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索多媒体课件在中职《电工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2010-12-29徐秀龙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0年24期

  笔者所授《电工基础》是中等职业学校机电类、电子类理工科专业的主要专业基础课程。但是在多年从事电工基础的教学中,笔者发现好多学生非常惧怕这门课程,认为这门课程内容多、概念抽象、公式易混淆,定律、定理枯燥,不易掌握,尤其是近几年中职生源的现状也给课堂教学带来了较大困难。我在实际教学中依据课程特点和学生现状,积极采用多媒体制作相关课件,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突破教学难关等的确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也为专业课程改革提供了有力保障。
  
  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吸引学生
  
  《电工基础》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境,无论是概念的引入,还是对一些客观现象进行判断、推理及计算,都需要一系列的逻辑思维过程。这一过程对职高生来讲是枯燥乏味的,而运用多媒体课件为教学载体集文字、图像、色彩、声、乐等对学生多方位视听觉的刺激和诱导,就能最大可能地创设比较真实的情境,从而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运用多媒体课件突破难点抓住学生
  
  电工基础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好多定律、定理以及结论的得出都是借助于一定的实验得出来的,而往往这正是内容的难点之处,也是课堂教学难以解决的难点。在传统的教学中,我们的教师会煞费苦心地想到做各种演示实验来解决这一难点。但是电工基础的许多概念和原理是比较抽象的,仅靠形象、表象和想象对初学者来说是不容易理解和掌握的。而借助于多媒体课件却能很好地达到这样的效果。例如在讲解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工作原理时,定子绕组通上对称的三相交流电,为什么就能产生旋转磁场,一直是学生无法理解的,我们可以通过在屏幕上模拟随着电流的变化磁场慢慢旋转,实现动态演示的效果来实现。又如在讲解电压这节时,我们可以在屏幕上观看模拟电流的形成过程的同时,看正电荷从正极向负极运动,将电流转换成电荷的流动,将教材中不动的图形变为电荷的流动的过程,遵循学生的思维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从具体到抽象、由抽象到本质的过程。
  
  运用多媒体课件弥补不足提升学生
  
  1.可以展示特殊及危险场景
  电器电路有很多故障和事故,分析和排除故障是学生必须理解和掌握的。但每次设计事故都很危险,如安全用电触电事故的重现,短路事故引发火灾等。这些本身是事故,不容易再现,也不能再现,而又可能是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会遇到的问题。若是借助于多媒体课件予以模拟,就可让学生从栩栩如生的场景中,领略到其中原理及防止方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演示的随意性可看见看不见的现象
  有的物理现象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的,如电容器的充放电,只有几个毫秒,在平时的讲课中,教师是不愿意做这个实验的,因为即使做学生也是看不清的,大部分教师通常是“黑板上开机器”,让学生慢慢体会。但往往事与愿违,学生表面上理解了,遇到具体的分析却又无从下手。如用多媒体课件模拟这一实验,将过程拉长,学生不仅看清了实验的过程,而且对电容器充放电的实质有了进一步的理解,提高学生解决这一类问题的能力。
  3.可以揭示物理本质
  电工基础实验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实验仪器、设备等条件的限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若我们在充分尊重实验事实的基础上,运用多媒体技术来展示物理过程,并通过现象的展示来揭示其物理本质,定能加深学生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如电磁感应现象以及感应电流方向的判别这一部分的学习,电场和磁场的变化过程在实验中是看不到的,若采用三维动画模拟该过程,学生就能很清楚地看到电力线、磁感应线的整体分布及动态变化过程,从而变“抽象”为“形象”,使难懂的问题简单化,帮助学生由现象深入到本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运用多媒体课件需注意的问题
  
  随着教育教学的改革,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势在必行。它在减时增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是落实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因此,制作多媒体课件是广大教师应掌握的一门技术。但多媒体课件由于它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其制作过程的特殊性。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1.优选课题
  多媒体教学可以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实现教学由难化易,由繁化简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对于那些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就能达到目的的教学内容,若使用多媒体教学则可能造成人力财力的浪费。因此,在教学中应认真备课,研究教材,选择合适的课题制作课件。
  2.优化设计
  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但也可能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制作中要把握重点,精心设计,千万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具体应做到:①在制作过程中,必须分析和确定课题实施所能达到的目标,应符合教学目标的要求;②应仔细分析和研究教学内容,理解重点、难点问题,确定课件的内容结构表现形式和教学顺序,注重知识结构的联系;③突出“以学生为本”的原则,渗透创新意识,多设计一些需要学生动手、动脑操作的部分;④充分把握教学规律,切不可使内容与教学脱节,讲求教法和课堂组织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