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南京峰会看中欧合作的战略基础
2010-12-29赵俊杰王平贞
当代世界 2010年1期
2009年11月30日,中国政府总理与欧洲理事会主席以及欧盟委员会主席在中国的南京市举行了第12次中欧领导人会晤。南京峰会取得哪些具体成果?它反映出中欧关系中的什么元素?向外界传递出中欧合作的何种信号?这些话题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
中欧领导人会晤的成果
此次南京峰会是在全球性问题日益突出、世界处于大变革大调整的背景下召开的。具体说来,中欧峰会召开的相关背景因素有以下几点:
首先,欧盟新近通过了《里斯本条约》,并选出新的掌门人,这对中欧关系的走向势必产生影响。一波三折的《里斯本条约》终获通过,表明欧洲一体化事业不可逆转,而欧盟成员国在争执不休的同时,又能理智地选出欧盟“总统”和“外长”,确立欧盟新的政治导航机制,说明欧洲一体化正向更高级的政治层面整合。《里斯本条约》生效后将提高欧盟的政治曝光度,增强欧盟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在此背景下中欧关系今后如何把握发展大局和战略方向,自然成为南京峰会的一个主要议题。
其次,此次南京峰会正值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召开在即,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利益冲突明显,各方能否达成协议以造福全人类,中欧双方怎样联手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推动哥本哈根大会取得成就,是南京峰会关注的另一个热点话题。
再次,全球金融危机余波未平,改革金融监管体制刻不容缓。虽然国际金融危机对西方国家的冲击有所减弱,但余波已蔓延至中东等地,迪拜世界深陷债务危机由此引发的金融影响再次向国际社会敲响警钟。旧的国际金融体制亟需改革,中欧两大经济实体都有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迫切要求,因此,南京峰会为双方探讨这一话题提供了一个契机。
最后,世界经济的衰退引发地区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近年来,中国与欧美国家乃至东盟的贸易摩擦不断升温,2009年头10个月中国已遭受贸易救济调查99起,涉案金额116亿美元,包括欧盟对华采取的数起反倾销调查。中欧贸易摩擦的增多,要求双方领导人更多地沟通磋商、妥善处理分歧,而南京峰会为此提供了一个最佳的对话场合。
南京峰会取得的成果主要体现在第12次中欧领导人会晤联合声明中,25点声明从几个方面反映出中欧领导人关注的话题以及达成的共识。
其一,关于中欧关系今后如何把握发展大局和战略方向。声明突出强调,在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的背景下,中欧关系日益超越双边范畴,具有国际意义;强调中欧政治和行业对话、尤其是领导人会晤机制对双边关系的引领作用;欢迎中国、欧盟和非洲三边对话,同意探讨合作的适当领域。这些措辞一方面反映出中欧双边关系已具有全球角色的重要性,应对全球性挑战,离不开中欧双方的密切合作,另一方面又突出了中欧高端政治对话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其二,关于中欧如何合力推进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取得实质性成果。声明从原则上强调双方将按照《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和“巴厘路线图”的要求,在“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基础上,同国际社会一道推动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达成全面、公平和积极的成果。在具体目标上,声明指出发达国家承担主要的温室气体减排指标,发展中国家在发达国家资金、技术和能力建设支持下采取适当国内减缓行动,以促进向低碳经济转型,对进一步致力于应对气候变化至关重要。声明传递出三个重要信息:一是中欧双方都赞成在“公约”、“议定书”和“路线图”的框架下,本着“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推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取得成就;二是发达国家承担温室气体减排的主要指标,发展中国家则在发达国家的支持下尽力而为;三是发达国家大幅提高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支持,并向发展中国家转让低碳经济的技术。在美国政府不太热衷于减排的背景下,中欧联手促减排的重要性就显得尤为突出。
其三,在改革国际金融体制方面,联合声明重申支持G20作为国际经济合作的主要论坛,在规定的时限内落实其关于国际金融机构治理结构改革的目标,建立公平、公正、包容、富有韧性和稳定的国际金融体系。为此中欧表示要进一步加强国际金融监管,改革国际金融机制。肇始于美国的金融危机不但危及各国经济和社会,而且暴露出以美元为核心的国际金融体系的种种弊端。国际社会要求对其改革的呼声很高,美国也不得不顺应改革潮流表态同意,但它反对动“大手术”。围绕改革国际金融体制的斗争十分激烈,在此背景下中欧能够形成改革共识并充分表达推动这场大变革的决心,必将对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构建产生深远的影响。
其四,针对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中欧双方表示要抵制一切形式的保护主义,保持开放和自由的贸易。联合声明强调,经贸关系是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重要且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高层经贸对话为现有的双边经济对话和机制注入强大政治动力,促进其寻求具体措施推动贸易和投资的平衡发展。中欧近年来的贸易冲突日趋激烈,欧盟经济下行加之金融风暴的冲击,在客观上刺激了欧洲贸易保护主义的盛行,尽管欧盟官方不承认这一现象,但中国遭受一系列反倾销调查的事实胜于雄辩。为减少贸易纠纷,中欧双方都在积极寻求解决之道。联合声明表示,中国和欧盟将努力为中小企业贸易和投资提供便利,寻求在包括贸易融资和技术贸易在内的其他领域合作的可能性;支持中国努力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政府采购协定》,鼓励中国准备改进出价清单;欢迎启动关于中国会计标准执行情况的研究。
此外,南京峰会取得的具体成果还体现在:续签《中欧科技合作协定》以及在节能减排、贸易和投资、环境治理等领域的合作文件,深化海关合作、统计合作以及食品安全领域机制化合作,推动中欧智库交流的机制化。同2009年5月20日第11次中欧领导人布拉格峰会相比,南京峰会取得的成就更为显著。布拉格峰会召开时,中欧政治关系刚刚转暖,双方会晤的目的多少有些“补课”的味道,因此成果并不突出。布拉格峰会发表的联合声明只有短短的8点,缺乏实质性的内容。而半年后的南京峰会则取得上述显著的成果,表明中欧关系的战略内涵正得到充实和发展。
中欧合作的战略基础及前景
中欧关系近年来经受了严峻的考验。2008年至2009年的中欧关系,先是经历了欧美反华势力精心策划的西藏“3·14事件”及其对中国政府的肆意歪曲攻击,后又经历了中法关系的波折和政治上的倒退,同时还经历了全球金融风暴带来的寒流。在风雪交加的严冬季节,一些欧洲媒体和学者对中欧关系的前景感到忧虑。“藏独”、“疆独”与欧洲反华集团“新三股”势力沆瀣一气、遥相呼应、“妖魔化”中国,不断给中欧关系的深化制造麻烦和障碍,意在分裂中国,损害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阻止中国的和平崛起。
中欧关系的确存在问题和困难,需要双方重新审视,更需要有识大体顾大局的领军者站出来重振信心。2009年新年伊始,中国领导人勇担重任,开始了打破中欧政治坚冰、恢复信心的欧洲之旅。温家宝总理两次欧洲之行成果显著、意义深远:一方面,他向欧洲社会表明,中国政府和人民虽然对欧洲某些政要再三损害中国国家利益的言行表示谴责和不满,但中国政府决不会因噎废食、纠缠不休,相反,中国深化发展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信念不变,信心不会动摇,中欧关系的战略基础没有改变。另一方面,他明确阐明中国政府的对欧政策主张以及发展中欧关系应遵循的主要原则。温家宝总理在重大外交场合反复强调:进一步发展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是中国整体外交的战略重点,这一大方向不会因一时一事而改变;面对金融危机,加强合作、共克时艰应该成为当前中欧关系的中心任务;中欧战略合作最重要的是坚持相互尊重、互不干涉内政的原则,增强政治互信,照顾彼此重大关切,妥善处理敏感问题;中国人讲求言必信,行必果,无信不立,邦国之交止于信,发展中欧关系也要遵守这个原则。这些政治主张,清楚地勾勒出中国政府发展中欧关系的立场和原则,引起欧洲政要的广泛关注。
影响当前中欧关系健康发展的负面因素固然不少,但需要加以区别的是主客观负面因素。像前述反华“三股势力”就属于主观负面因素,它们的动机不纯,对中国的政治社会制度抱有成见。客观负面因素也很多,诸如:欧洲老牌资本主义列强被“边缘化”了的无可奈何的政治心态(一方面承认中国是利益相关者,要求中国承担更大的责任:另一方面时刻提防中国影响越来越大,始终想如何来遏制中国);要求用国际游戏规则来规范中国的内外政策,把中国纳入西方主导的国际体系,并炒作所谓的“中国责任”;面对中国的迅速崛起,心态严重失衡,由此产生了某些失落感、危机感,甚至恐惧感和抵触情绪,等等。分析这类负面因素,其主观动机往往并无恶意,只是其观察某一事物时只看表象而看不到实质,因此才会对中国的发展壮大感到不安,常常使用各种政治、经济乃至文化手段与中国讨价还价或遏制中国的崛起。近年来,中欧关系中出现的“对华警戒论”等调子,在经贸领域不断升级的反倾销立案和贸易摩擦,就是这类客观负面因素起作用的具体体现。
中欧关系的确还不成熟,缺乏一个长效的政治互信机制,核心利益协调不够,并且还受制于美国因素的制衡。但是不能因为中欧关系存在负面因素就对中欧关系的前景感到悲观,或抹杀中欧关系30年来取得的成就。我们对中欧关系的前景仍充满信心,有理由相信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一定会走向成熟。正如温总理所言:中欧关系的战略基础没有改变
中欧合作的战略基础主要有以下三点:首先,中欧之间没有根本的利益冲突,既不存在边界问题,也不存在直接冲突,历史遗留的香港和澳门问题也得到妥善解决,这就决定了双边关系的发展没有什么大的政治障碍。其次,更重要的是中欧都有许多战略共识和类似的国际关切,这是双方战略合作的必要条件。如中欧都主张一个多极化的世界,反对单边主义和霸权主义;都强调有效多边主义的重要性,支持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中心作用;都主张和平解决争端,反对诉诸武力或武力威胁;都积极致力于世界的和平和可持续发展;都关注全球气候变化及其相关的温室气体减排;都强调推动建立一个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再次,中欧经贸关系十分密切且互补性强,改革开放30年来,经贸合作已成为推动中欧关系走向深入的一个重要引擎。目前,欧盟是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市场、第一大技术供应方和第四大利用外资来源地。中国是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第一大进口来源地和第三大出口市场。虽然中欧经贸关系中存在矛盾和冲突,但并不妨碍双边合作取得更大的成就。
从大局观来看,中欧关系稳定发展的政治根基还是牢固的,不会因出现一些波折而动摇或改变。不过,中欧关系若要经得起更加严峻的考验,就必须不断增强双边关系的内涵。温总理在出席南京峰会时语重心长地表示,形势发展要求中欧关系增强战略性、全面性和稳定性。增强战略性就是扩大双方在重大问题上的共识,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增强全面性就是加强在各领域的务实合作,更好地实现互利共赢;增强稳定性就是照顾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确保双方关系沿着正确轨道健康、持续向前发展。温总理还高瞻远瞩地指明了今后中欧关系发展的战略方向:一是发展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要以经贸合作为基础,以高新科技为引领,以绿色经济为重点,加强互信,着眼长远,互利共赢。二是中欧要彻底摒弃歧视、对抗和遏制,倡导平等、对话与合作,增强战略互信,永远做朋友,不做对手。三是要旗帜鲜明地反对霸权主义,推动世界多极化,支持多边主义。四是要把发展作为首要任务,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道路。五是要加强文明对话,尊重彼此的文化传统、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秉持开放包容的精神,在交流借鉴中实现创新和进步。六是要致力于解决国际关系中深层次结构性问题,促进世界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展望2010年的中欧关系,干扰因素或潜伏的负面因素仍然会凸显出来,并且还会对中欧关系的深化起阻碍作用,但这些都不是什么难以逾越的障碍。只要双方加强沟通、增信释疑、真诚合作、互谅互让,双边关系就能够稳定持续地向前发展。中国应加大与欧方的合作力度,弱化竞争与冲突。面对中欧经济关系的利益博弈,既要坚定地维护国家利益,又要更多地考虑对方的利益,不应把双边贸易摩擦中的负面因素看得太重。在审视中欧关系时,要注意区别高层定调与下层感受的不同,精英意识和平民意识的鸿沟,媒体渲染与理性看待的差别。同时,通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进一步扩大内需,避免贸易问题政治化,勇于承担与中国发展水平和经济实力相应的国际责任和义务,更广泛地参与国际规则的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