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锋
2010-12-29
中国市场 2010年11期
警惕成为福利国家
茅于轼 天则经济研究所理事长
对于普通百姓而言,有福利总比没有强,所以都赞成福利国家。但是对专家来说,他们多了一层思考,提出的怀疑很多。最基本的一个问题是,福利所用的钱从哪儿来?又用到了哪儿?普通人总以为政府的钱自有其来源,能有钱用在自己身上总是好事。其实政府并不创造财富,反而要消耗财富。归根究底,政府的钱是从纳税人手里征得来的。而且政府越大,管的事越多,花的钱必然也越多。总体上看,政府从纳税人征税,再用在纳税人身上,有点多此一举。而且让政府多征税,扩大了政府的权力,就中国的情况而言未必是好事。与其征税再返回不如少征点税,还能节省许多征税的成本和再分配的费用,总体上提高了效率。这是反对福利国家的主要理由。所以计及税收的确切来源和它的确切去向,福利国家无非是一种收入再分配的政策。它好不好要看税是从谁手里征的,又花给了谁。就我国的情况而言,我们的福利制度恶化了收入分配,而且还有不良的副作用。(摘自:《财经网》2010年1月19日)
忽视国进民退将致改革倒退
保育钧 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顾问
在中央大政方针未变的情况下,“国进民退”不存在的说法可以成立。但不可忽视的是,在本次金融危机后,一些行业、地区的确出现了“国进民退”。虽然这只是局部现象,但如果不给予足够重视,“国进民退”有可能发展成大趋势,这样将是改革的大倒退。2010中国经济增长的重点是调结构,而进一步明确国企、民企的定位是实现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前提。这些年来,国企国资该进的没有进够,如公路等基础设施,教育、卫生和社保等公共服务领域;该退的没有退足,如一般竞争性行业,出现与民争利的现象。因此对于国企究竟应该干什么,尚需更为明确的觇定。当前,中国能否走出困境的关键在于民间投资能否取代政府投资,因此,除了给民企更多的支持外,还必须给民企真正的定性定位,和更多的空间。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立当强调法冶,采取“非禁即准入”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防范“国进民退”现象的出现。(摘自:中国新闻网2010年1月12日)
汇率大战即将开打
耶成平 香港政府财经事务局公司治理项目顾问
美国下一个目标是汇率大战,并一定针对中国。现在我们只有两个选择,一是汇率大战,一是接受贸易资产。美国对付亚洲各国毫无例外一定是汇率大战先行。比如1985年的日本牛气冲天,1985年美国联合另外三个国家——英国、法国、德国“逼迫”日本签下“广场协议”。该协议压迫日币升值,所以从1985年到1987年两年之间日币升值了一倍,严重打击了以出口为导向的日本各大商社。1987年10月份,美国财政部长压迫日本首相降低利率,日本各大商社向银行借钱之后开始炒楼、炒股,日本出现大面积的资产泡沫化。1985年对付日本的时候也不过4个国家,这一次美洲、欧洲、亚洲几十个国家联合行动针对人民币,在这个时刻只有两个选择:第一,人民币升值;第二,与全世界为敌。在整个12月,我们人民币继续坚守,欧美各国似乎没有什么反应,但千万不要松一口气。(摘自:《每日经济新闻》2010年1月26日)
2010年最大的挑战是通货膨胀
周洛华 上海大学金融学副教授
物价走势取决于中国货币政策的走势,如果继续执行2009年那样的“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就有可能出现“失度”的通货膨胀局面。政策方面无论如何调整都有掣肘,收紧信贷其实是一个两难的局面,那些没有完工的工程怎么办?如果继续放贷,配合这些在建工程完工,并实现销售,可能需要投入超过10万亿的信贷,这就有可能让我们在短期内就面对两位数的通货膨胀。如果现在开始收紧信贷,我们去年已经投入的10万亿信贷可能会出现超过两位数的不良贷款率,银行业改革将前功尽弃。我不知道这个两难的局面是否会出现,我也没有解决之道。我猜想政府的决策者在极力避免这样两难的局面,我并不认为他们能够处理好这样两难的局面。做最坏的估计的话,如果继续实施类似2009年那样的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我们有可能要在2010年底看到两位数的通货膨胀。(摘自:搜狐财经2010年1月21日)
国家投资应简单化
谢国忠 玫瑰石顾问公司董事
大局来看,中国国家的投资原则应该是越简单越好,而且坚持最基本的价值原则,不要有太多灵活性,譬如说国家机关,不应该去买股票,个股,它是要发展自己,去投资的能力是很困难的,你最终只是一个国家机关,世界上哪有国家机关投资很成功的?但是你可以说用原则上,比如说股票,股票在美国的股票,还是英国的股票,还是澳洲的股票,只要市净率是2 5倍以下可以买,3倍以上要卖掉。然后债券,实际利息比如说3个百分点,像美国国债,实际利息是2%可以买,2个百分点以下就不能买,通过这样一个组合的原则,很简单就可以把大部分的钱都分配出去。另外就是说,战略上考虑是少部分钱,像中投,不是为了赚钱,应该是从国家的长远利益来看问题,就是说从技术和资源这两个方面来看中国的需要,所以这个地方的钱不应该太多。因为钱太多,你就想赚钱。你想赚钱,你就面对一个国家,你是国家的机构,你怎么可能会变成巴菲特?我觉得这个应该是自己对自己,了解自己的能力的限制在哪里。(摘自:凤凰网财经2010年2月14日)
应把生产性政府变成公共职能政府
姚洋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中国现有发展模式中有一项改革进展迟缓,或者说基本未动,这就是政府改革。这是令人忧心的问题。首先,中国政府是生产性政府,说得更直白一点,它是一个公司,体现不出公共财政的特点,这对中国的经济结构调整非常不利。其次,中国政府招商引资的密集度过高。各级地方政府招商引资,拼命开低价,土地打折,税收打折,环境打折,劳动力也打折。打折之后赔了,怎么赚回来?各级地方政府设立的经济开发区每平方公里的产值到底是多少?再次,中国境内外资的资本密集度完全低于内资。在通常情况下,我们都觉得国外投资者给中国提供资本。实际上,外资来到中国,是利用中国的比较优势,其后果是加剧中国经济的结构失衡。最后,中国经济运行中的资本投资过度密集。截至2009年6月份,贷款总额是5.6万亿元,约占全年贷款总额9民8万亿元的60%。由此导致中国重新走上国家资本主义的道路,为常规资本奠定了渗透基础。如何推动政府的改革?一是从公共财政公开化方面找到短期内的突破口,使政府从生产性政府变成一个真正行使公共职能的政府。二是促进党政分开,使党真正监督政府。三是增加民众政治参与。(摘自:《财经网》2010年2月11日)
结构性通胀之下应鼓励民营经济发展
厉以宁 北京大学民营经济研究院院长
结构性通胀之下应该鼓励民营经济发展。当前应当为民营经济参与公平竞争创造良好的环境,清理不合理、不合时的政策法规,降低创业门槛,同时还要切实有效地解决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的融资难问题,扶持民营企业的发展。解决结构性通货膨胀要靠增加供给,这个时候民营经济可以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因为民营经济信息灵通,流通渠道宽敞,有增加供给的积极性。在遇到结构性通胀的时候更应该鼓励民营企业自主创新,鼓励更多的人创业。与此同时,民营企业要抓住两大领域的发展机会,一个是城镇化发展中的广阔市场,二是自主创新的六大新兴产业。(摘自:《第一财经日报》2010年1月26日)
火车票低价造成了举国浪费
薛兆丰 北京大学法律经济学研究中心研究员
要治理春运综合症,即乘客长时间排队、黄牛党猖獗和火车站大混乱等关联现象,有一个办法,也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让火车票充分提价。春运综合症的核心,是其内在的经济机制。任何商品,因为人们的需求没有止境,所以只要价格过低,就会出现短缺。消除短缺的唯一办法,就是把价格提到足够高。火车票价不够高,其经济之恶,是那些用于排长队、拨电话、托关系、找黄牛、扫黄牛所耗费的努力,数以千万人的精疲力竭的努力,从整个社会上看,是被白白消耗掉的。如果这些人这段时间的努力,是用于通过他们的专业技能来服务他人,然后再把赚到的钱用以竞争火车票,那么这些乘客在争得火车票的同时,其努力也造福了其他人,也转化成了社会的财富。但现在的情况是,火车票以低价销售,人们靠排队来竞争。这必然引发利己不利人的资源耗散,而这种资源耗散只有通过提高票价才能消除。(摘自:财新网2010年2月8日)(编辑:张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