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应对小班分层教学的“软伤害”

2010-12-29倪晨瑾

体育教学 2010年8期

  近期,笔者在某校观摩了一节小班化体育分层教学展示课,课前从教案上了解到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把教学内容(立定跳远)技能目标设置成三个水平层次,教师设计意图非常明显,就是想通过本课分层目标设定,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所收获、有所进步,体验成功的快乐。课中,教师根据立定跳远的距离设置了三个区域,由近到远,让学生们从第一区域开始练习,跳过去则晋级到第二区域,依此类推。大部分同学跳到了第二区域,有六个同学到达了第三区域,同学们都在为自己的成功兴奋地高呼着,与此同时,在第一练习区域我们看到这样一幅极不协调的画面:只有一个同学无声无息地练习着,可每一次都以失败告终,她看到、听到同伴们的欢呼,眼睛中流露出无助、无奈、孤独、焦虑……从她的眼神中,我们看到了分层教学对她造成的一种“软伤害”。
  所谓“软伤害”,即不是直接外显的伤害,对认知能力较弱、身体素质较差、调皮的孩子采取不理睬、疏远、孤立等方式进行心理惩罚,因其隐匿性,常常被教师忽视。 由于“软伤害”是对学生心理的一种刺伤,又不直接外显,在小班化分层教学中容易被授课教师忽略。怎样避免小班化分层教学中的“软伤害”,让分层教学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其有利的优势,消除可能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的负面作用呢?笔者认为,在不断优化分层教学形式的基础上,教师一定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注重分层教学的实效性,避免“软伤害”的产生。
  
  一、关注学生心理,利用隐形分层
  
  在小班化分层教学时,首先教师要学会换位思考,尊重学生、关爱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在分层的时候引用隐性分层。所谓隐性分层就是不直接按等级进行分组,保护学生心理的一种教学分层组合。隐性分层更加关注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遵循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挖掘各层次学生的潜能,使每一个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有所进步。
  教学片段:在前滚翻小班化分层教学中,张老师避开A、B、C,1、2、3,甲、乙、丙分组方式,分别为三个小队命名为挑战组、敢斗组、阳光组,教师做到心中有数,了解各组学生的不同水平,但学生之间、小组之间是和谐的、平等的、无等级的。通过这种隐性的分组较好地保护那些认知能力较弱、较慢,动作不协调的小队。
  
  二、学会灵活应对,实现破格晋级
  
  宽容是什么?宽容是一种教育智慧,是一种教育修养,是一种对成长的期待,是一种崇高的境界。对学生的宽容洋溢着教师人格的魅力,感染着每一个有待升华的心灵。在这种宽容的氛围中,培育出的不仅仅是学业出类拔萃的后起之秀,更为重要的是心理成熟、心胸豁达、心地善良、富有人格魅力的一代新人。在分层练习中,教师要细心观察、学会宽容、灵活应对,帮助同学寻找到自信,勇往直前,提升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教学片段:小李同学在自己的努力练习下,立定跳远已经逐步接近良好线,只是脚后跟还有一些踩线,这时细心的教师悄悄走近她,首先向她竖起大拇指,然后微笑地告诉她:“由于你不断努力,你的勇敢、执著赢得了过关通行证。”由于教师的鼓励与宽容,使该生感激得热泪盈眶,快速跑向大队伍,更加认真、卖力地练习。
  
  三、利用多元评价,呵护学生成长
  
  教师的评价对于学生的成长可谓是双刃剑,教师的一句话能使后进的学生树立自信,积极奋进;也会使一位喜欢体育运动的学生放弃自己的爱好,厌倦、逃避体育课。所以,我们教师的评价一定要科学、合理、适度。特别是在小班化分层教学中,对待一些弱势群体,教师更应该关爱、呵护他们的成长。
  教学片段:面对学生实际存在的技能水平差异,教师在游戏中可以巧妙设置评价指标。首轮比赛教师将评价指标定为——最遵守游戏规则。只要按规则进行游戏的小组,无论快慢都可以获胜,这样的评价机制是为了让各队学生熟悉游戏规则,同时也给技能水平较弱的小队一次获胜的机会,鼓足他们的士气。接着,第二次比赛评价指标变成——最先完成游戏。通过上一轮的熟悉,这次比赛要求的是速度,给我们技能水平较强的小队一次展示,也给其他小队树起一面奋进的旗帜。面对胜利的小队同学的兴奋,而没能获胜的几个队容易造成相互责怪、相互埋怨,难以控制自己情绪,教师智慧应对公布第三次比赛的评价指标——最团结互助的小队获胜,让学生们学会换位思考、关心他人、鼓励他人,关注团队合作,凝神聚力争取这次的胜利。这样的评价标准的变化,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够展示自己的风采,并且通过游戏让学生收获做人的道理。
  
  四、发扬互助学习,促进整体提升
  
  学生互助学习是以合作学习原理为指导,教师将班内学生的综合学习情况进行分层,引导学生在自愿的前提下按照学生当前的学习状况进行异质结合,让技能水平及行为习惯较好的学生与技能、习惯存在一定障碍的学生结成互助学习小组。引导小组成员互相监督、互相帮助、互相激励,共同学习运动技能。开展学生互助学习,关键落脚在互助,通过互学、互助,达到共同提高、共同进步的目的。在课上或课后互助互学,提高所学运动技能的水平,最终促成班级整体运动水平和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
  在教师的指导下,将学生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分组。组间同质即各小组之间大体均衡,便于小组间的良性竞争。组内异质即小组成员在身体素质、认知水平、语言表达、行为习惯、个性特点等方面具有差异性,便于小组成员间互帮互学。
  
  五、课前预习辅导,树立学生自信
  
  体育学科具有周期长、见效慢的特点,学生的技能由掌握到提升需要日积月累的锻炼,所以为了保护体育教学中的弱势群体,树立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能够较快地融进大部队行列,我们体育教师可以在新授课之前提前辅导,让这些学生提前学习、提前训练。这样的课前预先指导,能帮助他们重新找回自信。
  教学片段:下节体育课教学内容是投掷,郭老师请来班上动作协调性较差的学生李某,告诉她下节课邀请她上台为全班同学做投掷动作示范,所以提前让她学习动作。郭老师非常耐心地给她面对面、手把手地讲解、示范,并布置了回家训练的体育作业。等到体育课那天,郭老师要请同学展示所学投掷的动作了,李同学站得笔直,自信地高举起双手,生怕老师忘记请她,眼中充满了期盼。待郭老师请她上来,她认真地拿起沙包,使出全身的力气,较好地完成了动作。老师让全班学生将掌声送给了她。她激动的同时用感激的目光看着郭老师,她在无声地感谢老师对她的帮助。自从那以后,体育课前李同学总是要来问一问下节课学习的内容,主动回去训练。由于她的努力,同学们改变了对她的印象,她也逐渐热爱上了体育运动。
  
  六、启动家庭教学,巩固技能定型
  
  家庭也是教育的一个优质场所,教师要善于利用家长这一教育资源,配合、完善、协助、补充、拓展学校教育,只有家庭、学校形成统一的教育氛围,才能进一步推动学生全面健康地成长。
  我们体育教师应该走近家长、走进家庭,主动与家长交流学生体育学习的现状,共同分析原因、寻找对策,取得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对于体育教学中的弱势群体,教师可以先与其家长进行沟通,让家长了解孩子的培养计划,并积极配合,开启家庭教学课堂。让孩子做老师,家长做学生,通过孩子对家长教学的过程体验,进一步让学生巩固、复习运动技能,形成正确的动力定型。这种交换角色的教育形式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只有认真地学,才能清晰地教,取得双赢的效果。
  我们体育教师应该贯彻“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小班分层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心理,从实际出发,尊重学生,学会换位思考,充分发掘每一个人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能。让每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收获属于自己的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