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视剧《常回家看看》失范之探析

2010-12-30卢新星

剧影月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残疾残疾人城乡

■卢新星

电视连续剧《常回家看看》在北京、上海、天津、广东、陕西、扬州等地方台播出后,赞美之辞自不待言。剧情故事生动、幽默、感人,让人在欢乐与悲伤中感悟人生冷暖,感受中国妇女任劳任怨的伟大母爱。但其中明显的失范之处也不可小觑,特别是对国家的“优残”政策的淡化、对残疾人自强不息精神的漠视、对城乡二元结构的依恋、对爱情婚姻观的扭曲等,无疑损害了这部电视连续剧的主题。

一.淡化国家的“优残”政策

《常回家看看》中最牵挂“傻老七”的是母亲,他的生活起居、喜怒哀乐、所欲所为只有母亲最清楚,兄嫂们也不错,弟弟有事了,也能出手相助。对社会而言,“傻老七”却是个不折不扣的负担,冒充警察“指挥”扰乱了交通、拨打“110”谎报某澡堂有炸弹,等等。社会对他和残疾姑娘玉枝的关爱在《常回家看看》中被远远地边缘化了。

这是不符合客观现实的。每年5月的第三个星期日,为“全国助残日”。党和政府对残疾人的关爱在制度化上予以保障,从生活、就业、创业等方面都有明确的政策规定。国家和社会正逐步创造良好的环境,改善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的条件。残疾人文化、体育、娱乐活动正融于社会公共文化生活,适应各类残疾人的不同特点和需要,使残疾人广泛参与。政府鼓励、帮助残疾人自愿组织起来从业或者个体开业。残疾人劳动就业,实行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针,采取优惠政策和扶持保护措施,通过多渠道、多层次、多种形式,使残疾人劳动就业逐步普及、稳定、合理。残疾职工所在单位对残疾职工进行岗位技术培训,提高其劳动技能和技术水平。对于农村残疾人,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农村基层组织都有义务组织和扶持农村残疾人从事种植业、养殖业、手工业和其他形式的生产劳动,社会除了给予残疾人生活上的关注,还应给予他们更多更公平的成材机会。如此等等的“优残”政策,《常回家看看》中没有任何表现,似乎残疾人是已被社会遗忘的一个群体,他们何去何从、生老病死、喜怒哀乐只是他们自己及家里人的事,与国家、社会无关。

二.漠视残疾人自强不息精神

《常回家看看》中两个残疾青年没有一点点自强不息的精神,所需要的一切都在“靠、等、要”。“傻老七”的一切要靠母亲的操心和照料,残疾姑娘的爱情婚姻只有等着“傻老七”的“开化”,“傻老七”只知道向母亲提要求“我要娶媳妇”。《常回家看看》中,为了讴歌母爱的无私和博大,却凸现了残疾人的无助和无奈,淡化了自强不息、乐观向上的精神。

其实,国家和社会为残疾人自强自立也提供了尽可能多的平台,并且涌现出许多身残志坚的典型,弘扬残疾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倡导团结、友爱、互助的社会风尚,残疾人自主就业、立地成才比比皆是,这是建设和谐社会不可忘却的一项内容。残疾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是人类的一大财富,如海伦·凯乐、张海迪、表演“千手观音”的姑娘们等,他们的精神鼓舞着包括残疾人在内的所有人,频频见诸于媒介,如聋人风采的有《在无声世界奏响强音》、《坚毅聋人美发师5年收徒200多名》等,残人楷模的有《政府关怀暖人心 身残志坚谱风流》、《我放弃了一条腿但不会放弃生活》等,盲人英雄的有《6位盲人创业开店当老板》、《盲人按摩师小余头用耳朵也能炒股》等,智人典范的有《智障人士新发明政府为专利申请埋单》,《智障画家邓莎蕊世界夏季特奥会的华丽绘本世界》,《六安智障青年学鼓两年成为全国“金奖鼓手”》等,谁不为他们的自强不息而惊叹?就是正常人要做到这些,也非易事。支撑他们做到这些的是什么?是一种精神,一种自强不屈的精神。而《常回家看看》中的两个残疾人都在被动的“靠、等、要”,漠视的正是这种可贵的精神。

三.对城乡二元结构的依恋

中国在计划济体制下,实行城乡二元发展模式,人为地将城乡分开,不准农民进城,没有城乡之间的人口流动。城乡二元结构,城乡之间的户籍壁垒,两种不同的资源配置制度,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的城乡壁垒,事实上是将城乡两部分居民分成了两种不同的社会身份。现在中国正处于一个伟大的转型期,社会转型即社会从传统型向现代型过渡,从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社会向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市场转移,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移,从农村向城市转移,从封闭型社会向开放型社会转移。随着这样的转型,户籍管理早已松动,结婚后户籍可随夫或随妻。特别是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城市户籍的吸引力已经失去了往日的吸引力了。

《常回家看看》中农村姑娘之所以心甘情愿嫁给一个傻子,其中一个原因是可以转为“城市户口”,这与我国要尽力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发展战略相悖。从这个意义上说,《常回家看看》还依恋着计划经济条件下二元社会结构。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农业税的全免,以及国家惠农政策的实施,农村户口变为城市户口容易,而城市户口变为农村户口难,在广大农村,特别是在一些郊县的许多农民根本上就不愿去城市当城市里人,而《常回家看看》的残疾姑娘就是郊县人,可见,该剧片面强调城市的优越,而忽视了“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新农村建设,至少可以说不能与时俱进。

四.对爱情婚姻观的扭曲

对没有爱情的婚姻的病态肯定。爱情在现代婚姻中的地位在逐步提高,以爱情作为婚姻的基础,是社会的进步,是婚姻与家庭质量提高的表现,爱情是人的心理需求之一。人在婚姻家庭中追求爱情是自然的、合理的,符合道德的。马克思说过,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婚姻,低质量的婚姻。《常回家看看》中,当玉枝与“傻老七”第一次见面就“告吹”后,妈妈亲自登门“求亲”,告诉玉枝,她儿子“善良”、性功能“正常”,力促这场没有爱情的婚姻。从这个“差序格局”中,就家庭而言,这个母亲的爱,是无私的;但从家庭关系的延伸——社会关系而言,又是自私的,甚至是极端“不道德”的。

对残疾姑娘爱情婚姻观的玷污。在《常回家看看》中,残疾姑娘玉枝一只腿有些瘸,只要自己志坚自强,完全可以自立的。可为什么偏偏愿意嫁给一个傻子呢?叫人不可理喻。从剧情看,没有别人的逼迫,完全是她自愿,无非是她自身的两个原因:一个是贪吃贪财。好几个细节都突出这个姑娘贪吃,有“吃”不拒;当傻子母子要去给她买项链时,她顿时喜上眉梢。可见,为了“吃”、为了“财”,宁可出卖自己的肉体。另一个是为了自己的生理需求。初次见面,就十分主动要和傻子“亲嘴”,第二次见面亦然,可“傻老七”屡次都不“开化”。这是残疾人表达爱情的方式吗?一个残疾姑娘会有如此的开放吗?这是农家姑娘吗?一个农家残疾姑娘能有这么主动、“火热”得近乎放荡吗?《常回家看看》却把这个姑娘的爱降低到无异于动物的层面,她的一切似乎都是为了满足生理上最原始的欲望。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看,残疾人都特别敏感,生怕别人瞧不起自己,言行上格外谨慎、自重,以弥补自己肢体上的残缺和内心深处的自卑,所以不会轻易接受别人施舍的。在终身大事方面有着强烈的自尊感,更会慎之又慎,怎么可能会那么随便主动去和一个第一次见面的陌生人“亲嘴”吗?况且对方还是个傻子!《常回家看看》中这个残疾姑娘的爱是何等廉价、何等畸形!对残疾人,尤其是残疾姑娘的爱情简直是一大亵渎,叫人看了实在无法接受。

猜你喜欢

残疾残疾人城乡
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促进城乡融合
城乡社区应当避免“功能悬浮”——从疫情大考中探析城乡社区治理能力提升
我骄傲
国家十项举措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
城乡一体化评估指标体系研究
残疾预防 不容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