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位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到“教育家办学”的思考
2010-12-29梁东荣
中国教师 2010年17期
如果说一个国家的发展靠人才,人才的发展靠教育,那么教育的发展又靠什么呢?这是教育决策者、教育政策制定者、教育主管部门、教育理论研究者,乃至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思考且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办学者角色在学校发展中的重要性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这一命题曾经受到热捧,也曾备受非议。记得笔者在做研究生时,也曾经对这一命题产生过质疑,固执地认为这是教育的痼疾,是“人治”的表现,逻辑上是错误的,认为一所好学校最重要的是制度建设与完善,而不是校长。然而,长期的实践、观察与研究,自己的怀疑并没有得到支持。笔者作为一个教育管理的研究者,教学一线的教师,对教育管理活动进行了长期的关注、观察与反思,不断与一些校长、教师进行沟通与交流,确实感觉到校长在一所学校发展中的核心作用,坚定了“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这一判断的合理性与正确性。首先,说到底,好的制度是以校长为核心的领导团队制定的,先有人,后有制度,人的素质高低直接决定制度的优劣,“制度是人力所为,虽然绝非任意设计或随意执行的产物”[1];其次,制度执行的效果同样取决于以校长为核心的领导团队。同一项制度,不同的人执行的效果千差万别。
二、对实践中成功办学者的特征剖析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这一命题强调了校长,特别是“好”校长在一所学校发展中的重要性,强调了教育管理者,学校领导在教育发展中的关键作用。无庸置疑,以校长为核心的领导团队,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决定一所学校办学的成败。因而,我们进一步要讨论的问题是:“到底什么样的校长是‘好’校长?”笔者认为,“教育家办学”这一命题的提出与讨论,就是对这一问题的深入思考与探索。
“教育家”是一个富有争议的概念,我们先不去讨论什么是教育家,先不去严格界定教育家的内涵与外延。我们不妨反向思维,先考察一下,实践中一个成功办学者的实际样态。
笔者作为一名一线教师,一个教育管理的研究者,通过大量的访谈、长期的实地观察等,发现一位成功的“好”校长往往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热爱教育事业,献身教育事业
关注教育事业,热爱教育事业,献身教育事业这是成长为一位好校长的前提,也是成长为一位教育管理者的基础。笔者认识一位退休的老教育工作者,由优秀的小学教师成长为一位有名的教育管理者,一位受人称赞的教育局长,不管是充当校长的角色,还是教育行政领导的角色,他都有出色的表现。笔者与他进行长期的接触,强烈感觉到他对教育的一腔热情。他把整个身心都投注到教育事业中。他曾使一所学校成功,也曾使一个市的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使整个市的教育水平得到了提升。退休后,他仍心系教育,时时刻刻关注着教育动态,关心着教育的发展与前途。正是对教育的热爱,献身教育事业的精神,促使他对教育事业孜孜以求。
2.对教育事业具有责任感和使命感
一个成功的教育举办者,除了热爱教育,献身教育外,还要有对教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育是一个国家的千秋基业,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兴衰存亡。一个成功的教育举办者,一位校长,必须有一种教育兴衰我亦有责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一个热爱教育的人,一个献身教育的人,也可能会像老黄牛一样只埋头苦干,遇到挫折,遇到问题,可能更多的是抱怨,是不知所措,是困惑,但不一定有主动改变教育问题与现状的决心和气魄,而一位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教育家,教育举办者则不同。笔者观察到,成功的校长,往往具有改变教育现状的决心、信心、勇气和行动,他们往往既是思想的巨人,更是行动的巨人。
3.懂教育,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
要成为一个成功的教育举办者,一位卓越的校长,要懂教育。笔者认为所谓懂教育,起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涵:(1)要正确理解教育的本质;(2)懂得教育教学规律;(3)掌握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4)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在这里,笔者要强调的是,所谓懂教育,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分为两种情况:显性与隐性。一种情况是,一些教育理论家,他们能够把自己对教育的理解、所坚持的教育理念清晰、完整地阐述出来,也就是我们平常所称谓的“教育学者”或“教育理论家”,他们对教育的理解及其教育理念更多的表现为显性,但是这种美好的理念不一定能应用于教育实践,与实践之间还有一段距离,也不一定有机会应用于教育实践,变成实践的理论;另一种情况是,一些成功的教育举办者,或者说校长,则不一定能把自己对教育的理解及其教育理念清晰、完整地用文字陈述出来,上升到理论高度,然而,他们却可以把他们对教育的理解及其教育理念有步骤、有层次、有成效地贯彻到实践中去,成为鲜活的、实践着的教育理念,教育理论。在访谈中,我们发现,一方面,许多成功的校长感觉很多教育理论比较空泛,与实践之间的距离太远,可操作性差,不能很好地应用于实践;另一方面,他们又苦于很难把自己的教育理念、办学思想挖掘出来,完整地陈述出来,上升到理论高度,从而更有效地指导教育实践。
4.懂教育管理,有管理能力
一个教育的举办者,必须懂得教育管理的规律,有教育管理的能力。也就是说,如果具备上面提到的三个条件或许可以成为一位教育理论家,但不一定能成为一位成功的教育举办者。一位成功的教育管理者,一位校长,不仅要有对教育的热情,有献身教育的精神,懂教育,还要懂管理,有管理能力。一位教育举办者关乎的不只是个体行为,更重要的是,他还是组织的领导者,是组织的掌舵人,他不是单独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办学的,而是依靠群体的力量,通过教师、学生等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萨乔万尼在其道德领导理论中提出了“领导者的领导者”的概念,对学校领导者的角色进行了重新定位,“校长的第一要务并不是直接改进课堂教学和学生的表现,而是树立目标、培育文化、发展具有共享价值观的学习共同体,然后通过分布于组织中各个工作团队的领导‘流’,来改进课堂教学和学生的表现。”[2]这一概念突破了传统领导理论的窠臼。传统的领导理论只强调个体在组织中的作用,而忽视其他成员的主动性,而“领导者的领导者”的管理理念,相信教师、学生及其他成员都关心学校和学生的发展、前途与命运,都会主动承担责任,有推动学校和学生发展的强烈愿望,或者说都有主人翁精神,并以不同的方式为学校的发展行动着,而一位校长的任务就是把教师、学生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领导意识、领导能力焕发出来,凝聚起来,推动组织的发展。
三、教育家办学的解读
上面我们讨论了成功的教育举办者——校长所具有的特征,下面我们再探讨一下“教育家办学”这一命题。
“教育家举办教育”这一思想有其发展的历程。2006年,温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培养一支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造就一批杰出的教育家”;2009年,《光明日报》《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一文中进一步指出:“要造就一批教育家,倡导教育家办学”[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再次提出,要“倡导教育家办学”,要“造就一批教育家”。从这一系列的教育方针政策中,我们清晰地察觉到,政策决策者逐渐认识到教育家、教育举办者与教育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且把教育家与教育举办者联系在一起,提出“教育家办学”的命题。那么,什么是教育家?温总理指出:“我这里所说的教育家可能不是某些专业的专门家,但是他们第一热爱教育,第二懂得教育,第三要站在教育的第一线,不是一时而是终身。”把温总理对教育家的解读与上面所剖析的成功教育举办者——校长作比照,我们发现这些校长都可以称为“教育家”,他们热爱教育,懂教育,长期工作在教育第一线,除此之外,他们还懂教育管理,有管理能力。
笔者认为,温总理对教育家举办教育,特别是对“教育家”的解读,对于指导教育实践,特别是教育管理改革,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脱去教育家神秘的外衣
教育家“可能不是某些专业的专门家”,对于总理的这句话,我们可以理解为,某些专业的专门家不一定适合做教育的举办者,而一些成功的教育举办者,也不一定是严格意义上的教育家或专门家。笔者认为,温总理的这一精辟论述在于它脱去了“教育家”的神秘外衣,让“教育家”从空中云雾里踏踏实实落到地上,走进了实践中的教育,实践中的教育管理。如果我们以温总理提出的教育家的三个标准看,我们身边会有许多这样的“教育家”,尽管他们并没有被大肆宣扬,被冠以“教育家”的称号,但他们热爱教育,献身教育,他们懂教育,并始终站在教育第一线。
2.教育管理要去行政化
教育举办者是“教育家”,强调的是办学者要懂教育,懂教育规律,懂教育管理的规律,热爱教育,献身教育,研究教育,关心教育的未来,关注学生的未来。然而,现在教育管理行政化现象严重,导致一些教育官员一心去研究政治,研究如何做官,如何升迁,而不忠诚于教育,不热爱教育,更不用提懂教育和献身教育了,他们往往把当教育官员作为进一步升迁的跳板。因此,教育管理去行政化,让办学者走出行政的魔圈,贯注于教育与学术的殿堂,教育才能真正循着教育的轨道发展。
3.教育管理去行政化
现在,教育官本位的现象严重,教育太依附于政治,而缺乏独立性,这必然会遏制学术自由和民主精神。在教育界流传这样一句话:“课题跟着领导跑,专家跟着课题跑”,形象地折射出教育行政化与行政化所带来的学术腐败。鉴于这种现实,很多人只研究当官,不研究学问,不研究教育,更不研究教学和学生。而这些不良信息也无时无刻不侵蚀着当代学生的思想。
4.必须为教育家成长创造环境
我们谈教育管理去行政化,包括揭去“教育家”的面纱,是为了能给教育家——懂教育,懂管理,献身教育者——办学创造良好的环境,让教育能够按照自己应有的规律独立自由发展,而不能成为政治或行政的附属品。
总之,“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不仅强调了校长在学校发展中的重要性,而且关注到校长的素质对教育事业的影响。但是,对于一个“好校长”的内涵,这一命题并没有给予明确的阐述,笔者认为“教育家办学”,正是这一命题的发展,它回答了办学主体——教育家的特征——热爱教育,懂教育,站在教育第一线。不过,笔者认为,除了热爱教育、懂教育、站在教育第一线,作为一个办学者,一个管理者,还必须懂管理,有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青木昌彦.比较制度分析[M].上海:上海远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