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必须重新认识小城镇的战略地位

2010-12-29彭真怀

中国市场 2010年11期

  作者简介:
  
  彭真怀,北京大学政治发展与政府管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地方政府研究院院长。从1996年开始研究宏观经济和区域发展战略,对西部开发和东北振兴的政策执行和政策实施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建议。
  摘要:把小城镇发展作为城乡统筹的真正抓手,是根据我国国情所得出的一个逻辑结论。小城镇关联度高、影响面大,是扩大内需的总抓手。
  关键词:小城镇发展一号文件 战略地位
  中图分类号:F292
  
  把小城镇发展作为城乡统筹的真正抓手,是根据我国国情所得出的一个逻辑结论。以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的发布为契机,必须从概念上澄清对小城镇发展的认识。
  什么是城镇化?从字面上理解,就是农村人口成为小城镇人口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第二、第三产业不断向小城镇聚集。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把加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作为重点,并要求推进城镇化发展的制度创新。
  从城市化到城镇化,不同点在于小城镇能够促进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就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引擎。当前,我国经济面临国内结构性转变和国际周期性调整双重挑战,从启动国内需求的角度出发,只有小城镇才能有效回应外部冲击,使我国经济走出危机影响,真正走向复苏。今年一号文件的政策取向,既重视小城镇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也揭示了急需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包括:
  
  一、扶持政策缺乏协调
  
  地方政府支持小城镇发展的积极性很高,但是有关扶持政策协调性不够,政策措施偏好大中小城市,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力度不够,备吹各的号,各唱备的调,没有形成推动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合力。
  
  二、规划管理水平偏低
  
  小城镇规划水平不高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目标定位不明确,重点不突出,省、市、县、镇各级规划不衔接。有的规划已经到期或即将到期,有的规划可操作性不足,缺少有效实施手段。
  
  三、地方财政配套困难
  
  1994年中央与地方实行分税制改革以后,中央和省对市、县(市、区)两级的财政分配体制进行了多次调整,大部分县(市、区)是“吃饭财政”,有的甚至是“讨饭财政”。在这种情况下,中央和省实施的小城镇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和环境建设项目,一般都会要求地方财政配套投入,造成地方财政风险偏大,社会资源利用不足。
  
  四、体制改革相对滞后
  
  小城镇发展资金短缺,本质上是农村金融体系制度薄弱。金融体系像毛细血管一样渗透到农村,把钱吸上来,但返回小城镇的却是少数。小城镇传统管理模式的体制性难题有待突破。乡镇机构改革、财政体制改革和农村税费减免等措施很难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很难适应改革所带来的资金来源变化,很难适应人、财、物管理模式的变化。
  
  五、增长机制尚未形成
  
  乡镇企业绝大多数改制为民营企业,就地消化农村劳动力的传统模式发生了变化,通过乡镇政府办企业、以工哺农、以工兴镇的机制已经衰退,但新的增长机制并没有同步形成,产业同构的问题比较普遍。
  当然,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但这些问题不解决,势必影响今年一号文件的落实,势必影响城乡统筹发展的大局。让人担心的是,许多地方对城市发展依然十分偏爱,还在拆了旧城建新城,搞了小城搞大城,这样做当然容易出成效。一些人错误地认为小城镇效益比较低,集聚功能和辐射功能有限,难以规范和管理。由于财力、认识、决心等原因,他们对落实今年的一号文件很可能喊得多做得少,执行不力。
  小城镇关联度高、影响面大,是扩大内需的总抓手。落实今年一号文件的所有政策,都应当指向这个落脚点。小城镇相对有条件加强水利、能源、电力、通讯、信息和生态环境建设,搭建农村基础教育、科技推广、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障等社会公共品的服务平台。如果以一号文件为契机,顺势形成以小城镇为抓手的一揽子经济政策,加大对小城镇的投资力度,就可以调整农村利益格局,释放农村创新能量,为内需型经济奠定长期的利好基础,打造多个具有较强服务能力和辐射能力的农村经济增长点。
  在怎样应对危机后发展这个问题上,一些地方还在拼凑上亿甚至几十亿的大项目,很容易造成灾难性的重复建设。相比之下,小城镇具备大容量的国内市场,需求旺盛,是启动消费的推进器,可以肖化过剩的产能。作为一种投资行为,小城镇的道路、桥梁和房屋建设,能够直接拉动建材、冶金和机电等产品需求,提供大量就业岗位;作为一种消费行为,小城镇对启动农村消费市场具有示范和辐射作用,能够改变量入为出的传统观念,可以促进农村消费上一个新台阶,在全国形成拉动经济增长的大格局。
  还应当看到,小城镇是连接城乡和工农的纽带,是农村社会公共品的提供基地和服务载体。很多人都意识到“城市腿长、农村腿短”的状况对国家长期繁荣稳定正在构成风险,但又找不到统筹城乡的关节点。其实,以小城镇统筹城乡发展,就能够增强对农民就业的承载力和居住的吸引力,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为传播现代生产和生活方式奠定经济基础,逐步改变“重城市、轻农村,先市民、后农民”的做法,逐步扭转“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的现状,对城乡经济增长具有直接的推动作用。
  要强调的是,小城镇还是吸纳就业的蓄水池。农民占我国人口总量的70%,农业就业占就业总量的50%。这个基本国情,决定了大部分人口只能停留在传统的农村停留在传统的农业生产领域。在可预见的将来,我国还不可能出现人口从大中小城市向农村倒流,而只能是农村人口向小城镇转移就业。在这种形势下,小城镇最终变发挥蓄水池作用,把发展小城镇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不能搞两张皮。推动城乡由二元变一元,由分割到融合。我认为只有通过小城镇才能实现。如果就农村谈农村、就城市谈城市,不讲农村^口城镇化,今年的一号文件就难以取得实效。
  
  编辑后记
  
  星罗棋布的小城镇,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依托,是发展乡镇企业的基地,是农村的政治、经济、史,七、科技中心。加快建设小城镇,使农村多余劳动力就地消化,砒不离乡,进厂不进“城”,是农村形势发展的需要,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需要,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个重要战略署。
  “十五”期间,一些中小城市实施“小城镇、大战略”的方针,多渠道筹集资金,实行综合开发,滚动发展,引导和培育了一批区位产业优势明显的潜力乡镇,城镇建设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从建设共产主义的长远观点来看,逐步缩小“三大差别”,也主要依赖于小城镇的建设和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