作为精确保障理念的倡导者和实践者,美军在伊拉克战争中后勤保障行动也并非尽善尽美,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由于受伊拉克沙漠地形、沙尘暴天气影响,美军物资运输受到严重阻碍,其保障人员频频遭到伊军的袭击,被打死、打伤或俘虏;运输车辆被烧毁,补给线一度中断。由于战场上地面运输工具不足,造成大批物资积压在科威特港口。由于缺少真正有效的物资管理控制系统,造成物资的错误分发,蓄电池、轮胎、发动机、履带、防弹背心、附加装甲、作战配给等7种物资器材没有到位,导致美军作战能力大大降低。
美军利用信息技术模拟战争过程,预先取得了与战争实际极为相近的各种保障需求数据,使战前保障准备工作颇具针对性。但是,现实战场与实验室毕竟有很大差距,土耳其政府临时决定不允许美军在其境内发动进攻,迫使先前抵达土耳其境内的美军撤回,这一变数,使美军不得不重新制定相关的保障计划,精确保障不仅未达到所期望的效果,反而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和资源。战后,美军承认在精确保障的理论和实践上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2.2 装备精确保障一般适用于非对称战场态势。战争中始终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人们也不可能对战争需求做出完全精确的预测和判断。当对抗双方实力对比相差不大时实施精确保障,在某些情况下、某一时段上,“够用即可”的保障策略很可能会造成供不应求的严重后果,产生巨大的风险,进而影响到战争进程。但是,如果战争双方在实力上悬殊很大,保障量减小带来的风险与交战双方在战争实力上的差距相比微不足道,精确保障引起的风险就会有效化解。正如伊拉克战争,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的美国根本不用担心战争的胜负。在这种非对称战场态势下,强势一方可以大胆地实施精确保障,争取以最小的消耗换取最大的胜利。
2.3 装备精确保障一般适用于战役、战术层次。信息化战争的不确定因素较多,战争强度、持续时间、参战装备的数量和种类,在战前都难以精确计算,因而“精确保障”更多地体现在战役、战术层次,在战略层次较难把握。如美军在伊拉克战争中没有预计到“战后”重建时间这么长,战前储备不足,造成消耗品补充困难。在战略层面上应该考虑得更全面、更长远,把一些不确定、难以把握的因素考虑进来,在满足需求的基础上留有充足预置。
3 提高我军装备精确保障能力的基本途径[4-6]
精确保障是信息化条件下装备保障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实现我军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转变、由人力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军距适时、适地、适量的装备精确保障要求还有相当差距,我们必须立足实际,以提高战斗力和保障力为着眼点,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不断提高我军装备精确保障能力。
3.1 掌握装备保障资源信息。首先,装备保障部门通过汇总统计,精确掌握建制内装备保障资源信息及其变化;其次,装备保障部门还要了解周围地域内的可利用资源,即与装备保障相关的民用资源:有哪些工厂或车间可利用,有多少工程技术人员可利用等。为此,必须建立完善的装备保障资源数据库,使各级装备保障部门能够精确掌握保障资源状况,以便根据部队的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装备保障计划。
3.2 采用先进的装备保障技术。应重点加强各个保障环节所需关键技术的开发和利用。在保障指挥环节,应充分利用信息获取技术、信息传输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和信息防御技术;在保障资源储存和输送环节,应加强现代包装技术、先进仓储技术、可视化技术和自动识别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在故障检测与诊断环节,应利用内置式故障自动诊断系统、神经网络诊断技术、专家系统诊断技术等先进的故障检测与诊断技术;在保障作业环节,应重点发展应急维修技术、快速制造技术和远程支援技术。
3.3 加强装备保障人才建设。实现装备精确保障,人是根本因素。依托军队院校和国民教育,采取专业培训、在职轮训、联合培养和招收物流专业国防生等途径,建立和完善人才培训体系,拓宽人才培养渠道,更新人才知识结构,并根据装备保障的实际需求科学确定保障人员编制,逐步构建一支结构合理、业务熟练的精确保障人才队伍。
3.4 发展适用于精确保障的保障装备。在技术性能上,使保障装备具备卫星定位、无损检测、自动测试和诊断、射频识别、无线通信等技术能力;在机动能力和输送能力上,实现陆地、水面与空中保障装备的合理编配,重点提升远程运输、快速运输、机动运输能力;在功能上,实现保障装备功能的综合化,使一种保障装备能够完成多种保障任务。此外,还应使保障装备具备良好的防护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
3.5 构建科学合理的运行机制。只有在科学合理的运行机制下,优秀的保障人才、先进的配套资源和保障技术才能有效地发挥效能。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不合理的保障机制进行调整与改革,建立健全相关的法规体系,力求权责明确,运行顺畅。首先,要完善装备保障信息流的管理机制,从组织体系上实现装备保障信息流的有效获取和运行,重点加强装备保障的横向协调机制,构建保障效果评估与反馈机制等。其次,应树立装备保障服从、服务于作战的观念,使装备保障与作战同步协调发展,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再次,建立健全装备保障动员机制,充分利用地方保障力量,实施军民一体化的联合保障。
3.6 综合运用多种装备保障方式。信息化战争条件下,装备保障需求具有很强的随机性,要求装备保障必须因时而变,对保障预案及时调整,由任务需求牵动保障内容,同时考虑战场环境的影响,灵活采用适合的保障方式,如预置保障、伴随保障、超越直达保障、远程支援保障、一体化保障等。精确保障不应理解为一种具体的保障方式,而是对保障过程和效果的理想描述,因此,无论是采用什么样的保障方式,只要是适时、适地、适量的,就是精确保障。
3.7 灵活编组装备保障力量。根据装备保障任务对装备保障力量进行灵活编组。一是小型化,各级保障力量要编成技术密集、小巧精干的专业单元结构,提高编组运用的灵活性和可控性。二是模块化,保障力量形成模块化的保障单元,根据每一次作战和保障任务的特殊需要拆分、组合,组成具有特定功能的保障力量。三是综合化,以适应装备保障行动整体联动、一体化保障的要求,保障力量必须集咨询、检测、供应、维修、抢救、防卫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具备综合保障能力。四是一体化,建制保障力量、地方支前保障力量和预备役保障力量统一编组,各种力量做到一体化使用。
[1]赵天彪,徐航,陈春良.精确保障的理论研究与发展[J].装甲兵工程学院学报,2004,18(1):6.
[2]丁邦宇.作战指挥学教程[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9:52-53.
[3]刘锋涛,陈联伟.由美军“精确保障”引发的几点思考[J].海军后勤学术研究,2007(2):68-70.
[4]刘应武.联合作战的装备“精确保障”[J].国防大学学报,2006(7):93-95.
[5]赵天彪,陈春良.装备精确保障实现方法初探[J].通用装备保障,2004(10):48.
[6]刘军,秦昱民,王勇.信息化条件下精确保障浅谈[J].装备学术研究,2006(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