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请把沃尔沃还给瑞典人

2010-12-29陆亦琦

中欧商业评论 2010年5期

  吉利的当务之急不是在中国生产沃尔沃,而是尽快消化沃尔沃在欧洲每年30万辆的剩余产能。此外,吉利可以分享沃尔沃的技术,但必须把两个品牌进行隔离,维护沃尔沃纯正的北欧血统和以安全为核心的品牌形象。
  
  中国吉利控股集团(以下简称“吉利”)在收购沃尔沃汽车公司之后,有消息称将在成都或大连设厂生产沃尔沃汽车,这实在是一件危险的事情。
  
  福特之鉴
  
  1999年,福特公司收购沃尔沃轿车后,在设计与平台共享的规模化思维指导下,不自觉地进行了11年的沃尔沃品牌福特化进程。这个福特化进程极大地损害了沃尔沃的品牌,并导致了沃尔沃今天的经营困境。
  被福特收购11年,沃尔沃已经成为“福特的”沃尔沃,从发动机总成到外观设计与福特日渐趋同。按福特大众化的发展思维,沃尔沃的年产能升级到将近60万辆,产品线也从原来简洁明了的740、760等车型扩展到9个型号。在中国市场,福特始终没能从其小车迷局中走出,在宝马7系与奔驰s系畅销的中国,福特首先引进的却是沃尔沃S40,这款小型车当然没有被中国消费者认同为高档车,直到后来引入S80,特别是加长版,这种颓势才得以纠正。
  在所有汽车品牌中,沃尔沃的安全定位无疑是最成功的,而由此带来的品牌价值更是其核心优质资产。福特收购沃尔沃后的确建立了一个汽车安全中心,以强化沃尔沃的安全定位。虽然这个中心也有过一些创新,但更多只是象征性的宣传作用。沃尔沃在被动性安全防护方面至今仍未转向更为先进的“弃车保人”设计理念;而在主动性安全性能的开发应用上,落后于奔驰的红外夜视系统、讴歌的车道偏离警示系统、英菲尼迪的车道维持与自动调速巡航系统等。2009年福布斯全球最安全的车榜单,沃尔沃榜上无名;2009年全球最权威的美国高速公路安全碰撞测试中,沃尔沃S80在大型车类中只排到第九。沃尔沃的安全形象在福特手下正在成为一种传说。
  福特的前车之鉴告诉我们:(1)不同档次品牌间必须有明确的品牌区隔,不然往往是低端品牌仍在低端,高端品牌却不再高端;(2)高端品牌不宜盲目提高产能以追求产销量:过度提高产销量将以失去核心高端客户为代价换取新的中低端客户;(3)高端品牌应该保持简洁明了的产品线:过多的型号,尤其是价格区间跨度过大,只能使目标消费群体对品牌产生混淆;(4)品牌的核心要素,如安全的定位。必须不断强化。
  
  沃尔沃的规模陷阱
  
  习惯于大生产思维的中国媒体,已经开始讨论吉利将在哪里建沃尔沃生产基地。问题在于:为什么要如此急于在中国投资设厂?沃尔沃目前在欧洲的年产能已近60万辆,去年只销售了约33万辆,产能过剩将近一半。在李书福承诺欧洲不裁员不关厂的前提下,不积极消化欧洲的产能。反而在中国进一步扩充产能,无疑将使吉利背上沉重的财务包袱。
  作为一款高档乘用车而非顶级豪华车,沃尔沃在中国市场的直接竞爭对象是奥迪A6、宝马5系、奔驰E系、雷克萨斯E350等。这其中奥迪A6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公务与商务车,目前年销量约10万辆左右。这样的销量,连沃尔沃在欧洲现有的多余产能都无法消化。继续扩大产能必然产生两个结果:(1)沃尔沃在欧美市场、以低调保守为特征的高收入核心消费群体,对中国制造的沃尔沃可能并不认同,或至少不会马上认同;(2)假如吉利在中国大规模生产沃尔沃,并在几年内将全球产销量提到]00万辆以上,那么那时的沃尔沃也不会再是与奧迪A6同级别的车了。
  其实,沃尔沃在福特治下的9个车型已经战线过长,要恢复沃尔沃品牌在消费者心智中的高端地位,应该将资源集中到较短的产品线上,比如在欧美畅销的沃尔沃特征性的V70旅行车版等主打车型。吉利也可以现有沃尔沃系列中精简出来的车型中建立一个中档汽车品牌(如当年奔驰光环下的克莱斯勒),这个子品牌在欧洲已有现成的福特化设计、技术与生产平台。能以中档车的定位、沃尔沃的渠道迅速进入欧美市场;而利用这些现有设计与技术在中国生产并销售一款与欧美市场同步的中档车,既能实现吉利的发展目标,又能确保与沃尔沃有足够的品牌区隔。
  
  让沃尔沃回归北欧血统
  
  沃尔沃是在瑞典人手上打造出来的、以安全著称的高端品牌,吉利要使此次并购取得最终成功,必须有沃尔沃团队的全力支持,包括留下的现有团队和进一步在当地招募的优秀工程技术人员。将沃尔沃回归其北欧之源,让瑞典人真正按照北欧的思维宋设计并制造沃尔沃,重塑沃尔沃在安全方面的领先地位,是沃尔沃品牌复苏的唯一选项。
  虽然吉利最终也许还是躲不过生产沃尔沃的冲动,但此时此刻过度传递这种信息,只能使沃尔沃的员工为工作前景担忧,使瑞典方面对吉利的真正意图产生怀疑,使沃尔沃在目标消费者心中的品牌形象变得模糊。
  吉利收购沃尔沃与印度塔塔之前收购捷豹和罗孚路虎极为相似,都是低端品牌收购高端品牌。从转手后捷豹与罗孚路虎的近期发展来看,其销量已经开始回升,假如塔塔与吉利都能成功,这将代表着亚洲企业海外发展的第三种模式:以资本优势收购优质品牌,直接插入欧美高端市场。印度塔塔在收购了捷豹与罗孚路虎后并没有把这两款英国车搬回印度制造,只是在孟买开设了经销店;而福特的前车之鉴更是警示我们:万万不能以大众化的思维来经营一款高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