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0年高考历史热点问题导学

2010-12-29

中学政史地·高中文综 2010年5期

  高考历史命题关注热点问题已是不争的事实。不过,这里的“热点”并不是当今时政热点的简单套用,而是事关中国社会和谐发展、民众生存的重大问题在古今中外历史上的折射。其基本特点:一是历史上的经验教训可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借鉴;二是对现实问题的历史反思;三是“以我为主”,即关注与中国生存发展密切相关的历史;四是强调考查的历史性,关注历史自身的热点知识和历史研究新成果。从这一理解出发,笔者以为201O年高考历史复习应关注以下热点问题。
  
  热点一、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
  
  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是2009年一个重大时政热点。关注新中国成立60周年,既要关注中国近代革命的曲折历程,明确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历史的必然选择,又要关注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民族关系等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从中感悟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就没有当今强盛的中国。
  [例1]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大会上指出:“在这85年里,中国共产党紧紧依靠和紧密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干了三件大事。”请指出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干的三件大事,并简述其历史意义。
  参考答案:三件大事: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②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③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开创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幅度提高了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历史意义:这三件大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决定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方向,也对世界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热点二、新中国经济建设的成就与经验教训
  
  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建设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既取得过巨大成就,也出现过严重失误,其经验教训值得我们总结和借鉴。因此,我们在复习新中国经济建设史时,不能只满足于识记经济建设的成就和失误表现,而是要运用新材料、新观点,创设新情景,深入剖析这些建设成就或失误的原因及其影响,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例2]四川是农业大省、人口大省,“三农”问题更突出,“三农”工作更重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据材料一,“图一”中的水利工程修建时属哪个诸侯国?请在“图二”中选出都江堰水利工程相应地理位置的代号。
  材料二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运动中“四川金堂县农民在分配土地”图。
  (2)据材料二,在当时的土地改革运动中,四川对富农实行了怎样的政策?试概述这次土地改革所产生的历史意义。
  材料三,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四川和安徽首先实行“放宽政策”、“休养生息”的方针,试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揭开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
  (3)据材料三,概括由四川、安徽开始发展到全国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行的原因和改革的方向。
  (4)综合以上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的主要历史因素。
  参考答案:(1)秦国。B
  (2)政策:保存富农经济,政治上中立富农。意义:废除了封建剥削土地制度;使广大农民成了土地的主人,政治、经济上翻了身;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3)原因:农村人民公社的体制不利于调动农民积极性,农业发展缓慢。方向: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
  (4)历史因素: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水利工程都江堰的修建;新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运用和推广;统治者或执政者实行了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热点三、旧中国屈辱外交与新中国外交成就
  
  新旧中国的外交存在天壤之别。我们在复习新旧中国外交时,重点不是关注新旧中国外交的具体表现,而是以体现这些表现的新材料、新观点为切入点深入剖析其产生的原因和影响,从中获得经验教训。由于新中国涉及的外交问题众多,笔者以为应重点关注中美、中日、中俄和中国与第三世界国家之间的关系,关注围绕台湾、西藏和新疆问题中国与资本主义列强在历史上的交锋及其因果关系。
  [例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郑和的船队有强大的军事实力,但不是用于侵略扩张,而是用于实现和平目的。……郑和船队除了装载赏赐用的礼品外,还有中国的货物,如铜钱、丝绸、瓷器、铁器等。……在双方官方主持下与当地商人进行交易,中国船队到达后,由当地的代理人负责交易事宜,将货物带到交易场所,双方在官员主持下当面议价定价,一旦定下,决不反悔,双方互相击掌表示成交,这种友好的贸易方式,在当地传为美谈。郑和下西洋所到之处,不仅进行海外贸易,还传播先进的中国文化,……郑和下西洋传播中华文明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中华礼仪和儒家思想、历法和度量衡制度、农业技术、制造技术、建筑雕刻技术、医术、航海造船技术等。
  ——《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航程与功绩》
  材料二,20世纪60年代,美苏在包括非洲在内的世界范围内激烈争霸并大肆侵略扩张。美国敌视中国,苏联构成中国新的威胁,中国对外环境恶化。面对上述形势,1964年周恩来总理出访非洲14国,大力发展同二战后才摆脱西方殖民统治的非洲新兴国家的友好关系。访问途中周恩来多次表示:中国政府要继承郑和下西洋的传统,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非洲国家的友好关系,并坚决支持非洲各国反对外来势力扩张侵略的斗争,受到非洲各国的普遍赞赏和欢迎。1964年周恩来出访非洲14国后,非洲掀起同中国的“建交热”,20多个非洲国家冲破美国的压力和苏联的破坏,纷纷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和友好合作关系。1971年联合国大会表决新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议案时,非洲绝大多数国家代表投了赞成票,成为该议案顺利通过的重要原因。
  ——《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文集》
  (1)材料一反映明朝郑和下西洋的贸易活动实行了哪些正确原则?结合材料一,分析郑和下西洋对非洲产生了哪些重大影响?
  (2)材料二反映20世纪60年代中非之间友好交往有哪些共同基础?结合材料二,分析20世纪60年代中非友好交往对中国外交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
  参考答案:(1)原则:和平、平等;诚信、互利。影响:带去先进技术和工具,促进了非洲经济的发展;传播中华文明,增进了非洲人民对中国的友好情谊。
  (2)共同基础:中非友好交往有悠久的历史传统;中非都曾受西方殖民主义奴役;中非都反对美苏霸权和侵略扩张;中非都赞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积极影响:遏制了美苏对中国的敌视、威胁,改善了中国的对外环境;有利于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热点四、古今中外有关民生与社会发展问题
  
  民生与社会发展,是当今世界普遍关注的问题。因此,在我们的历史复习过程中,应以当今世界、特别是中国社会普遍关注的民生与社会发展问题为切入点,深入挖掘历史上的类似现象,深入剖析这类历史现象产生的原因,分析其在历史上是否得到科学合理解决及由此带来的影响,从中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借鉴。
  [例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欧洲在战后一个严寒的黎明醒来。1947年的冬天是气候最恶劣的季节。从1月到3月,一股冷风横扫德、意、法、英等国……狂风呼啸,积雪如山,交通断绝,浮冰堵住了泰晤士河口;运载着食品给养的火车转眼之间就冻在铁轨上;驶往巴黎的运煤船被冰块堵在水上航行不得。在柏林……作为应急措施,每户德国家庭分配到一棵树作为取暖之用。
  整个欧洲,供水系统、下水道排污以及其他大部分生活设施瘫痪:食物供应日减,煤的储备不断减少……英国的失业人口在两个月之内增加了100万。政府和工业都在冰雪中停止运作了。生命似乎已被冻僵:400万头羊、3万头牛冻饿而死。在置身其间的哲学家以赛亚·伯林看来,这里“空旷,寥无人迹,就像一具优雅的尸体”。
  ——摘编自(英)弗·斯·桑德斯《文化冷战与中央情报局》
  材料二,我无须对诸位说:世界局势很是严重……我们的政策不是反对任何国家、任何主义,而是反对饥饿、贫穷、悲惨、混乱。
  在美国政府能够尽力缓和局势,协助欧洲走上复兴之路之前,显然地,欧洲国家……事先应该获致若干协议。这是欧洲人的事情,最初的意见应该由欧洲提出……这个计划必须是联合性质的,假使不能商得所有欧洲国家的同意,也得商得一部分国家的同意。
  ——摘自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在哈佛大学的演说(1947年6月5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欧洲成为“一具优雅的尸体”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马歇尔计划对欧洲的影响。
  参考答案:(1)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欧洲各国经济造成严重破坏;1947年冬季的恶劣气候使民众生活进一步恶化,人们的心理受到冲击。
  (2)影响:西欧各国进一步向美国靠拢,加速了以美国为首的欧美联合与结盟;客观上有利于西欧走向联合;遏制了社会主义的影响。
  
  热点五、东西方文化碰撞与中外文明的传承
  
  近代以来的东西方文化碰撞,是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而进行的。这种文化碰撞,既有刀光剑影和血与火的洗礼,也有政治、思想、科学文化的排斥、传承、交流与融合。复习这方面的历史,我们应重点关注东西方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关注文化交流与影响的双向性,分析其产生原因和影响,从而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例5]书籍不只是文化的载体,它们本身也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三字经》是宋代王应麟编纂的儿童启蒙读物,从天文地理,到诸子百家,内容广泛。其中讲到:
  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作中庸,子思笔。中不偏。庸不易。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求。
  ——《三字经》
  材料二,解放初期,浙江省温州市深山之中的李山村流传着一本国民识字课本《李山书》。它以四言、六言或五言、七言的韵文形式来编写,按“天文”、“地理”、“时令”、“称呼”、“入学”、“契约”、“喜事”、“杂货”等生活常识来分类,以温州方言押韵,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常识应有尽有,如“修身六言”教导村民“宁可人做不义。切勿我为不仁”;“洋货”篇还介绍了当时刚刚传入中国的各种西方器物,如“洋油洋灯,洋伞洋巾”等,可谓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李山村近百年来无文盲、无赌博,全村人人都会打算盘,村民言谈举止与众不同,都与这册《李山书》密切相关。
  ——新浪网《乡土中国远去的背影》
  (1)材料中提到了哪些古代典籍?《三字经》长期流传的原因有哪些?
  (2)《李山书》在内容和形式上与材料一有哪些不同?你认为应如何评价《李山书》的社会效果?
  (3)如果把《三字经》和《李山书》作为研究性学习的材料,你认为研究课题应当是什么?
  参考答案:(1)古代典籍:《四书》、《五经》、《孝经》(或《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诗》、《书》、《礼》、《易》、《春秋》、《孝经》,答出三部即可)。原因:文字浅显短小,便于理解和记忆,适合儿童特点;体现儒家思想,得到统治者的提倡;内容贴近生活,便于学童接受;印刷技术的提高,扩大了流通范围;集中概括传统文化,具有实用价值。(答出三条即可)
  (2)内容不同:涉及科学知识和生产生活常识;介绍外来工业文明。形式不同:为四言、六言或五言、七言的韵文;以温州地方方言押韵。社会效果:促进农村教育发展;传播生活常识和科学知识;引导正确价值观、义利观,净化社会风气;介绍先进文明,开阔世人眼界。
  (3)古代文化传播、古代教育发展、古代启蒙课本编写等。
  
  热点六、专制主义和近代以来民主法制建设
  
  专制主义和近代以来的民主法制建设,是政治文明史中的核心内容,也是当今人们尤其是史学界关注的热点内容。复习这方面的历史,既要关注这些制度的内容及其演变,更要比较分析其在不同历史时期与国度中的产生原因、作用及影响,认识政治制度的时代性及其与国情之间的关系,避免将某种政治制度的优劣绝对化和神化。
  [例6]政治文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宪政制度的建设则是政治文明的重要体现和保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每当人们谈到美国1787年宪法的制定时,都会记起他——华盛顿。他领导了美国独立战争,创立了一个共和国;他主持了制宪会议,为美利坚合众国党政体制奠定了基本结构和框架。
  ——中央电视台纪录片《大国崛起》“新国新梦”解说词
  材料二,在华盛顿的主持下,制宪会议一共开了116天……面对代表们的唇枪舌剑,制宪会议主席华盛顿却几乎一言不发……华盛顿的沉默与坚持成为一种无形的力量。1787年9月17日,美国第一部成文宪法最终形成……联邦宪法的制定和实施,使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美国诞生了。
  ——中央电视台纪录片《大国崛起》“新国新梦”解说词
  材料三,革命给了美利坚人一个机会,一个将自己的政治理想变为现实的机会,美国革命不仅与英国殖民统治分离,而且是与整个旧世界专制主义分离。从177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