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命体验——德育工作的有效路径

2010-12-02姜国庆

天津教育 2010年1期
关键词:班集体个体道德

■姜国庆 张 健

姜国庆 张 健 天津市实验中学

中小学德育关系到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关系到为国家、为社会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重大现实问题,所以德育工作一直是学校的立校之本,是班集体一切教育活动的首要任务。道德的本义是生活中自我的发现,是生命个体在与世界、与他人对话中的内在精神支柱。体验,也叫体会,是通过亲身经历去验证事实、感悟生活,既包括对外界的印象,又包括自己内心的感受,是个性、思想、语言和行为共同组合而成的自我意识和心灵经验。德育工作实质上是引导个体生命主动体验的过程。下面结合德育工作实践探讨具体的实施路径。

一、创造体验的平等机会

人的生命是有意识的,意识与自我意识赋予个体自觉主动地提升生命质量的可能。绝大多数学生都有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健康人格的愿望,都有进行自觉的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的能力,这就需要教育者积极地为学生的生命体验创造平等的机会。

例如:班集体管理体制的构建普遍采用两种形式。其一,班集体采取任命制,凭班主任的主观意志选配班干部,班集体成为班主任管理权力的延伸,我们称之为“工具性教育”;其二,班集体采取选举制,民主的形式能使有才华的学生进入班集体领导层,更好地发挥班集体管理效益,我们称之为“利益性教育”。班集体的组织、运行必须服从、服务于育人目标,充分发挥各种组织形式的教育作用。我们尝试运用合作管理模式,形成了班委会定期轮换制度。将学生分成若干个责任组,使其轮流负责班集体日常管理工作,组内成员分工协作,不断变换角色,共同开展工作。充分相信每个学生的主体创造性,使学生在教师和同伴的期待中珍惜平等机会,提升自主能力,塑造积极、健康、向上的品格。通过学生自评、小组互评、班内讲评等评价方式,在流动变换的小组间建立起竞争与合作的有效机制,形成师生间相互关心、相互信赖、相互合作的和谐关系。责任组学生的重要工作是制定并执行轮值期内的共同成长方案,不仅要求全班学生学习成绩不落伍,更要求每个学生思想修养不掉队。例如:针对具体的道德事件,利用板报、网上论坛等平台,开展道德讨论活动,每个学生都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在思想碰撞中,提高了判断真假、善恶、美丑的能力,促进了道德认知水平的发展,实现了道德的真实体验。促进学生对道德的情感体验,既可以使道德知识与观念“发于内、润于心”,又可以使学生实现已有道德经验与新的道德经验、现实道德水平与理想道德目标的融合。我们把这种注重体验过程的自塑养成教育方式称为“成长性教育”。

二、构筑体验的文化生态

生命本性与生命追求是德育价值的根基,个体成长机制是道德教育活动开展的内在基础。文化是人们内化的行为方式与准则,其核心指向人们对生命价值的判断。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一方面,传统文化与西方文明交织在一起,这使学生面临空前的困惑与迷惘。另一方面,社会成员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的多样化趋势日益凸显,这也会给学生的成长带来负面影响。例如:有的学生比较欣赏享乐主义的生活方式,以自我为中心,享受别人的关心,自己却无爱心;有的学生崇尚个性张扬,但自身价值取向弱化,集体主义意识淡薄,对社会、对国家缺乏责任感等。这些现象的出现对德育工作者提出了新要求,给予了更高的期望。

胡锦涛总书记深刻指出:“一个民族的文化,往往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也往往沉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天津市实验中学从思学楼的中华文化廊到学府广场的知名校友雕塑,从每周六“名家大讲堂”到每年一届的“学子文化节”和“心育节”,都始终坚持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德育的切入点,充分利用校园文化的引领功能,为学生构筑道德感知和心灵体验的健康文化生态,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使学生达到“知行”统一。《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要重视中华文化教育和传统经典、技艺的传承……中小学各学科课程都要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因此,我们积极挖掘并建设优质德育课程资源,努力改革学科课堂教学,使之融入文化教育,让学生浸润于民族文化、民族智慧中,以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与秉性。我们开展了“读《四书》修国学,弘扬民族文化做真人”系列活动,让学生在心灵最纯净的年龄段接受经典文化的熏陶,重植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根。

教育,主要是文化教育,是文化传承的主要方式;教育不仅要传承文化,而且要创新文化。天津市实验中学具有87年的办学历史,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断求索与努力实践,凝练出以“求真务实,思学思新”为核心的“求思文化”。我们带领学生参观校史展,走访校友,追寻历史足迹,引领学生深刻体验“求思文化”的品格与精髓,发展并践行“求思文化”的内涵;要求每个“实验人”都要胸怀“民物命何以立,圣贤道何以传”的激情,笃学言志,厉行创新,把工夫下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对真理和知识的追求上。

三、搭设体验的实践平台

在个体生命历程中,生命个体追求着生命表达的丰富、生命体验的获得。为此,我校积极为学生搭设实践的平台,使德育回归真实的生活世界,不仅鼓励学生参加校内各种实践活动,还组织学生走入社会。以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为契机,开展了“访万家,话发展”系列活动,学生们深入农村、工厂和社区,感受着我国城乡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活动体验中,学生增强了民族自豪感,激发了为祖国富强和腾飞而奋发读书的昂扬斗志。

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我们更加珍惜对学生进行正确价值观教育和社会责任教育的机会。在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时代背景下,大力发展海河经济与海河文化已成为天津城市发展的战略举措。近年来,市政府下大力气对海河水系的河道进行了开发整治,但污染问题依然存在。目前,海河水系天津干流水体由于上游来水污染较为严重、雨水收集排放设施不完善等原因,“天津的母亲河”正面临着一定的环境问题。我们组织学生实地考察,了解实际情况,发现“富营养化”是污染海河水体环境的重要因素,“水华”现象时有发生。严峻的生态形势触动了学生们的心,强烈的忧患意识激发了他们为祖国、为家乡、为社会做好事的热情。学生们不畏寒暑,不惧路远,克服许多困难,利用课余时间向相关部门了解情况,搜集大量资料,在海河干流不同河段提取水样,通过检测获取相关数据。他们的课题研究成果《海河水系天津干流“富营养化”情况调查报告及治理建议》,在第四届全国中学生水科技大赛中获奖。然而,在这次活动中,学生们收获到的远不止是荣誉,通过实践活动中的真实体验,抽象的道德规则由外在限制转化为学生的内在追求,由表层潜入到人性深处,达到了道德规范的内化和道德情感的升华。这不仅帮助学生树立了热爱自然、善待自然、保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观,更促使学生把服务于人民、贡献于社会转化为自己的自觉行动。

四、构建体验的交互作用场

道德教育引发的生命体验,其意义不在于单方面的感受,而在于多向交流与互动。在个体与环境、个体“多维特质”的交互作用中,获得道德认知,体验道德情感,履行道德行为。

一是构建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场。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学校、家庭、社会都会对他们产生影响。成立家长委员会,把学校的教育目标和内容通过家长信、家长会、家访等方式通知学生家长,请学生家长为制定学校教育规划建言献策。要积极争取家长参与,家校配合开展道德教育,否则,学校所建立的就只是一个与现实割裂开的道德观世界,对学生整体的协调发展起不到相应的促进作用。学校教育不能封闭,而必须开放,这样才能取得教育实效。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除了要发挥学校教育的关键作用、家庭教育的启蒙与强化作用外,还必须发挥“社区教育”在培养学生良好道德行为与习惯上的功能。学生的自觉道德意识是实践体悟与环境熏陶的结果。因此,每位班主任和任课教师都要承担起用自己的行为、品德与人格去影响、感化和教育学生的任务,同时在育人的过程中完善与丰富自我。

二是构建个体“多维特质”交互作用场。司马光说:“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一个人的德与才是他的生命价值的集中显示,是个人素质在不同方面的体现。在精神上,体现为德,体现为人格,在智、体、美诸方面体现为才,体现为能力。素质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彼此间既互别互异,又互融互动;才必彰显其德,德必率领其才。这就是个体的“多维特质”。当前,我们的教育还不同程度地存在重智育、轻德育,重实科、轻人文的倾向。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双重自主建构,既要借助于对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探究,使学生形成求真务实、严谨细致的学习态度和倚重规律、注重实证的学习方法;又要投入更大的精力和热情,帮助学生提高人文素养,使他们形成关注社会、捍卫人道的社会责任感和独立不倚、自觉追求真善美的人格品质。仅具有科学精神而缺乏人文精神的内心世界是残缺的,只有注重两种精神的共同感悟和涵养,才能促进生命个体的健康成长。

以培育具有积极的体验方式、富有生命活力的健康个体作为出发点,以生命体验和人文关怀作为基本的教育行为方式,我们的德育工作就能因此找到依据和支撑,就能“教之以道,修之以身,养之以性,达于和谐”。★

猜你喜欢

班集体个体道德
从我们的班集体说起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跟踪导练(五)(2)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用“爱心”创建和谐班集体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How Cats See the World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Research on Band Structure of One-dimensional Phononic Crystals Based on Wavelet Finite Element M eth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