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0-12-29赵清林

中国教师 2010年5期

  近日,笔者在一次县级研讨会上听了人教版语文选修模块《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项羽之死》一课。授课的教师在由《鸿门宴》导入之后,介绍了有关《史记》的知识及作者司马迁,然后大部分时间用多媒体展示字词读音、一词多义、词性活用、重点虚词、固定句式、课文翻译等,最后匆匆讲了课文的结构、主旨及艺术特色。听完这节课,笔者感慨颇多。《项羽之死》这样一篇生动精彩的散文,教师不去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欣赏,而是把它分解组合,从语音到实词虚词的不同用法及句式等,条分缕析,不厌其烦,一堂本应是声情并茂的欣赏课淹没在了教师兴致勃勃的讲解和学生手忙脚乱的笔记之中。让人忧虑的是,像这位教师讲授选修课的并不是个别现象,不少的语文教师,不考虑选修课与必修课的异同,硬是把选修课上成必修课的复制品,上成高考的补习课,特别是在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着广泛的凌节而施,强探力索,反复分析、肢解、机械操作的现象,在他们那里,文言文成了一堆毫无生命力的语言材料。
  笔者以为,既然名之《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那么教学这一选修模块时,“欣赏”(即鉴赏)应是教学的主基调、着力点,是一个必须要抓住的极其重要的关键词。
  
  一、课程标准:提供“欣赏”的依据
  
  课程标准在“诗歌与散文”部分指出这个选修系列的两个课程目标,为我们提供了“欣赏”的依据:一是“培养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二是“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内涵,探索作品的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学习《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一方面是品味语言,体味语言所负载的丰富内涵,领悟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人的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另一方面就是注重阅读过程中自己的审美体验,感受作品的艺术形象,领悟其艺术魅力,陶冶情操,涵养心灵,提升审美情趣。而能否让学生的鉴赏兴趣得到持续的发展,并形成较为稳定的审美能力,关键就在于学生是否具有健康的审美情趣。因此,理解第一个目标应注意两点:一要从激发学生浓厚兴趣人手,变“要我鉴赏”为“我要鉴赏”;二要把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作为诗歌和散文鉴赏的重点。而学生审美情趣的获得离不开具体的鉴赏活动,对诗歌散文鉴赏程度如何,取决于学生个体对作品语言的理解和品味能力,取决干个体对文学的感受和审美水平。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知道鉴赏什么,鉴赏到什么程度,因此理解第二个目标时,则需注意三点:一是《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都是精选的历史上各个时期有影响、思想性和艺术性较高的优秀作家的作品,鉴赏能力只能在鉴赏最好的作品中培养;二是要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中有关中国古代诗歌散文发展概述等知识,把握古代诗歌散文作品的特点,这些作品都具有意境美和音韵美的特点,因此,在引导学生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时,可以从作品的音韵、意境入手去品味和感受,也可以从作品的语言美、结构美、意蕴美的角度去赏析,三是要引导学生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的观念审视古诗文的思想内容,取其精华,剔除糟粕。
  鉴赏是以一定的积累为基础的,教学选修课《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时不能仅仅满足于必修课诵读的古诗文的篇目,还应进一步扩大阅读量,拓展阅读面。课程目标要求“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并要求“学习古代诗词格律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其目的就是“丰富文化积累,为形成传统文化的底蕴打下扎实基础”。同时,鉴赏要学习并运用恰当的方法。对“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文”,应“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进行阅读,要“学习鉴赏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散文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其中,“学习古代诗词格律基础知识”是过去不曾提出的要求,这一点值得我们注意。
  
  二、课堂教学:引导“欣赏”的平台
  
  课程标准在“诗歌与散文”系列中给我们提出了“应在一定阅读量的基础上,精选重点,鉴赏研读”,“重视作品阅读鉴赏的实践活动,注重对作品的个性化解读,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努力提高审美能力”的教学建议,这些建议对我们教学《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面对这一选修模块,语文教师理应达成“欣赏”的共识,把教学的着力点放到“欣赏”上,而且还要认识到,教学中我们语文教师的导向和引领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要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学生主动学习的引导者,笔者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要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教师要改变过去那种喋喋不休的繁琐阐释、千篇一律的条分缕析的教学模式,充分相信学生的阅读能力。只有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阅读课才能充满生机与活力,也才能创新和发展。在阅读课上,教师要有民主平等意识,给学生提供自我表达、交流看法的时间和场所,让学生大胆放言,随心所欲,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想说、直说、敢说的权利。只有师生平等,学生才能大胆参与教学的双边活动。学生有思考的空间、质疑的勇气,才能去创造学犹未尽的教学氛围。
  二是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解读。语文是一门最富有开放性的课程,对文本阅读和理解,常常存在多种可能性。阅读是学生个人知识和经验的展示,即学生凭借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感情色彩来品味文本,并基于自己的个性而展开思维。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生活体验、文学修养、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异,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必然呈现出鲜明的个性色彩。教师要把主动权还给学生,尊重学生的观察和体验,让学生有个性化阅读的机会,留给学生一个自由、宽松的阅读时空。对不同见解的学生予以理解,给予宽容,并指导学生自觉追求个性化阅读,从而使学生得到发展。对个性解读异常的学生切不可一味地压制,也不宜放任自流,而应积极引导,扬长避短,使其个性解读向着积极的方向发展。阅读是个人的事,字字句句都要由自己的心灵去默默感应和思考。虽然每个人的感受有所不同,却是出自他对生活的理解的不同,这就是个性化阅读的生机与活力所在。
  三是要利用阅读期待和阅读反思,让学生学会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文本对学生是一个开放的“召唤结构”,反之,学生对文本也总有一个“阅读期待”。学生面对教材文本,会接触到题目、作者、题材、体裁等,对文本展现的情节、场景、人物性格和命运、社会生活、思想和感情产生迫切求知心理,当这种期待与文本产生背离时,文本会产生更强的吸引力,从而引起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当学生不满足于一般理解性阅读时,就会对自己的阅读过程和自己的理解进行再思考,这就进入了阅读反思阶段。事实上,阅读教学就是在“期待——反思——再期待——再反思”的往复过程中完成的。而且,学生期待和反思的过程也是他们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过程。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文本时,要启发学生能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思想感情,不断产生新的“阅读期待”,并通过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实践,进行阅读反思,寻找期待的答案。
  四是要利用朗读促进学生个性化阅读。朗读是促进学生个性
  化阅读的有效手段之一。朗读是将视觉的文学语言转换为听觉的有声语言的过程,这是一个语言塑造形象、表达文本思想感情和再创造的过程。课程标准“诗歌散文”系列提出的“加强诗文的诵读,在诵读中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的建议是值得我们重视的。阅读同一种文本,由于各人在生活经验、知识经验、情感素质、个人独特感受和体验等方面的差异,各人朗读时的语音、语势和语调也各不相同。要使朗读真正成为个性化阅读的重要手段,一是要引导学生在理解感受文本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有感情的朗读;二是要求学生在朗读中必须融进自己对文本的感受和倾向。
  
  三、成果评价:激励“欣赏”的手段
  
  课程标准在谈到评价原则时指出:“评价要充分发挥诊断、激励和发展的功能。”这当然是指导我们对《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进行教学评价的重要原则。关于“诗歌散文”系列的学习评价,课程标准要求以学生的阅读和积累作为评价的基础,注意考查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文化视野。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趣味和欣赏个性是评价的重点。这个评价领域十分宽广。课程标准列举了这么几条:(1)能否拓展想象和联想,(2)能否通过作品的形象和意境产生感情的共鸣;(3)能否发现作品的丰富内蕴和深层意义,(4)是否有独到的感受和对作品的创造性理解等,(5)是否具有批判质疑的能力。《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评价方式是以成果评价为主的。所谓成果评价,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业、行为给予评析、评定的调控机制。这种评价形式是学习目标达成的重要环节,是师生知识沟通与反馈的手段,也是师生情感交流与互动的桥梁,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启学生的积极思维。这种评价是非选拔评价,因而它能避免传统评价压抑性造成的后果,能使教师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促使教师进行反思和改进教学,也能使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功,获得学习的成就感,并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进行成果评价,我们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考察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是否乐于在协作学习时与同学进行交流与合作;重视学生学习的兴趣的培养及作品的写作、思维过程,不仅只看作品,重视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重视对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创新思维的评价,等等。成果评价的主要形式是写读书报告、读书札记、评论鉴赏文章、朗读表演等。要特别重视创作实践,激励学生大胆尝试诗歌、散文的创作,积极向校内外报刊投稿。在这个过程中,既考察学生的参与态度,也通过具体成果考察学生的诗歌散文鉴赏水平,这样有利于加深了解,增进体验,获得诗歌散文方面的综合性学习效果,巩固阅读鉴赏的成果,促进学生读写能力的综合提高,并为部分具有文学天赋的学生提供展示个性的舞台;组织文学社团,创办文学刊物,展示成果,交流体会,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总而言之,要通过学习成果的评价,激励学生鉴赏优秀的古代诗歌散文,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笔者以为,选修课是不同于必修课的教学资源,尽管每个教师都可以对教材进行个性化处理,同一篇课文不同的教师可以做不同的教学化处理,但这个由“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的过程,应该体现出新课程的理念,教师不能因循守旧,抱残守缺。所以,《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这一模块的教学,应该紧紧抓住“欣赏”这个关键词进行。
  附:《项羽之死》教学设计
  一、指导预习
  借助工具书正音正字,个性化朗读课文,熟知课文结构及大意。
  二、探究项羽
  (一)合作学习
  通过网络或书籍查阅相关资料,如视频资料、图片及文字,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探究学习
  1 从项羽的“渍围、斩将、刈旗”的快战中,你看到项羽是怎样的人?
  2 项羽在乌江边拒渡、赠马、赐头,表现了他哪些性格特点?
  3 有人说项羽失天下的最后时刻所心疼的只有女人和宝马,你同意这种看法吗?项羽的慷慨悲歌表现了他什么样的思想性格?
  4 项羽面临败亡时,多次强调“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这表现了项羽怎样复杂的心理?
  5 有人说,项羽性格中自负的一面是导致他最终失败的原因。然而我们从《项羽本纪》对项羽的描写中,看到的是一个具有鲜明性格特征的项羽,他刚愎自用而又多情重义、勇猛无敌而又仁善质朴。为什么太史公的评价和我们心中的项羽形象会有差距呢?
  (三)比较学习
  1 本文中所写的项羽性格,哪些是《鸿门宴》中没有写到的?
  2 《鸿门宴》和《项羽之死》对项羽的写法有什么不同?
  3 关于项羽该不该过江东,杜牧、王安石、李清照均有不同的观点,你和他们的观点有何不同?
  
  三、效果评价
  
  写一篇评价项羽功过的文章,观点鲜明,体裁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