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索者 导航者

2010-12-29黄静娴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0年24期

  澳大利亚一个曾教了30年物理课的中学教师说:“在我教学生涯的第一个10年,我认为自己是在教物理;在第二个10年,我认识到,自己不是在教物理,而是在教探索(explore),教学生如何进行物理方面的探索;在第三个10年,我认识到我不是在‘教’学生‘如何探索’,而是在对自己进行探索的学生提供帮助和支持,是在‘提供支持’。”他的话,很值得我们思考。在信息时代的网络世界里, 微软公司的“探索者(explorer)”是应用最广泛的互联网浏览器。同样,在知识的海洋中,教师和学生都应该是“探索者”,而教师则更应该成为一个好的“导航者”。
  
  与学生并肩作战,成为知识的“探索者”
  
  在传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着传授知识、培养技能、承担教育教学任务的角色。人类社会长期积累的知识和经验是通过教师一代一代地传递下去的。而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普及,学生很容易从外部获得信息和知识,教师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源泉,而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合作伙伴,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共同进步。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构建的方式获得的。现代教育技术的迅速发展,为学生提供了多途径多方式学习知识的开放式教学环境。因此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运用全新的思想、内容、体系、方法和技术来适应开放式教育。教师要精心创设符合教学内容的情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提供能让学生的新旧知识产生联系的教学线索,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组织必要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引导学生探究,总结学习规律,并且尽可能地创造有利条件,组织学生合作学习,启发诱导学生自已去发现规律,从而形成新的知识结构。教师作为学习的参与者,要与学生一起分享他们的情感和想法,承认自已的过失与错误,在平等、和谐的交流中,促进学生的发展。
  
  为学生学习服务,成为优秀的“导航者”
  
  信息化社会和学习化社会对教师角色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必须从知识的传授者向教育导航者转变,以更大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来面对工作。
  首先应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定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这里我们极力推崇问题及问题意识。学问学问,有学有问。问是读书的钥匙,是思考的起点,是深钻的体现。早在二千多年前,孔子就要求自己和学生“每事问”,他高度评价问题的价值及意义,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 宋代著名学者陆九渊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是对问题意识作用的充分肯定。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得更生动形象,他在一首诗里写道:“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
  其次,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的策略和发展多元认知的能力,鼓励学生建立自已的学习目标与学习方案。尊重学生对自已认知风格的意识,并给予机会去管理自已的学习,并鼓励学生负责地计划并监控自已的学习工作,以帮助学生逐渐地了解自已的内在潜能与发展这些潜能的方法。换言之,教育应培养学生的内省智能,而非只是被动接受学习方案。
  第三,利用计算机网络和教师课前制作的课件等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要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创设一个让学生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自主学习、创造,群体交流。早在1961年,美国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和教育改革家罗杰斯,就在《论人的形成》一书中论述了人的创造性的问题,他认为人人都有创造性,至少有创造性潜能,人应该主动地发展这些潜能,因此人生的最高追求是“自由创造”。而如今,人类跨入崭新的信息时代,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激发人的创造性,培养创新人才已成为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重要趋势。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而发展创造性需要发展一定的外部条件——心理安全与心理自由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意义学习,也就是说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构建一个富有“心理安全”、“心理自由”的学习空间。罗杰斯的心理自由,仅仅是一种“君子动口不动手”式的自由,但却要求在思想上尽可能奔驰,目的在于形成一种创造的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