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史资源观”的确立及运用
2010-12-29朱彦体
中国教师 2010年5期
校史资源是学校传统文化的发展足迹,表现为学校既往的实物存在、办学思想、人文精神,以及直接反应某种思想和精神的师生风采等。校史资源作为一种历史存在,还会在现时及将来的办学中发挥其潜在的作用和效益。现代学校呼唤确立新的资源观,不光包括人财物资源观、时空资源观,还包括信息资源观。从一定意义上来看,校史资源即是学校前人所从事的行为的信息和所表达的声音的信息,就像不能忘记乃至不敢忘记前人的训诫一样,我们也不可漠视前人留下的校史资源信息。研究、挖掘、整理、应用校史资源理应成为我们的自觉行动,确立正确的“校史资源观”也就成为必然。
一、“校史资源观”的提出及意义
不管是有形的校史资源,还是无形的校史资源,均为一种客观存在。人们对这些客观存在的认知、看法、态度等便成为“校史资源观”。观点乃是一种主观认识,它的出现总是源于客观主体之间的一定矛盾和主体的急切需要。现实学校需要发挥校史资源的作用,但在对待学校历史资源的态度上,往往出现两种明显不同的立场,一种是“虚无论”,一种是“占有论”;虽然也会出现介于二者之间的某种立场,但“虚无”和“占有”之间的矛盾,直接向人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如何看待校史资源?这便导致了“观点”的产生和争辩。而在“校史资源观”的提出意义上,当有以下要点。
1 校史资源观是对科学历史观内涵的补充
之所以提出“校史资源观”,而不是简单地说研究利用校史资源,是因为研究、利用只是一种态度和行为本身,这种态度和行为未必是客观的、系统的和有意义的,而在特定观点尤其是正确观点指导下的研究利用却相反。科学历史观讲究客观、全面、唯真、唯实,在现实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校史资源观也应当体现科学历史观的精髓,以使作为“历史”构成成分的“校史”的研究利用也能粘附科学历史观的要义。学校虽是社会组员中高度“圆融”的细胞,但其目前的校史资源研究利用,仍有其自觉与不自觉的偏执性,随意将校史资源当做“小姑娘”一样去“打扮”。因此,郑重地提出“校史资源观”当为合宜之举。
2 校史资源观作用于学校现时教育
首先,从教育观点构成的角度看,校史资源观像教师观、学生观等诸多观点一样,是学校主体观点的组成部分,反映了学校办学的价值取向尤其是育人价值取向,其正确与否,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育人结果。人们热衷于把子女送入名校求学,即说明名校的校史资源尤其是其长期以来形成的校园文化积淀,对于学校发展的良性影响,名校隐含的校史资源观无形中发挥着作用。其次,从课程构成的角度看,校史资源不仅本身就可作为学校教育的隐性课程,而且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可对许多现时课程的开发起到补充、深化、润色作用。如果能够在课程的开设、运作过程中,确立正确的校史资源观,定会为新的教育改革活动注入活力。同时,教师在利用校史资源对教材的整合及使用中,可以锻炼能力,有利于专业化成长。
3 校史资源观服务于学校未来发展
正如优良的办学传统和与时俱进的办学理念可以直接影响学校发展一样,校史资源观也可以直接作用于学校的现时发展。同时,一旦学校确立了正确的校史资源观,并在其引导之下致力于学校建设,且取得优异成果,那么该种校史资源观也将会穿透历史的时空,在将来发挥其潜在的影响力,且可能代代相传,不断铸就办学业绩。因为校史资源观是建立在校史资源这种客体层面上的“主体精神”,它有着穿越时空的生命力。校史资源有可能因为自然或社会因素遭到破坏,校史资源观却会因为有“人的永存性”而长久流传。
二、校史资源观的正确确立
校史资源观不可能脱离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总要带上社会性和时代性特质。因此,校史资源观的确立应在科学发展观宏观理论的指导下,注意务实求真、统筹兼顾和适当利用。具体有三个方面的表现。
1 客观性
校史资源观内涵的客观性,是指在校史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坚持“唯真、唯实”的原则,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相统一。首先,要用唯物的眼光看待校史资源,既注意发掘整理其中的亮点,以便从正面提取精华,用来鼓舞人,激励人,又注意发掘整理其中的“暗点”,以便从反面吸取教训,用来警醒人、鞭策人。有的学校一路激昂,凯歌高奏,总结出成功的经验,便于将其发扬光大,有些学校路途崎岖,屡遭踬踣,总结出受挫的教训,便于匡偏纠错,力促学校从今迈入正常发展的轨道。总之,要讲求一个“真”EdiY1CrBkOTrfHCExH7uuFbQxDQw8tHPvFlZ9Tu95Yc=字,不忽视成绩,也不回避问题,尤其要注意从学校历史问题中挖掘出解决现时问题的策略与智慧,服务于学校发展。其次,要用区别对待的态度利用校史资源。除了正面的经验和反面的教训要适当兼顾外,还要根据现实学校发展及育人目标的确定,有选择地加以科学的提炼。既不忽视从校史资源中提炼反映学校办学传统和办学精神的办学理念等重点元素,也不忽视从校史资源中抓取反映特定时代教育往事的琐细枝节,以产生“洪钟大吕”振聋发聩、平凡细节发人深思的效果。由此可见,不重视校史资源的“虚无论”和囫囵吞枣的校史资源“占有论”都不是客观对待校史资源的观点。
2 系统性
校史资源观内涵的系统性,是指在校史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坚持“全面”的观点和“层次”的观点,避免校史资源开发利用的随意性和盲目性。首先,校史资源的一体性特征决定了在开发校史资源时必须进行通盘考虑,讲求全面性。不能雾里看花,只抓亮点;不能断章取义,敷衍成“趣”;不能因难生畏,割舍要义;不能道听途说,不明就里。现时一些学校的教职工乃至一些校长对本校校史资源要么茫然无知,要么知之甚少,要么曲解舛讹,既与对校史资源的重视程度有关,也与先前开发整理的片面性有关。其次,在利用上要讲求层次性。在利用校史资源对所有师生开展校史校情教育的过程中,要根据教师入校时间和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教育,体现出受教人员的层次性;要根据师生的不同年龄特点、兴趣爱好、现时所需,选择校史资源中的有效性内容,有的放矢地教育,体现出施教内容的层次性;要根据校史资源的范畴类别和现存形式,使用多种手段对师生进行教育,体现出施教方式的层次性;要根据已开展教育的效果,拾遗补缺,逐步提高,力争教育效果的螺旋式上升的态势,体现出推进过程的层次性。
3 适用性
校史资源观内涵的适用性。是指在校史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坚持“为我所用”的观点。校史资源的最大适用意义在于正面的鼓舞激励和反面的警醒鞭策,在影响人、教育人方面发挥效益。因此,校史资源的适用性首先对师生有着重要的教育意义。要坚持开发利用“四个有利于”的思想: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学校传统教育和优良校风教育,有利于开展“爱学校、爱家乡、爱祖国”教育活动,有利于增强校友对母校的认同感和凝聚力,有利于学校品牌的宣传。在内容选用上,应注意由校史资源到现代理念的“顺向联系”,不能“唯‘史’独尊”,忽略了校史的时代意义;应注意由现代理念到校史资源的“逆向联系”,不能“数典忘祖”,忽略了现时思想的历史渊源。重视校史资源的思想性和育人特质,是开发利用校史资源的初始态度,也是永久态度。
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开发利用校史资源,建设符合国家规定、具有地方特色和校本特点的教育资源体系,不失为学校的良好选择。因为校史资源的校本性、亲切性、说服力,决定了校史资源对于课程开发的可能性和适用性。课程开发的作用对象是师生,而所谓校史资源“为我所用”,还包括校史资源能够唤起毕业学子对母校的追忆情怀、热爱感情、帮助心理,还包括校史资源能够吸引其他社会成员对学校的关注意识、恋慕情意及支持心态。
三、校史资源观的实际运用
bEEkt+WZRns3ic0j4lkB3g== 校史资源观内涵上的客观性、系统性、适用性为校史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思想基础和原则依据,适用性是前提,系统性是保障,客观性是灵魂。所以,校史资源观在实际运用上当在考虑“需要什么”的基础上,重点考虑“怎样获得”和“怎样运用”的问题。
1 校史资源的获取方式
在思想意识上,要确立正确的校史资源观,把校史资源当做可贵的资源加以开发利用。在组织领导上,要把对校史资源熟稔的同志包括一些老同志组织起来、团结起来,进行适当的投入,保障校史资源开发利用的有效产出。在具体运转机制上,应建立校史资源开发利用的讨论制度、查访制度、研究制度、收集制度、展示制度等,依照规制,保证各环节的正常进行。讨论:主要是制订校史资源的开发利用方案,查访:主要是校史资源的散佚收复;研究:主要是校史资源的真伪辨析;收集:主要是校史资源的合理归类,展示:主要是校史资源的成果彰显。
2 校史资源的恰当运用
建立校史资源宣传的有效载体。可根据学校现实条件,建设朴素大方、内容翔实、形式生动的校史馆,集中展示学校的特殊历史、办学得失、经验教训及各种实物,使校史馆成为校史校情教育的基地,成为校本课程开设的平台,成为呼朋引伴、会聚雅意的温馨园地。可编制图文并茂、线索清晰的校史年鉴,突出办学传统、育人精神、师生风采等。可适时举办主题鲜明、主体突出的校庆活动,展母校今昔风采,抒母校炽热情怀,鼓励在校学生奋发向上,感染毕业学子反哺施恩,吸引各界人士倾力助学。可在校报校刊、校园广播、校园电视、校园网站中开辟空间,追溯学校历史名人,歌咏其德行,挖掘其精神,传达其魅力。可成立离退休教师校史宣讲团,向在职教师和各届学生传递校史信息。可利用社会媒体平台,刊发通讯报道,以学校现实成就的宣传为契机,寻觅取得非凡成绩的近因和远因,等等。
建立校史资源利用的有效途径。首先,可将校史教育纳入学生的始业教育、青年教师的上岗培训、干部的专题培训、学子聚会的相关活动,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确立结合实际的校史校情教育的工作制度。其次,要探索长期而稳健的校史资源开发机制,保证人力物力持续投入,力促校史资源的开发不断出新,力促校史资源的利用始终贴近师生员工的思想和生活实际。再次,要探索建立校史资源进课程的工作模式,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中寻找合理的空间,确保德育工作中的校史资源有用武之地。要着力在学生的情感升华上下功夫,确保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在校史校情教育的平台上得以升华,将朴素的爱校情感上升到个人价值实现与祖国命运、民族命运紧密相连的情感高度。要克服校史校情教育的单纯性弊端,探索教师与学生、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学校与社会互动的模式,努力把校史资源变为一种更具广度的社会资源,努力把校园文化演绎为一种更具深度的社会文化。
就目前来看,从多种角度评说校史资源“可用性”的文字不在少数,而对于校史资源开发利用的“观点性”论述却为数不多,甚至说论者颇鲜。笔者认为,加强校史资源观问题的研究,逐步促成校史资源观的“立体性”,以指导实际工作,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