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侯选人搅动“2012之谜”

2010-12-29

世界博览 2010年9期
 凭借着突出的才干,这位从政见到风格都与普京极为相像的女政客在俄罗斯成为广受追捧的人物。
  
  
  英国媒体近期抛出了对俄“2012之谜”的第三种估计——圣彼得堡市市长马特维延科将成为除普京和梅德韦杰夫之外的第三个可能的总统人选。如果估计成真,依靠普京力挺而在仕途上顺风顺水的马特维延科将成为俄联邦首位女总统。
  一时间,这位俄政坛“铁娘子”吸引了不少人的眼球。
  
  普京助力“铁娘子”
  
  2003年9月1日晚间,时任俄西北联邦区负责人的马特维延科被突然传至克里姆林宫,同普京进行谈话。按照惯例,这次谈话被拍摄下来。第二天晚间,此次谈话的视频在新闻节目中被播出,时间长达5分钟。
  像全世界所有国家的新闻节目一样,俄晚间新闻节目可说是寸秒寸金,但是偏偏在这样一档节目中,普京同马特维延科的谈话被播出了这么长时间,之前从未有过先例,更何况这只是一次普通的国内会晤。
  “我预祝您竞选成功,您的能力足以让您比该市现任领导人更好地解决城市面临的问题。”这是普京当时对马特维延科所讲的话。此次谈话发生的背景是俄罗斯圣彼得堡市市长选举正在激烈上演,而马特维延科正是候选人之一。
  在前苏联时代就升迁极快的马特维延科在俄联邦时代为叶利钦所信任,并顺利成为普京心腹之一。此次圣彼得堡市市长选举引起了普京的高度关注。
  从个人情感的角度来说,圣彼得堡市市长一职在普京恩师索布恰克下台之后,一直由曾同普京共事的雅科夫列夫占据,后者亦和普京同为索布恰克的“门徒”。只是雅科夫列夫“背叛师门”,在竞选中取恩师而代之,所以,普京对雅科夫列夫的厌恶众所周知。
  从政治斗争的角度来看,圣彼得堡堪称普京势力大本营,普京追随恩师索布恰克一同下野之后,正是借助昔日圣彼得堡同僚的提携才进入莫斯科,并最终成为叶利钦心腹的。所以,此次圣彼得堡市市长选举,普京一定要力推“自己人”当选,这个人便是马特维延科。正因为如此,“五分钟谈话”才得以播出。
  这5分钟的节目远不止克里姆林宫的一个姿态那么简单。谈话中,马特维延科谈及圣彼得堡市预算有很大的缺口,并请求普京予以扶持。这条新闻之后紧接着便是克里姆林宫的新闻发布会,发言人称普京在与马特维延科谈话之后立即给财长库德林打了电话,敲定了向该市拨款的事宜。
  一切都清楚地表明普京为核心的克里姆林官支持谁。叶利钦公开支持普京,助后者当选总统。后来,普京决定用同样的手法扶持自己人。几年后,他用同样的手法将梅德韦杰夫扶上台。
  有了普京的“全方位”支持,马特维延科的当选毫无悬念。
  
  政治文化之惑
  
  尽管俄罗斯有女沙皇当政的历史,但那毕竟是老黄历,前苏联政坛便是一个“男权天下”,俄联邦时代情形也大致一样。像马特维延科这样的知名女政治家目前仍屈指可数。回顾马特维延科的政治轨迹尤其是与普京关系之后,人们有理由认为,如果马特维延科成为2012总统候选人甚至最后当选,都应该认为那是因为她身上带有太多与普京有关联的符号,而并非俄社会对女性从政有了更强的期待。
  这位“女强人”式的政治人物被英国媒体“列为”总统候选人,这“丰富”了人们的选择,也给人们提出了一道思考题:俄罗斯未来领导人应该是什么样的?目前被人们审视的候选人中,既有梅德韦杰夫这样的自由理念支持者,也有带有保守理念的普京,还有新近被“列入”的女政治家马特维延科。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首先弄清楚俄罗斯政治已经发展到哪一个阶段。
  东正教、伊斯兰教和儒家文化圈国家的实践证明一点,一个没有民主传统的国家的民主化绝非能一蹴而就的。戈尔巴乔夫民主化的失败,使得俄罗斯成为此类国家的明显例证。而普京的出现是俄罗斯人对民主化改革的一种逆反,让俄罗斯人在保留民主框架的同时,在最大程度上回到了前苏联式的集权模式。
  所以,是俄罗斯人自己选择了普京,因为普京身上有他们喜欢的一切:强力、亲民和责任心。
  与此相对应的是,俄罗斯社会和政治文化发展的缓慢。根据最新的研究,俄罗斯社会的贫富差距在进一步加剧,许多依靠专长劳动的专家和技术人员工资少得可怜,正逐步步入贫困阶层,该阶层在人口中所占比率已经达到50%。中产阶级迟迟不能诞生,现代的政治文化更成无源之水,普京即使犯下错误,其支持率亦不见减少也就没有什么稀奇的了。
  现代政治文化的一大特点是,人们关心自身事务的同时更关心公共事务。在许多东方国家中都极为缺少这种特点,俄罗斯便是其一。
  在此种社会中,政治人物的支持率往往很不“灵敏”。在这种民众政治态度不明朗的情况下,政治体系的分化就更加困难,于是极易出现某个政治人物“大一统”的情况,普京便属此例。
  现代政治文化的另一个特点是,政治势力忠于制度而非某个具体的人,俄罗斯的情况正好与此相反,普京的横空出世有赖于叶利钦提供的机遇,梅德韦杰夫的上台则完全是普京扶持的结果,马特维延科则是梅氏之前的先例。
  有什么样的政治文化就会有什么样的领袖,所以普京至今受到热捧,绝非偶然。
  
  如何“烹小鲜”?
  
  那么,2012及其以后的俄总统应该是什么样的呢?
  可以肯定的是,俄罗斯社会政治文化,或者说其民主内核的培养绝非一日之功。只要这种文化不被扭转,普京这种类型的领袖就有存在的客观条件。
  作为现任领袖的普京,早已经将“立储”工作提上日程,只是他目前仍年富力强,有着充足的时间去选择和观察。在2008年普京选择了梅德韦杰夫,这是一种信号。
  梅氏带有极强的自由主义倾向。在其任内,他批驳政权党“统一俄罗斯党”操纵地方选举、改革极端腐败的内务部、大力推动高科技产业发展、逆转被普京“歪曲”的对斯大林评价。同事多年,普京仍选择了在政见上与自己有距离的梅氏,这明显道出了普京所希望看到的俄未来发展道路。
  只是,在政治秩序改变缓慢的背景下,未来领袖必然不能仅有“技术型特征”。普京类型的领袖操纵的往往是带有集权性质的多元执政体系。在俄罗斯,这个体系以“统一俄罗斯党”为基础的一套系统,各种不同的势力在其中合作、竞争甚至碰撞,其中以自由派和保守派的差异最大。未来领袖必须具有团结这些势力并在其中保持平衡的能力。
  俄罗斯处于这样一种局面中:由于社会和政治发展的落后,俄民众主动选择了一个带有集权性质的政权,这个政权面临着一种既要保证稳定又要积极变革顺应发展潮流的两难局面。在这样一种局面下,普京接班人的选择将是一个长期又细致的过程,这个过程不结束,普京恐怕都要陪伴着各个候选人一起走下去。
  老子云,治大国如烹小鲜。对于普京来说,至少目前这盘小鲜还没被炒出太多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