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参与实体的互动与协同

2010-12-28刘建军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年1期
关键词:教育者协同政治

刘建军

(1.湖南广播电视大学,湖南网络工程职业学院,湖南长沙 410004;2.长沙理工大学,湖南长沙 410076)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参与实体的互动与协同

刘建军1,2*

(1.湖南广播电视大学,湖南网络工程职业学院,湖南长沙 410004;2.长沙理工大学,湖南长沙 410076)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一个参与实体的互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作为参与实体的教育者、学生、教育环境可能形成强协同、弱协同、非协同三种不同的互动状态。追求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参与实体的有效协同——强协同,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基本前提。教育者自身素质和能力的提升、对学生的调动和调节、对教育环境的优化和控制,是实现有效协同的基本模式。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参与实体;互动;协同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是一个受到广泛关注而又困扰教育者的问题。提高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路在何方呢?根据系统论的观点,系统的结构决定其功能。因此,思考和探索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提高之路,不能游离于其过程结构之外,而应嵌入其中。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结构中,教育者作为教育施行体,学生做为教育接受体,教育环境作为教育影响体交叉互动,决定了最终的教育效果。

一、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参与实体①的互动关系模型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是促进学生政治、思想、品德和心理社会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校直接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组织和人员是教育者,学生群体或个体是接受教育的对象,而围绕在教育者和学生周围的各种影响教育活动的条件和因素的总和,构成教育环境。三个参与实体有着各自特定的地位,以特定的方式,发挥着自己特定的功能,形成一个互动运行的整体。

1、教育者与学生的互动关系

教育者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②担负着推动、控制和统摄教育全过程的任务。他对学生的关系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价值导向作用。学生的政治态度和思想行为具有复杂性和多向性。教育者应该而且能够依靠教育的力量,把学生引导到一定社会所期望的目标轨道上来。意大利学者马志尼论述到:“教育是为了提高道德修养,而教授则是为了提高智力,前者培养人们了解自己的责任,后者使人能够尽其责任。没有教授,教育往往起不了作用,没有教育,教授就会成为一根没有支点的杠杆。”[1]这里的教育,就是我们所说的思想政治教育,教授就是我们所说的智育,提高道德修养和了解自己的责任,就是价值上的导向;二是思想转化作用。对学生已有的不符合社会要求甚至完全错误的政治思想、道德意识等,教育者可以采取说服、批评、管理等手段,使之向正确的方面转化;三是品质提升作用。学生思想品德、心理素质是分阶段不断演进完善的。教育者能够根据社会的要求和教育目标,在了解掌握学生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现状的条件下,及时调整并控制教育过程,丰富和完善教育内容,借助于更加科学的教育手段和组织化的教育活动以及自身的人格魅力,使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心理素质得以提升。

然而,学生也是具有自我意识的人,学生通过自我认识、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控,对教育者具有反作用。一是学生自我认识的水平,决定了其对教育者的教育是认同还是拒绝。认识水平高的学生,更多的是认同,而认识水平低的学生,更多的是拒绝。例如,只有一个认识到自己缺点的学生,能认同教育者的批评,才有了改正、转化的前提和基础;二是学生自我对待的态度制约着他对教育者的注意力。一个对自己严格要求且自我调控能力强的学生,才会注意教育者对他的教育,从而自觉分清是非,改造自己,去实现教育者对自己的导向目标和他本人的发展目标。否则,他会对教育者的教育处于一种无动于衷的无意和麻木状态;三是对教育者的逆反。学生对教育者具有人格向往和能力敬佩,如果教育者没有人格魅力,教育方式、方法不当,教育能力不强、艺术不高,学生就会形成对教育者强烈的逆反。

2、教育者和教育环境的互动关系

教育者对学生的任何教育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教育环境下实施的。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对教育环境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教育者对教育环境的优化。教育环境本身是复杂多向的,不可能与教育者的导向完全一致,但教育者能够采取合适的方法和措施去净化、美化和优化教育环境,使之与自身的导向保持一致或基本一致;二是教育者对教育环境的利用。教育环境演化过程中不乏有利于教育的社会事件、先进典型,也蕴含有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技术资源。教育者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三是教育者对教育环境的控制。对教育环境中的不良因素,教育者能够在一定的范围内加以控制,进行相对的封闭和隔离。如对腐蚀性大的黄色书刊、煽动性强的错误思潮和政治观点,采取必要的措施,切断影响通道,阻断信息来源。

然而,教育环境是教育者实施教育活动的客观条件,它也反作用于教育者。一是教育环境限定了教育者的目标和内容。教育者确定的教育目标和内容,如果不切实际地超越教育环境特别是社会物质生产关系,是注定无法实现的。而且,教育者实施教育的手段和载体,也受到教育环境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和技术资源的限定;二是教育环境可能激活教育者的工作热情。良好的教育环境,导致教育者的教育活动处于良性循环之中,使教育者获得极大的成就感并促进工作热情的高涨,而不良的教育环境,将导致教育者的教育活动陷于恶性循环之中,使教育者感到没有教育成效而淹没其工作热情;三是教育环境规约着教育者自身的素质。教育者也是人,他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同样受到教育环境的影响和规约。有的教育者受环境影响,自身素质不高,也没有自觉地去加以改善,他就不可能对学生形成强大的人格魅力。

3、学生与教育环境的互动关系

学生始终是在一定的教育环境下接受教育的。学生对教育环境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对教育环境的选择作用。学生作为具有自我意识的人,对教育环境的变化能够自主把握,对教育环境因素能够自主分辨,最终做出自主选择,这种选择作用,表现为学生对教育环境的一些影响可以做到独立而不盲从;二是对教育环境的超越作用。这种超越表现在学生对教育环境可以驾驭而不是屈从。即使在不利的环境中,他仍可以做到不至于飘泊不定,随波逐流,能够克服不利因素的影响而做到“出污泥而不染”;三是对教育环境的改造作用。表现为学生能够在有利环境和不利环境的对比、利用中获得很强的开拓能力,克服有利环境中隐藏的不利因素,在不利环境中创造出自我教育的优势,在改造客观环境的同时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

但教育环境是一种环绕在学生周围的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力量,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一是对学生的激励作用。在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教育环境是一个巨大的刺激物。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文化环境,都是一种巨大的激励力量。例如,2008年我国实现百年奥运梦想和航天人出舱行走这一航天史上的历史性突破,对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和科技创新意识就产生了极大的激励作用;二是对学生的感染作用。教育环境是一种有形和无形的感染力量,影响学生的思想,陶冶学生的情操。例如,文明、整洁、优美的校园环境是一种不用语言的教育;2008年,党领导全国人民抗击年初严重低温雨雪冰冻和 5.12汶川特大地震造成的大灾难所表现出来的强大力量,全国人民团结一致、不怕困难的精神氛围;2009年,我国庆祝建国 60周年的宏伟场面及所展示的巨大发展成就,都形成了对学生的强烈感染力;三是对学生的约束作用。环境对学生的行为具有巨大的约束力,这种约束力往往通过舆论表现出来,它使符合环境气氛的思想和行为得到发挥,而使不符合环境气氛的思想和行为受到抑制。正如社会学家 A·M·雅科夫列夫所说:“行为就其实质而言,乃是人在其周围环境给他不断提出的各种可能的行为方式之间进行无限制选择的结果。”[2]

上面对教育者与学生、教育者与教育环境、学生与教育环境的互动关系的简要分析。可以用下面的图示模型加以勾画。

图1: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参与实体的互动关系模型

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参与实体的协同力学模型[3]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参与实体的互动,形成不同的结构而产生不同的空间合力。这一合力的大小和方向,取决于他们的协同状态。所谓协同,是指某一系统各方的相互配合。[4]协同作用则是这种协同的过程及其对系统诸要素所产生的影响,以及在系统整体上所表现出来的效果和效用。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参与实体相互间可能产生强协同、弱协同、非协同三种典型状态并可用力学模型加以描述。

1、强协同互动。

教育者如果充分了解掌握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心理状况,对环境要素实施了有效的优化和控制,学生具有良好的自我意识即自我认识、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控的功能,认同教育者的教育并能自觉内化和践行,教育环境的各因素基本朝向教育者的教育目标而形成对学生的正面激励、感染和可靠的约束。教育者、学生和教育环境就会形成较一致的方向协同度并产生巨大的正向合力。如图 2,协同合力 4与教育目标的方向基本一致。当α趋向于零时,达到最大协同并取得最强的合力。

试考察对学生的艰苦奋斗精神教育。艰苦奋斗精神要代代相传,而其内涵又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变化。在当代,物质条件不断改善,但人类的资源始终是有限的,因此,“合理消费观”应是艰苦奋斗精神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如果教育者首先认识到时代对艰苦奋斗精神教育的这一要求,采取了有别于物质条件极不丰富状况下的教育方法。学校环境与之协同,如在食堂等就餐地点设立“节约粮食,反对浪费”等标示语,在学校建设中不搞铺张。地方政府的建设也不搞“面子工程”、“政绩工程”。学生家庭特别是经济富裕的家庭,也能够对其子女在经济消费上给予限制。学生本人对如何合理消费能有较强自我意识并能自我调控。那么,在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过程中,各参与实体就是强协同的。

图2: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参与实体强协同互动示意图

2、弱协同互动

教育者虽比较了解掌握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心理状况,对环境有一定的优化,但控制力不够。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控的功能不统一,虽能认同教育者的教育但却不能自觉内化。教育环境的各因素中,有的朝向教育目标,有的背离教育目标,整体上不能形成对学生的正面激励、感染和可靠的约束。教育者、学生和教育环境的方向协同度低,只能产生弱小的正向合力。如图 3,协同合力 4与教育目标的方向有较大分离,协同合力在教育目标方向上的协同作用很小。当α趋向于 90°时,达到完全偏向,教育目标方向上的协同作用为零。再考察对学生的艰苦奋斗精神教育。尽管教育者认识到了时代对艰苦奋斗精神教育的新要求,采取了有别于物质条件极不丰富状况下的教育方法。学校虽在软环境上注意通过一定的标示氛围予以配合,但学校在建设过程中只重视建设大楼,不重视培育大师。地方政府经常搞“面子工程”、“政绩工程”。学生家庭虽然想给子女一定的经济消费限制,但在实际的支付中往往予以迁就。学生本人虽对教育者的教育基本认同,但对自己的消费行为不能自觉调控。那么,在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过程中,各参与实体就是弱协同的。

图3: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参与实体弱协同互动示意图

3、非协同互动

教育者没有充分了解掌握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心理状态,教育方法、方式不大适合学生,不重视环境的净化、优化和控制;学生对教育者的认同度不高,对教育者存在逆反心理,更谈不上自我调控和自觉内化。教育环境因素常常背离教育目标,整体上形成对学生的反面激励、感染和约束。教育者、学生和教育环境各向分离,产生非协同的负向合力。如图 4,协同合力 4由于其组成分量各向分离而背离教育目标方向。当α趋向 180°时,达到完全反向。

图4: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参与实体非协同互动示意图

我们仍考察对学生的艰苦奋斗精神教育。如果教育者不能根据时代的变化要求选择合适的具体教育内容,仍采用在物质条件极不丰富状况下的教育观念和方法,学校不注意优化校园的标示氛围,并在学校建设中讲排场、搞铺张;地方政府经常搞“面子工程”、“政绩工程”,社会上流行的是“豪华”、“气派”,学生家庭对学生的经济消费总是迁就而不限制。学生对教育者的教育就会处于一种逆反状态,更不会对自己的消费行为去自觉调控。那么,在艰苦奋斗精神教育的过程中,各参与实体就是非协同的。

三、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参与实体的有效协同模式

上述分析表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参与实体在方向上的协同度,是教育实效的决定性条件。任何成功的思想政治教育,必然要通过追求参与实体的强协同互动来实现。这一追求虽然不能由教育者单一完成,但教育者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是整个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组织领导者,负有协调、推动和统摄全局的责任。他应该以对强协同互动主动追求的积极态度,去努力实现他自身、他的教育对象——学生和影响他实施教育的教育环境之间的有效协同。而教育者自身素质和能力的提升、对教育对象——学生的调动与调节、对教育环境的优化与控制,是实现有效协同的基本模式。

1、教育者自身素质和能力的提升

思想政治教育所要解决的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需要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与学生现实水平的矛盾。[5]教育者以社会发展所期望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要求去教育学生,必须对自身素质和能力加以提升。

一是坚持不断学习。教育者要首先自己认同和内化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智力结构和能力结构。时代在发展,社会在演进,教育者的素质和能力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而不能凝固和僵化,这一切,唯有通过不断学习才能达到。

二是坚持人格示范。教育者用社会所期望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教育学生,必须言传身教、人格示范。清华大学原校长梅贻琦曾指出:“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6]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教育者的人格是教育事业中的一切”。如果教育者言不由衷,言行不一,就无法做到有效协同,教育必定无效。

三是把握信息主导权。当代社会的开放性和信息载体的更新,为学生接受多元信息开辟了渠道,拓展了学生社会生活空间,对教育者的信息优势提出了挑战。据教育部对全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调查表明,有 62%的学生以网络为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40%的学生把“BBS”和“聊天室”作为校园里发表言论的主要渠道。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曾谈到: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就将拥有整个世界。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实现强协同的互动,必须首先把握信息的主导权。

2、对学生的调动与调节

思想政治教育只有调动起学生接受教育的积极性,充分调节其接受教育的情绪和心理,才能实现有效协同。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如果思想道德要求不符合学生原有的需要,或教育者对学生提出要求时,采取了强制的、有伤自尊的方式和方法,就会由此堵塞通向他们内心世界的大门,造成协同循环的中断或恶化。教育者要充分注意类似情况的出现,有效地实现对学生的调动和调节。

一是正确分析学生的现状,认清学生政治思想、道德品质的起点。学生进入学校之前,由于其经历、家庭、朋友、社会等多渠道、多角度的影响,他们的思想观念和意识不是“空白”,已不同程度地有了一定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及审美观,他们是带着这一原有的“观念体系”接受教育的,在这一原有“观念体系”的作用下,对教育者的教育可能产生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态度和反映,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理解和回应,教育者只有尽可能探明这一“观念体系”,掌握学生的起点,才能有效调动学生接受教育的积极性。

二是强化群体心理引导。学生年纪轻、阅历不足,具有一些独特的群体心理特点,主要表现为渴求与逆反并存、热情与冷漠并存、敏锐与偏激并存、主动与消极并存。因此,教育者要通过群体心理引导,将认识疏导和情感升华相结合。认知是心理的基础因素,对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心理要靠认识疏导的办法解决。情感是心理的动力因素,学生的情感丰富而又变化不定,教育者要调节、理顺他们的情绪,实现情感的升华。教育者也要站在学生的位置上,经常思考“如果我是学生,会要求怎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掌握学生的心理需要,对他们的心理弱点进行调适,帮助他们及时排除心理障碍,保持心理健康,从而实现与教育者的心理协调。

三是对学生进行分层定位。在我国社会变迁速度不断加快的今天,社会分层现象表现得十分明显。与此相对应,由于家庭经济情况不同,学生也形成了不同的层次。按照学生的经济能力,高校学生中明显的有三层人群,他们是“富裕型学生,贫困型学生和广大的中间层学生”。[7]分层带来了不同层学生政治态度、价值观念、交往方式、生活方式、心理素质的差异,决定了他们彼此之间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心理的差异和认知的差异。教育者要有效调动和调节不同层次的学生,必须准确把握学生分层状况,对不同层次学生施以不同的教育内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

3、对教育环境的优化和控制

教育环境广泛而复杂,从社会组织群体归属上划分,可分为学校环境、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社交环境。教育者在追求与教育环境的协同过程中。应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是大力构建、优化学校环境。首先要重视学校自然环境的优化,如校园的绿化、风景美化、标示布设等等,都能起到良好的教育影响作用,使学生的思想、情感、行为在不自觉中受到熏陶。因而哈佛大学文理学院前院长罗索夫斯基说“工作场所的物质环境,其影响是巨大的;”[8]其次,要不断优化校风。校风是学校的“社会气氛”,是学校中占主导地位的教育原则、风气和习惯。优良的校风能够激励学生奋发向上,陶冶学生高尚品质,约束学生不当行为,不良的校风则会助长学校歪风邪气上升而消磨学生的意志、腐蚀学生的灵魂;再次,要组织学生自觉参加校园文化活动,使他们在参与和创造中受教育,由长延指出:“人是一种动物,悬挂在他自己编织的有意义的网上。”[9]学生参与文化活动的过程,就是这张网的编织过程。

二是有效利用、控制社会环境。对教育者来说,社会环境在一定的时期是给定的,任何时期的社会环境都不能说是绝对好的或绝对差的。要使社会环境与对学生的教育取得最大可能的协同,关键是要利用和控制社会环境,即利用社会环境中的有利因素的影响,控制社会环境中的不良因素影响。首先,要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充分利用有利的社会条件和最佳的时机。如反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民族精神的博物馆、纪念碑,人民反帝、反侵略的遗址、遗迹,革命活动和烈士的纪念地、纪念馆,都是有利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条件,社会发生重大事件时的社会舆论强势,也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利时机;其次,要选择教育效果好的地区和单位,建立各类教育基地;再次,要控制社会环境不良因素的影响。如对校园周边一些治安不好的地方,某些不良文化场所,要配合当地政府进行有效治理或隔离,最大限度地消除不良影响。

三是积极沟通、引导家庭和社交环境。家庭环境、社交环境对教育者来说也具有难以控制性,但并非完全无能为力,可以通过沟通、引导,促使其向利于教育的方向发生积极的作用。绝大多数家长希望自己的子女成才,不利的只是由于望子成龙心切而方法不当,或受社会的影响重智轻德。教育者要加强与学生家庭的沟通与联系,经常将学生的在校状况通报家长并向家长提供教育子女、改善家庭氛围的建议,从而赢得学生家庭教育的配合。另外,要高度重视学生的社交环境并予以引导。目前应重点引导学生摆脱“老乡会”的一些不良影响,高度关注网络交往,抓好网上交往的安全与交往道德的教育,提高学生网上交往的选择与控制能力。

本文旨在表达这样的意思: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是作为参与实体的教育者、学生和教育环境互动的过程,这种互动可能是强协同的,也可能是弱协同甚至非协同的。只有强协同的过程,才能使教育者的教育活动取得良好的实效。在追求参与实体强协同的过程中,教育者是能动的主体,应该担负起追求协同的责任。然而,达到参与实体的强协同并不是简简单单就可以做到的,本文也只能涉及笔者意识到的几个方面。毫无疑问,每个教育者追求他的教育与他的学生及教育环境有效协同的艺术,一定是丰富多彩的。

注释:

①思想政治教育“实体”概念由陈秉公教授提出,他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一个“三体一要素”结构,见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2001版),第 145页。

②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学生既是客体,又是主体。但教育者起主导作用,本文中的教育主体,指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者。

[1]马志尼.论人的责任 [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116.

[2]A·M·雅科夫列夫.个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是犯罪学研究的对象[J].苏维埃国家与法律,1996,(2).

[3][5]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 [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157~159.

[4]辞海 (缩印本)[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126.

[6]梅贻琦.大学一解[A].刘述孔,黄延变.梅贻琦教育论著选 [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102.

[7]聂建江,张目.关注大学生阶层化现象 [J].教育情报参考,2004,(9).

[8]罗索夫斯基.美国校园文化[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140.

[9]由长延.浅谈社会文化对校园文化的影响[J].高教研究与探索,1997,(1).

Mutual Act and Cooperate in the Participated Entity of College Ideology Politics Education Process

L IU Jian-jun

College ideology politics education process is that participated entities cooperate with each other.In this process,as participated entities,pedagogues,students and education environment can be formed three differentmutual act states:strong cooperation,weak cooperation,non-cooperation.During the ideologypolitics education process,in pursuitof effective cooperation among entities cooperate,strong cooperation is the basic precondition of improving actual effect for ideology politics education.Pedagogues advancing self-makings and capacity,manoeuvring and adjusting students and optimizing and controlling are the basic patterns of realizing effective cooperation.

College;ideology politics education;participated entity;mutual act;cooperation

G64

A

1009-5152(2010)01-0079-05

2009-11-15

刘建军 (1963- ),男,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副校长兼湖南网络工程职业学院副院长,教授,长沙理工大学硕士生导师。

猜你喜欢

教育者协同政治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
协同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