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值得一过的人生

2010-12-27谌洪果

民主与科学 2010年3期
关键词:子贡论语君子

■谌洪果

值得一过的人生

■谌洪果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欤?”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论语·学而》

贫富与乐道好礼

孔子与子贡的这段对话,是《论语》中的精彩之笔,华彩断章。整个对话分为两个部分,前半部分探讨了一个人面对贫富当如何处之泰然的问题;后半部分则形象表达了孔子赞赏并践行的“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的学问观。一问一答、启发联想的两个回合对话,不仅再次阐发了孔子的快乐原则,也表明了其对礼和道的终极追求;更重要的是,借助《诗经》话语的神来之笔,这段对话为我们树立了一种充满直觉意境、审美情趣的君子风采:他如玉石般高洁,又如玉树般临风,还如玉器般能经受切磋琢磨的磨练而依然风姿绰约,潇洒翩翩。孔老夫子作为教育家的独特教学方式,栩栩如生地跃然纸面。

在孔子的开导中,“贫而乐”到底是指什么呢?是指因为贫穷,了无牵挂、一身轻松而乐,还是指因为在贫穷之中有所求索,而不在乎穷困的外在生活状态,甚至因有所乐而忘记贫寒呢?这里的关键在于“所乐者何”。《论语》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开篇,提纲挈领,已经点出了在孔子心目中,快乐的根源在于学习并实践的过程,这是一个值得一生去求索和修行的过程。所以,这里的乐,一定不是自娱自乐的出世神秘主义态度,毋宁是一种满载入世价值取向的修身过程。在皇侃本的注疏中,“乐”下面多了个“道”字。郑玄《注》云:“乐谓志于道,不以贫为忧苦。”这是对“贫而乐”的恰当把握,即所谓的“安贫乐道”,注重的是后面的“道”的追求,这就使得“乐”有了实际的指向,这种指向超越了物质经济条件的限制,体现出一种超凡脱俗的人生境界。

其实,有关乐道而忘贫的精神状态,在《论语》中还出现过数次,比如《述而》篇:“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里的“乐亦在其中矣”是紧接着“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的描述,表面上似乎是一种逍遥自在的道家之乐,但实际上全句当做转折的解释———即便粗茶淡饭、起居简陋,仍然可以找到快乐的方式,而不能做因果的解释———因为粗茶淡饭、起居简陋,所以自得其乐。从该句下面的那句话可以更清楚地看出,孔子心目中的“义”和“道”等,才是真正超越贫富的。富贵之所以于我如浮云,不是因为富贵本身真的不好,而是因为我没有固守道义,所以再多的富贵都是无价值的。又比如《雍也》篇记载了孔子对颜回的夸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这里颜回之“不改其乐”,乃是指其不受贫困的束缚而孜孜于道的追求,所以贫穷本身并不构成忧虑的根源,而不是说贫穷本身有多么好。孔子在此反复申说了颜回的“贤”,即一种积极入世的道德典范。

不仅如此,《论语》中还从否定的角度论述了“乐道”的难能可贵。在《宪问》篇,孔子直截了当地承认:“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表明他并不认为贫困简朴的生活状态本身是善好的,值得耽于其中的,相反,要想安于贫困,到达无怨的境界,真的要付出“路漫漫其修远兮”的代价,但“朝闻道夕死可矣”,这样的付出是非常值得的。

子贡是生意人,孔子最阔的学生,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儒商”,既会做买卖,还有文道的修为。所以,这段对话具有充分的针对性和现实性。孔子因材施教,恰逢其时地引导子贡认识到,对待贫富的态度无论如何“无谄”和“不骄”,都不如从贫富本身的视野抽离开来,将眼光投向“乐道”和“好礼”,这是人生更重要的事情。贫而无谄富而不骄,仅仅是一种消极自善的人生立场,贫而乐道富而好礼,才是积极精进的人生取向。《论语》中的乐,总是联系着积极修身的道德实践的,这种修身实践重在改造世道人心,而不受外在环境和际遇的影响,所以《卫灵公》篇中孔子教导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小人是耐不住穷困寂寞的,一穷就胡作非为了。所以《大戴礼记》中云:“负耜而行道,冻饿而守仁,则君子之义也。”哪怕负耜冻饿,仍然不能忘记行道守仁;所以孟子能旗帜鲜明地号召“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可见,这一人格资源已经成为儒家的一个重要精神传统。孔子秉持的是经世济民的人生观,而不是消极无为的避世观,贫而乐,是坚守道统,是为将来的入世做充分的积累和预备;富而好礼,是做好表率,是通过自我督责的示范来影响和教化社会。

切磋琢磨的问学精神

子贡在受教之后,对老师的道行不禁佩服得五体投地,他真的是个非常聪敏的学生,马上就想到只有《诗经》中“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句话可以表达此刻的感受。切、磋、琢、磨分别指向对骨、牙、玉、石的四种不同的加工过程,大多数人因此将其理解为精益求精的问学态度,但其中的含义远比这要丰富得多。关键的问题在于:这句诗与前面的对话,尤其是与“贫而乐富而好礼”的论断之间,具有怎样的关联性?

该诗语出《诗经·卫风·淇奥》:“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 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大致译为:“望那淇河水湾,绿竹丰茂婀娜;一位斐然君子,如被精雕细琢的象牙玉石:严正勇武,威仪显赫;这样文采飞扬的君子,令人永远不能忘怀。”在此,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讲君子修行之难。而且,切磋琢磨所针对的骨、牙、玉、石等,在当时要加工是非常困难的,必须由专业化的匠人完成。所以,求学不仅过程艰难,还需要仁者之手才能有所成。一个安贫乐道、喜欢礼法的人,在常人眼中或许是一个潦倒寒士,但在子路眼中竟然如同诗中君子那样威仪煊赫,怪不得孔子要赞叹了。更重要的是,骨牙玉石在当时主要指两种物件,一种是宗教祭祀的器具,一种是生产日用工具。作为宗教器具,帮助人们崇拜和提供价值准则;作为日用工具,则帮助改造世界。所以应该引导流俗,而不被流俗引导。所以整句话的意思是君子要通过修身来引导天下。

由此可以看出,子贡所联想到的诗句与前面对话的相关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孔子对于他的贫富观的回应,出乎他的意料之外,如朱熹和钱穆所言,老师参透了学生无法了悟的境界,让人嘘唏义理之无穷。也正是因为义理无穷,所以“不可废学问”,因此要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另一方面,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本身指向了君子之风的礼义仁道,是贫而乐、富而好礼的人生风度的最好阐发。无论是贫而乐道还是富而好礼,都说明了君子如璞玉,需要修身打磨,光靠天性是不行的,切磋琢磨是一生的事业,这个过程并不是让人生畏的痛苦,而是本身就蕴含着巨大的幸福。

如果说,子贡在“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与前面的对话之间所确定的关联性,主要建立在某种类比的基础之上,那么,孔子进一步的发挥,即他对子贡“告诸往而知来者”的嘉许,同样是一种类比的思维。《诗经》凝聚了孔子所向往的三代之风,言诗和言礼一样,都需要某种心有灵犀的神会,需要充分的想象力。孔子赞赏的就是这种想象力以及在这种想象力驱动之下的道德实践。李泽厚看到后世注疏者对于切磋琢磨的解读(意指精益求精的修炼过程),当然不大符合原意,但问题在于,孔子和子贡都并没有也不需要对这句诗给予具体的解释。双方都知道对方意指的是什么。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子贡和孔子运用的类比思维,和西方以英美法为代表的那种类比思维,是有本质的差别的。我把子贡和孔子的类比称为“联想式类比”,而把建立在先例制度基础上的类比称为“推理式类比”。在联想式类比这里,发挥就是运用,比如“告诸往而知来者”中的“往”和“来”分别指过去、未来,但可泛指事物的两个方面,所以《公冶长》篇说:“回也闻一知十,赐也闻一知二。”这种类比,严格来说仍然是粗糙的、直觉的、诗化的、审美的、人生的。推理式类比则注重理性的区别技术和程序装置,以特殊化的方式推进普遍化的进程,是一种法的发现的过程,所以是知性的、逻辑的、分类的。子贡的引诗和孔子的夸赞,说明联想式类比重在“举一反三”,目的在于将已有知识领悟贯通,适用于生活实践的各个层面;而推理式类比则蕴含着从已知推知未知的求知取向,是一种锲而不舍的超验探索,进而影响到他们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

值得一过的人生

孔子和子贡的这段对话充满了立体感、丰富感、层次感、景深感和历史感。它促使我们更深入地思考到底什么样的人生才是值得我们过的?苏格拉底说,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维特根斯坦说,告诉他们,我度过了美好的一生;奥斯特洛夫斯基说,当我们回忆往事,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从值得过的人生来衡量,忧伤喜乐、贫穷富贵、失败成功等等,都将附属于某种更有价值的人生取向。保罗在他的“狱中书信”中写道:“我现在被浇奠,我离世的时候到了。那美好的仗我已经打过了,当跑的路我已经跑尽了,所信的道我已经守住了。”孔子一生的“守信好学,守死善道”,也是这种值得过的人生的生动写照。

当然,在孔子这番貌似平和达观的话语中,我们还是可以感觉到某种失落和不甘。贫富的剧烈起伏和落差,毕竟会在弘扬道统的孔子心灵投下阴影。两千年之后,那位致力于反抗孔子反抗绝望的鲁迅,则更加痛彻骨髓地体验到了由富到贫的困顿:“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可以看见人生的真面目。”而在另一片土地,则有人在《箴言》中对上帝恳切祷告:“求你使虚假和谎言远离我;使我不贫穷也不富足。”贫会怎样,富会怎样,都不是最重要的,原来生命并不需要刻意寻求某种极致的体验,但我们却可以从平凡的日常生活管理中学会某种自主的人格、开明的精神(enlight-ened)、进取的心态、坚韧的意志,以应对可能面对的各种贫富巨变、灾难富足、大悲大喜。一种乐观、豁达、淡定的生命姿态或许不是单靠修行和外在的事功就能获得的,而要靠某种“外体虽然毁坏,内心却一天新似一天”的内在丰盈,以及这种丰盈表达出来的对人生的激情、责任感和判断力来成就。

(作者单位:西北政法大学)

猜你喜欢

子贡论语君子
子贡如何花钱
玉、水、兰:君子的三种譬喻
不知不识
Being Humble Enough to Consult One’s Inferiors不耻下问
君子无所争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
有君子之道四焉
《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为政第二》
风摇青玉枝,依依似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