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教育的德育诉求

2010-12-29谈建成

中国教师 2010年17期

  当前,我国教师教育着力强化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实践技能,在追逐学术化、技术化、职业化的浪潮中,师范生德育逐渐走入了“独善其身”的大众化的个体德育误区。师范生作为教师教育培养对象,既是大学德育的对象,更是未来学校教学立人的生力军。因此,相对非师范类大学生而言,师范生具有鲜明的德育双重性和专业化的道德力量诉求。
  一、为教育而教:教师教育的德育使命
  2007年9月9日,温家宝总理与北京师范大学师范生座谈时说:“一般大学的学生学习重点在于知识本身的研究,为学问而学;而师范大学的学生学习还包括知识关系的研究,为教育而学。一般大学的学生可以‘独善其身’,而师范大学的学生则要‘兼善天下’。”他还说:“师范生的道德要求更高,不仅要言教,还要身教;不仅要立己,还要立人。”[1]这既是温家宝总理寄予师范生的鼓励与鞭策,更是对新时期教师教育的期望与要求。
  2009年,在第25个教师节到来之际,时任教育部部长周济在第四届全国师德论坛上的讲话中再次强调:“教师大计,师德为魂。当前我国正处于大变革大发展的时代,师德建设还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2]对于教师教育而言,如何改革德育模式,强化师范生的德育素质,是最值得反思的新情况,也是最值得探索和研究的新问题。从师范生的教育价值取向而言,教师教育不仅要让学生树立“兼善天下”的理想,而且要赋予学生“兼善天下”的才干;不仅要教会学生立身行己,还要让学生学会教学立人;不仅要为学生而教,还要为教育而教,承载起国家和民族的教育大计。因此,相对于一般大学教育,教师教育承载着更大的德育责任和义务。
  总结近年来的教师教育发展趋势,我国教师教育在强化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实践技能等方面的力度不断加强,特别是在追逐学术化、技术化、职业化的浪潮中,教师教育的专业划分越发明细,职业导向更加清晰,于是便逐渐形成了“专业知识+实践技能”的师范生素质量化模型,学校德育也在无形之中被纳入到了实践技能之外的“专业知识”素质当中,导致师范生德育智育化趋势日益严重。与此同时,我国的教师教育在经历师范教育独立化、“去师范化”和综合化的改革历程中,为“独善其身”而教的个体人才培养目标不但没有得到根本扭转,反而更为普遍。然而,教师教育培养的毕竟不是产业工人,也不是简单从事教育的机器,而是德才兼备的教育家。“国家兴衰在于教育,教育好坏在于教师。”从这一点来说,师范教育可以兴邦。这就要求新时期的教师教育必须进一步强化德育首位,放眼未来,确立起为教育而教的崇高目标和责任意识,积极推进现代德育模式改革,不断探索适应师范生德育需求的新内容、新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