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迎检”成果变成工作常态,关键在于“养成”习惯

2010-12-30刘长兴

天津教育 2010年1期
关键词:常态成果素质教育

■刘长兴

本市“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建设”的第一单元评估验收工作已经接近尾声。全市“达标”的小学和初中共有两百多所,大约占义务教育学校总数的六分之一。短短半年时间,这项工作就产生了不同凡响的“综合”效应。家长说它好,是因为“在家门口孩子也能上好学校了”;社会说它好,是因为“实实在在的教育公平盼到了”;学校说它好,是因为“照这样办下去,学校就更像样子了”。如果照这样创建下去,到2012 年这个项目完成以后,全市的义务教育就会上一个大台阶。

当然,要想“达标”就需要“创建”。学校的创建过程告诉我们,这个标准并非高不可攀。那些需要学校去做的“软件”,本来都是日常应该做到且能够做好的。但是,再像过去那样,用“硬件”不足做“挡箭牌”是不行了。政府把“硬件”配齐了,责任尽到了。加强“软件”建设,落实素质教育,提高办学水平,就要看学校的了。

不管怎样,“达标”的学校能够形成这样的共识、取得这样的成果,的确让人感到特别兴奋,也特别振奋。因为,他们的“迎检”没有“糊弄”,专家的验收更没有“对付”,整个过程做到了一个“严”字。但是,为之兴奋、振奋之余,不能不让人们想到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那就是下一步怎么办?标准的阶段性,决定了不能总出台标准;“迎检”的“突击性”,也决定了不会总去搞“迎检”。按理说,“迎检”之后“标准”还在,需要做的是继续按照“标准”落实,而且要不断落到实处。其实,人们提出这样的疑问就是表达一种担心:如果“迎检”成果,不能变成工作“常态”,那么政府这么巨大的投入、学校这么积极地创建,恐怕都会被慢慢消耗殆尽。

这种担心不是没有道理。过去“迎检”达标以后便“万事大吉”的现象,大概在哪儿也并不鲜见。难怪有人说“迎检”,“不是‘装’的,就是‘补’的”。这话虽然有点过于伤众,但也言之有“物”。“迎检”过后,出现反弹,甚至反复的,可谓屡见不鲜。能怨人家指责吗?这次也不会例外,谁也堵不住旁人的嘴。何况,民主监督的意识已经深入人心。不久前,就听说过这样的事儿:几位社区居民站在学校“透景”式围墙外面议论,“前几天那操做得可齐了,你看这两天又吊儿郎当了。”“ 你说,哪儿不是领导检查完了就‘变脸’呢?”……如此微词实在发人深思、令人汗颜。尽管这样的情况眼下还属个别,可往往正是这样一些个别问题的蔓延,使政府的公信力打了折扣,人们心里打了问号。这可不是“上纲上线”,现在的义务教育已经属于政府的公共服务。在一定意义上,政府已经把这项公共服务的责任,通过工作职责的委托授权给了学校。

于是,如何使“迎检”成果成为工作常态,对于现在已经通过评估验收和将来陆续通过评估验收的学校来说,都成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当然,破解这个问题,需要各方面的努力。教育督导部门要加强随机回访,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检查指导等,应该是不可或缺的。然而,这些毕竟都是“外因”,假如不能充分激活“内因”,“反弹”、“反复”在所难免,被动局面还会“被动”。要说这个问题复杂也复杂,简单也简单。激活“内因”的关键,就在于按照标准坚持下去,“养成”习惯,使学校及其校长、教师、学生自觉按照“标准”的习惯要求去做。这样,就是没有督导的随机回访,没有行政的检查指导,照样会让“迎检”变成常态。

“养成”习惯,可不是把谁看低了,也不是把事儿说俗了。“习惯决定命运”,是非常“现代”的观点。既然习惯这么重要,“养成”也就十分必要了。当然,学校里的习惯,涵盖的事儿很多、面儿也很广。在这次“迎检”的过程中,哪一宗、哪一件都不能少。

就说最“日常”的学生在校一日生活,那就非常重要。素质教育不在别处,都在其中。这次评估验收之所以紧盯这件事儿,紧跟了一整天,还搞了一系列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电话访谈、社区座谈,原因就在于此。当然,为了“迎检”学校总要做些准备,这里有“水分”也不能排除。但是,毕竟他们还是按照“标准”去做了,而且做到了,这就是主流。如果再坚持下来,“养成”习惯,该上什么课就上什么课,该出去做操就出去做操,该课外活动就课外活动,该社会实践就社会实践……素质教育也就在“润物细无声”中得以贯彻落实了。让人担心的是,如果松懈了、松动了,那些原来“不”素质教育且又尽人皆知的东西,自然先是趁机冒头儿,继而乘势“复原”,“迎检”的结果再好,也仅仅是“迎检”而已。说是“玩儿虚的”还轻了,说你骗了学生、骗了老百姓、骗了政府,大概也有口难辩。这“真理”明明没在你的手里。经过“迎检”的学校都有共同的感受,那就是真要把素质教育做实了着实不易,你要把它变虚了真是不难。要想“留住”这个成果,莫过于坚持、坚持、再坚持,直至“养成”习惯。

再说建立学校的档案系统,也是最“日常”的习惯之一。你说,干了半天到头来连个纸片都没留下,这能叫科学管理吗?“迎检”时现凑、现整,累得人仰马翻,是不是“冤”得慌?如今,不是提倡学校文化吗?其实资料积累就是学校文化的一种具体表现。那些百年老校历经浩劫,还能留下自己的印迹,就是学校文化使然。谁都知道积累资料很有意义,也很有作用。特别是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更需要通过资料积累,加强科学研究。所以,千万不能说时“重要”,做时“不要”。大事小情一定要有记载。有人说,这跟居家过日子一样,谁家的东西要是乱堆、乱放、乱丢,到时候肯定找不到。计算机在学校已经普及多年了,不论是干部还是教师,据说也都拿了“本子”。要是能把存留的资料目录输进去,随时查找不就更方便了吗?如果这事儿“养成”习惯,自然而然就会形成一个完整的档案“系统”。

很多细节也是一样,丝毫都不能轻视、甚至忽视,更需要在习惯的“养成”中落实。就说前面提到过的,群众反映“变脸”的广播体操,不少人认为它是小事一桩。就是这件小事,真的可以“以小见大”。听业内人士讲,设计这套操的专家们是充分考量了学生的骨骼、肌肉的发育水平以后,才确定的动作规范和运动指标。据说,如果每天能够认认真真做上一遍,就能保证健康发展。此外,专家们还充分了解和理解这一代孩子非常“前卫”的审美取向。所以,这套广播体操还能让学生在体质、体能的锻炼中,获得美的享受。更为重要的是,这套广播体操能够通过展示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要说它是体育、美育、德育的完美结合,还真是恰如其分。学校为了“迎检”,下了这么大的工夫,那动作好容易人人都像模像样了,那气势好容易个个都令人震撼了。要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不知不觉地放松了、放弃了,不要说别人,就是自己,回放一下“迎检”的场面,大概也会为之惋惜不已。眼睛保健操同样如此。所有的穴位,无不承载着几千年民族医学的成就。要是不按规定穴位乱按,不是白耽误工夫吗?有位老校长说,自己年逾古稀两眼不花,就是得益于当年和学生一起做眼睛保健操,退休以后又自己一直坚持至今。这些年,大家都为学生视力下降得不到有效控制而犯难,为什么不坚持把做眼睛保健操落到实处呢?做“两操”要是能够“养成”习惯,学生肯定受用终身。这不就是实施素质教育吗?学校的“迎检”成果,正需要从这些不起眼的日常小事做起,“养成”习惯,变成常态。只有这样,学校的办学思想、教育理念才能真的让人们看得见、摸得着。

当然,很多学校原来就在很多方面具有很好的习惯。这次“迎检”只不过是在查漏补缺,并不需要事事重头再来。但是即便如此,这次“迎检”的过程也是一个习惯“养成”的演练过程。把演练出来的习惯,变成坚持下去的习惯,还要多费心思、下大力量去“养成”。瞬间的精彩不能代替永久的辉煌。然而,学校的科学发展,需要永久的历练。★

猜你喜欢

常态成果素质教育
工大成果
“走出去”成果斐然
“健康照明”成果聚焦
“三医联动”扩大医改成果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新常态”需要新举措
我眼中的医改新常态
主动适应新常态 积极争取新作为
新常态下的艰辛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