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976年以后的中国

2010-12-29

世界博览 2010年1期

  用影像回顾毛泽东去世后中国人的生活
  
  1976年,身在巴黎的刘香成得知毛泽东已经离世,于是就搞到了一份为《时代》杂志拍摄毛泽东葬礼的委任状。带着儿时的记忆和在西方受到的政治科学与艺术教育的刘香成返回了中国。但他进入中国后却滞留在了广州,于是就开始拍摄沉浸在哀悼中的广州市民。当时,刘香成根本没有想到他将要从这里开始拍摄“毛以后的中国”的旅程。1978年刘香成成为了《时代》杂志北京首个办事处的一员,成为了《时代》在中国的第一位常驻北京的外籍摄影记者。直到1984年夏天离开北京。这段在中国的日子孕育了《中国1976~1983》这本摄影集。这批摄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照片,为中国的历史关头留下了确凿而丰富的见证。
  1976年到sMQK2E7mzlhFAv4GAuWpCg==1983年的重大事件包括:毛泽东的逝世、“四人帮”的被捕、邓小平的复出和他旨在恢复被破坏殆尽的国家和改革国家经济政策。正如陈丹青的序言中所说:毛时代的过来人,会在影集中处处认出自己,熟悉、亲切、荒谬,伴随久经淡忘的辛酸,并夹杂轻微的惊愕:我们果然活在那样的年代,与国家的过去、外面的世界两相隔绝,而我们分明欢笑着,为了刚刚恢复的政治名誉,为了美容与烫发,或者,仅仅为了一台冰箱、一副廉价的进口墨镜……现在,这些照片以我们自己的面相与神态确凿证实:我们,亿万人,陪着毛主席度过了毛在世的时代。初版影集被题为《毛以后的中国》,但在所有照片中,毛仍然无所不在。
  我们当然不能指望用一部摄影集就能涵盖中国人,但有望通过这些照片帮助人们一窥后毛泽东时代的中国人。中国贫穷过,但同时她也被其丰富的文明保护着。在书中刘香成说,一位中国人曾跟他历数新中国几十年中所有的政治运动:在中华人民共和国33年的历史中,共发生了25场政治运动。西方人迷惑了。“什么样的人,能够年复一年地承受‘教育’与‘再教育’、‘批评’与‘自我批评’?”答案是:中国人。
  1976年到1983年是少见的充满闲散的浪漫年代,社会缓慢地抛弃了它的过去,并思考着随改革政策的深入而带来的新事物。这是一个讨人喜欢的年代,中国人真正有了思考的自由,而不再是完全按照上级的要求行动。现在,30年多年过去了,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有一件事情则仍待解决:中国必须坦诚面对自己近代的历史,真正开始发展自身的软实力,仅仅拥有悠久而复杂的文明是远远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