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乐福:食品可追溯的噱头和现实
2010-12-29黎光寿
世界博览 2010年1期
全国60多家大型超市于2008年全面加入农产品可追溯体系。但是,记者调查发现,即使是该体系的先行者家乐福,其执行力依然和其承诺相距甚远。专家认为,农产品可追溯体系的失效,最基本的原因是没有诚信、造假……
十年前,跨国连锁超市家乐福将其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引进中国,“家乐福品质体系”开始被中国人所认识。家乐福有关人员称,该体系实现了从农田到餐桌、从农民到顾客的全程质量控制,是一个可以从超市终端追溯到生产环节的一种安全体系。
农业部于2005年前后开始在农垦系统开展农产品可追溯试点,而北京、上海、广州、杭州、宁波、青岛、成都等在中国居于领先地位的城市最早从2001年起已经高调宣布实行农产品可追溯机制,而百联集团、中百仓储、武商量贩、中商平价、苏果、北京华普、家乐福、沃尔玛等全国60多家大型超市也于2008年全面加入农产品可追溯体系。
有专家认为农产品可追溯机制是农产品质量控制历史上的一次革命,而另一些专家和业内经营者却认为这只是一个谎言。记者的调查显示,从2004年以来,有关中国食品安全的研究课题中,80%是关于农产品可追溯体系的内容,虽然家乐福做品质体系已经十年,但北京地区也只有三种产品成为该体系产品,许多消费者对农产品可追溯体系也还十分陌生。
家乐福卖场的特种肉菜
在家乐福商店内,一般都有一个精品蔬菜区,其上方挂有一块标着“家乐福品质体系”的牌子,其具体内容是“严格控制农药的使用”,“采收后没有经过化学处理”,“采收前进行农药残留检测”,“冷藏车配送保证蔬菜新鲜度”,“根据成熟度每天采收”,最有亮点的是能实现“农场到商店的全程可跟踪系统”。在牌子下方,就是一盒盒保鲜膜装好的蔬菜。
2009年12月17日下午,在家乐福北京中关村店,记者径直进入蔬菜区,在挂有“家乐福品质体系”牌子下的特种蔬菜柜台上,发现了北京方圆平安食品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方圆平安”)和北京欧阁有机农庄科贸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有机农庄”)的产品。两家公司的产品包装上都印了一行特殊的编码——追溯码。
不同的是,方圆平安的产品上贴有北京市农业局监制的“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标签” (以下简称“追溯标签”),标签上除了常规的品名以外,还有包装日期、生产标准、保质期,更重要的是有一个20位的数字编码,名称为“产品追溯码”。根据包装上的说明,记者随意拣起一盒辣椒,用手机发短信到一个号码为“10669500010”的信息中心,回复的短信为“您所查询的内容暂时不存在,请核对后重新查询…”在北京市农业局专门开设的关于农产品可追溯体系农产品的网站上,有的盒装蔬菜信息有显示,有的没有显示。
“有机农庄”的产品外包装上,则贴着一张带“ CR”符号的“有机农庄”商标(表示该商标正在注册中),而产品的品名、生产日期、保质期和企业自己的溯源编码则印在一张黄色的小纸片上。该公司的追溯手段是一部400电话,记者多次拨打,经常无人接听。该产品包装上还有公司地址和网址,没有显示产地。在其公司网站使用追溯码查询,终于可以获知该产品的产地和地块信息。
在北京动物园旁边的家乐福方圆店,同样进人精品蔬菜区,则是北京天安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小汤山”牌蔬菜(以下简称“小汤山”或“天安农业”)和北京青圃园菜蔬有限公司的“留民营”牌蔬菜(以下简称“留民营”)包装都贴有北京市农业局监制的追溯标签。能够获得安慰的是,用手机发送两家公司蔬菜外包装上的追溯码,获得的短信回复显示是这两家公司的产品。在北京市农业局网上利用追溯码查询,基本上也只能查询到公司名称,对于产品的生产履历等信息,网站上的信息显示,只能前往公司查询。
记者曾经走访过家乐福北京双井店、广渠路店、马连道店、望京店、天通苑店,同样都发现了以上四家企业标签的蔬菜,查询可追溯码所获得的信息,和上述几家超市寻找到的产品的查询信息一致,在望京家乐福店,记者还看到了方圆平安公司一卷打印好追溯码的标签纸,还拿走了两张,查询信息时也显示为暂时不存在。而对消费者访问显示,在将近50个随机被访者中,只有一人冲着小汤山特菜基地的品牌去购买,其余人都只觉得那些蔬菜质量应当更好,或者是怕麻烦才到此柜台购买。
但家乐福北方区总经理盖一曼(Emmanuel Gaches)否认以上产品属于家乐福品质体系的产品。他介绍, “家乐福品质体系”是家乐福超市的一个自有品牌,在北京,其产品只有三种——猪肉、蜜柚和三文鱼,猪肉由北京资源亚太食品有限公司生产,蜜柚来自福建平和,三文鱼来自挪威,都是同类产品中最优质地区的最优质产品,其质量标准由家乐福控制,是家乐福超市在全球的一个品牌。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北京天安曾经是该类产品供应商,主要供应西红柿和马铃薯,但2009年双方因为一些问题的分歧,中断合作几个月,2010年第一季度恢复供应。与北京天安合作为家乐福生产品质体系西红柿的北京绿奥蔬菜合作社理事长杜守贵对记者表示,合作的中断曾经给他的合作社带来了不小的影响。
中国的追溯热潮
家乐福卖场里的这些含有追溯码的蔬菜以及挂有“家乐福品质体系”标签的肉,水果和蔬菜,有一个共同的属性——据称,消费者如果有兴趣,可以通过其超市终端的相应技术手段,向供应链的上游追溯,找到该产品的生产者并可以找到生产履历,就是溯源,是一种有别于现代大工业生产的方式,在有问题的时候可以找到责任承担者。除了家乐福外,沃尔玛、麦德龙、世纪联华等超市都含有可追溯体系的蔬菜。
根据国际食品标准委员会(CODEX)的定义,溯源的意思是“能够追溯食品在生产、加工和流通过程中任何指定阶段的能力。”国际标准化委员会(ISO)的定义为:“可追溯性是指:通过记录的标识追溯某个实体的历史、用途或位置的能力。”2009年12月25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胡定寰对记者说,家乐福是国内最早引进农产品可追溯体系的大型超市,其于1999年引进该机制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与食品安全的压力有关。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安全技术中心教授胡小松的一份公开资料显示,从1999年8月至2000年1月,中国共有634批出口食品因不符合美国政府的技术法规而遭到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的扣留。“中国畜禽肉(特别是冻鸡)长期因兽药残留而出口欧盟受阻;茶叶由于农药残留问题而出口多国受阻……食品中的不安全因素,严重影响了中国的农产品贸易。”
2001年7月,上海市政府颁布了《上海市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管暂行办法》,提出了在流通环节建立“市场档案可溯源制”。这是迄今为止在政府层面上对农产品可追溯机制最早的描述。2004年2月8日起,上海市通过“上海食用农副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平台”对食用农副产品的生产过程监控、条码识别和网络查询进行系统治理,企业通过该条码给产品建立生产档案。胡定寰介绍,在上海建立农产品可追溯机制之前,家乐福已经引进了农产品可追溯体系。
胡定寰介绍,在上海建立可追溯机制之前,上海市市长徐匡迪到法国访问,巴黎市长为了款待徐匡迪,让家乐福的人专程从中国的广东采摘了10公斤的品质体系荔枝,用飞机送到法国,送到宴会上,徐大为感动。不过由于客观因素限制,胡的这个说法不可考。
北京市建立可追溯机制的时间比上海晚了一年,但进展也非常迅速。2002年,北京市商委制定了食品信息可追踪制度,明确要求食品经营者购进和销售食品要有明细账,即对购进食品按产地、供给商、购进日期和批次建立档案。2004年,北京市农业局和河北省农业厅共同承担农业部的“进京蔬菜产品质量溯源制度试点项目”,由河北6县市蔬菜试点基地使用统一的包装和产品标签信息码,向北京新发地和大洋路两个批发市场供货。
家乐福的一名公关总监表示,2004年爆发的苏丹红事件成为农产品可追溯体系的有力推手,亨氏、麦当劳、肯德基、卡夫、高露洁、雀巢等一大批外资企业榜上有名,从政府到社会都非常关注食品安全问题,家乐福成立了家乐福中国食品安全基金会。该基金会从2004年起共开展了三次大型国际研讨会和24期针对西部16个省和自治区农产品基地的3911名高级管理者和政府官员的培训班,组织了4次大规模的地方政府官员赴法国、西班牙、意大利、巴西和比利时的培训。
中国农科院研究员胡定寰说,2004年以来,农产品可追溯体系一直是政府层面的热门话题,从国家到地方有关食品安全方面的科研项目,80%以上与农产品可追溯机制有关。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的中心城市以及合肥、武汉、南宁等城市竞相宣布各自区域农产品的可追溯预期。2008年4月27日和¨月5日的新华社报道显示,在商务部主持下,百联集团、中百仓储、武商量贩、中商平价、苏果、北京华普、家乐福、沃尔玛等全国60多家大型超市全面加入农产品可追溯体系。
农业部农产品安全监管局监管处专家张继新2009年12月16日在接受记者电话咨询时表示,农产品可追溯体系目前在农业部正处于探索阶段,农垦系统在2005年前后启动了可追溯体系的建设,初期参与的企业有50家,后来每年都有新的企业加入。迄今为止,参与的企业没有发生过任何事故,社会认可度也比较高,政府也比较容易监管。张继新介绍,除了农业部农垦系统在试点外,主要是一些比较大的城市在进行试点,还没有全国铺开。
追溯标准备不相同
家乐福的一名公关经理曾于2007年告诉记者,家乐福店内有一种特殊的仪器,通过这个仪器,输入产品外包装上的特殊编码,不仅可以查到直接的供货商,而且还可以查询到产品的产地、施肥和施用农药的记录等有关信息。记者在2009年12月17日下午并没有在家乐福中关村店、方圆店和国展创益佳店发现有任何的仪器可以查询其店内贴有追溯码的蔬菜生产履历,询问“家乐福品质体系”产品的追溯问题时,也只能获得其营业员关于质量上绝对放心的保证。
记者在家乐福北京八家商店的走访显示,除了家乐福商店内缺乏对商品的有效追溯手段以外,所发现的四家提供可追溯蔬菜的供货商追溯标准也不统一。北京天安农业、青蒲园和方圆平安的盒装蔬菜的追溯系统依靠北京市农业局设立的信息中心来实现,在其外包装上所留下的20位数字的追溯码可以通过发短信和上网查询获得追溯信息,但其信息只能证明是某家公司提供的蔬菜,并不能提供更多细节。
在2009年3月和12月的两次采访中,透过外包装上的追溯码,都无法依靠短信在北京市农业局设立的信息中心查询到方圆平安公司的蔬菜信息。在相隔八个月的两次采访中,记者都就方圆平安遇到的问题与北京市农业局和方圆平安方面进行沟通,获得的解释都是方圆平安的网线断了,在公司生成的资料无法上传。但天安农业的生产部经理王福东告诉记者,其追溯码是由北京市农业局设立的信息中心的计算机系统随机生成,只有掌握终端的公司向信息中心上传信息,才能够获得由该中心计算机系统生成的追溯码。
欧阁有机农庄负责技术的高管沈福庆在电话里向记者介绍,该公司蔬菜完全来自于追溯方式是使用企业自己的追溯码,没有和北京市农业局的信息中心连接,无法通过向北京市农业局设立的信息中心发送短信进行追溯。在家乐福商店内只能通过拨打该公司的400电话人工查询产品信息,记者多次拨打无人接听。购买该公司盒装蔬菜产品回家后,能够登录该公司网站查询,但仅仅是该公司提供的单方信息。
记者在12月16日在家乐福北京国展创益佳店发现一个标注为“好农庄”的无公害蔬菜品牌,价格也比普通蔬菜贵许多,该品牌蔬菜外包装上没有公司名称,没有电话号码,也没有网址,更没有追溯码。经询问店内其他品牌的促销人员,获知该品牌属于欧阁有机农庄公司,王福庆也承认了该品牌属于其公司所有,他也觉得没有贴上公司标志有些意外。
记者还发现,北京市农业局的可追溯系统和农业部农垦系统所设立的农产品可追溯系统并不兼容。而欧阁有机农庄的追溯系统与北京市农业局和农业部农垦系统的追溯系统更是无法兼容。在电话中对记者表示,该公司是一家全国性的公司,只能采用一个统一的可追溯系统,而全国各地实行农产品质量可追溯机制的城市追溯系统各不相同,他们无法加入任何一个系统,只能自己建立一套系统。
12月25日,在家乐福北京双井店,其北方区总经理盖一曼(Emmanuel Gaches)带领《世界博览》特约记者参观了其品质体系猪肉和蜜柚柜台。两个柜台均属于专用柜台,产品外包装上也没有追溯码,不能分辨出是哪头猪的肉。盖一曼表示每天送来的猪肉都属于某一批次的产品,消费者关心家乐福是否能够控制好质量,而非追溯来源。
在该店的猪肉冷藏室,铁架上挂着两类还没有分割的猪肉,其中品质体系猪肉用红色的塑料薄膜包装,猪皮上写有一串数字,但分割成小块后由于没有追溯码,不能分辨是哪头猪身上的肉。盖一曼说,如果消费者一定不相信柜台里的猪肉的可追溯性,甚至可以单独要求从冷藏室还没有分割的猪白条上割一块走。
通过追溯机制寻找责任人
农业部农产品安全监管局监管处专家张继新在电话中对《世界博览》特约记者表示,消费者、企业和政府三方面对可追溯机制的需求不同,从政府的角度主要是便于管理,从企业的角度主要是希望知道需要在哪一个环节避免可能出现的问题,而作为消费者的主要关注点在于出现问题的时候找到一个责任承担者。而多名商务部系统的官员在解释最近实行得轰轰烈烈的农超对接意义时,多次表示这种方式可以加强可追溯性,出了问题可以找到责任承担人。
在北京朝阳区孙河乡西甸村方圆平安公司总部,总经理连全乐告诉记者,该公司的蔬菜销售主要以出口为主,出口大约占到40%;其次是给北京40多家高级酒店和宾馆配送蔬菜,批发和送往超市零售,都只占该公司蔬菜销售的很小份额。根据方圆平安的网站资料显示,该公司在新发地有一个大型冷库,占据了北京进口水果储存市场的95%,而该公司在北京配送的超市,大约有120个。2008年该公司还取得了向奥运场馆供货的资格。
连全乐说,方圆平安在全国有几十个基地,北方南方都有,北方和南方与生产基地的合作方式有些差异,北方主要和村、乡级组织合作为主,与村、乡两级机构签订合作协议,由公司提供技术支持,村、乡两级政府组织人员生产t南方地区的合作则主要是自己租赁土地,招募农民耕种。记者提出参观生产基地的要求,他表示基地在全国各地,很难参观,基地也不欢迎陌生人。
记者问怎样保证蔬菜的可追溯性,连全乐表示北京市目前对可追溯体系的要求是只需要追溯到公司,出了问题需要公司承担责任。该公司保证质量的方式是对每批产品都要进行快速检测,用数字记录检测的结果。他认为方圆平安的检测方式更为先进直观, “超市一般用的是试纸检测,用颜色显示,和我们的检测相比,更加粗放,更加不准确。”
北京天安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前身是北京市农业局小汤山特菜基地,2006年成为家乐福的供应商,是家乐福品质体系产品在北京的试点企业。该公司在家乐福商店里的产品分为两类,一类贴有“北京市农业局监制”的标签并进入北京市农业局农产品可追溯体系,其追溯码完全由电脑生成,除了电脑的电子扫描器外,谁也看不懂;另一类是专供家乐福品质体系的产品,其追溯码一共9位数,前五位是大棚编号,后四位是生产日期,印制是手工操作。
据天安农业生产部经理王福东介绍,进入北京市农产品可追溯系统的产品一般需要经历几个环节,首先是农民填写田间档案、企业填写检验记录,公司派技术员对农户进行指导,顺便进行田间档案的监督、整理和上传工作。该公司在北京的顺义、密云、平谷等地有生产基地,在河北张家口、内蒙古、山东、广西、云南、甘肃等地有生产基地,该公司已经执行最严格的标准,但也只能做到15种蔬菜实现了完全的可追溯。 “要求如果太高了,红的就会变成了紫的,紫的就变成黑的了。”
王介绍,为保证蔬菜的可追溯性,农户在采摘前就要将样品送到公司检测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合格后把信息上传给农业局的履历中心,再由履历中心核对后给一个授权密码,公司输入密码才能启动手上的IC卡打印追溯码,每个包装袋的追溯码都是唯一的。为区分不同农民不同地块的蔬菜,还采用了周转筐,一个农民送来的蔬菜都是一块地的,放在一个筐里,筐边沿贴有该农民的照片和名字、地块编号、采摘日期等,包装时向电脑里输入蔬菜的基本信息,再将印有追溯码和重量价格的标签纸贴到外包装上,最后送到超市。
北京欧阁有机农庄负责生产技术的高官沈福庆在电话里对记者介绍,该公司的生产方式主要是公司在全国各地租地,招募当地的种植能手来种植蔬菜,所招募的人属于公司员工,由公司来给其发工资,其种植也完全由公司控制,通过公司的追溯体系可以一直追溯到某一块地,获知该产品的生产履历。
一场革命还是谎言?
2009年12月25日晚上,在中国农业科学院的一个房间内,中国农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胡定寰说:“我作为中国专门研究农产品供应链的一个专家,我可以让你这样引用我的原文,我认为家乐福的质量控制体系是在中国的质量控制体系中是做得比较好的。”他认为家乐福的可追溯体系是一场伟大的革命。
但农业部农产品安全监管局监管处专家张继新在电话中对《世界博览》特约记者说,可追溯体系在欧美发展得比较好,但也仅仅是一部分产品做到了可追溯,美国的牛肉做了许多努力,已经大致做到可追溯了,可其他种类的蔬菜和肉制品也还没有完全实行可追溯。农产品要在中国做到完全的可追溯,是一个长期的事情。
北京天安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总经理林源表示可追溯体系是一个高成本的体系。他的公司实行可追溯生产以后,每年的成本比以往增加100万元左右,但只有15种蔬菜实现了可追溯,“最大的成本就是组织成本,主要就是现在一家一户的小农户生产,很难控制,我们在全国有22个基地,9个技术员整天在基地跑,人力成本受不了”, “一家一户的小农生产要牵扯我80%以上的精力,这是一个高成本的体系”。而天安农业是胡定寰认为中国做可追溯体系和品质控制最好的企业之一,如果天安的菜再有问题,中国就没有菜可吃了。
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的经济学博士、在国内从事有机农业生产和销售的张东(化名)对家乐福的农产品可追溯体系反应非常激烈:“第一,家乐福及其供货商能不能保证信息采集的客观公正?如果不能保证信息记录的准确性和录入时不被修改,那还有什么意义?第二,家乐福及其供货商能不能保证整个加工和运输过程的可追溯性?第三,我们现在面临严重的信任危机,有几个消费者相信这个可追溯系统?这套系统能不能做到真正的可追溯?”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则说,欧洲之所以能建成这个体系,得益于农产品企业的大规模化。中国一些农产品生产企业的规模化不大,农户、小作坊太多,根本就无从管理。家乐福等超市宣称建立了可追溯体系,他们或许本身非常努力,但改变不了这个现实,更多的可能就是作为一个宣传策略。
全国城市农贸中心联合会会长马增俊对记者表示,目前超市蔬菜来源有90%来源于批发市场,只有不到10%的由基地直接供应,而从蔬菜零售的角度,早市、农贸市场和社区便利店的蔬菜零售量占了总量的70%,连锁超市仅占零售的30%。北京是一个北方城市,气候恶劣,平时的蔬菜自给率只有40%左右,必须得依靠全国各地的配送,超市每天适时进货和补货的方式需要从批发市场进货,每天从全国各地补货进京速度很慢,路费也不够。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副教授、资深的食品安全专家孟凡乔博士也通过邮件向记者表示: “该体系应该说写的很不错,是目前国际上代表比较高水平的产品控制体系……需要说明的是,家乐福这个体系不是对其所有食品,仅仅几个产品……”
“质量追溯体系和其他体系一样,最终是一个工具,世界上没有绝对能解决所有问题的工具。这些工具失效,最基本的原因是没有诚信、造假……人类社会各类问题的解决,最终还是要靠道德层面来解决,法律法规只能是工具而不是最终措施。”孟凡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