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特色社会发展理论创新的实践逻辑

2010-12-27王学俭杨晓梅

理论导刊 2010年5期
关键词:现代化建设发展

王学俭,杨晓梅

(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兰州730000)

中国特色社会发展理论创新的实践逻辑

王学俭,杨晓梅

(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兰州730000)

中国特色社会发展理论创新是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从以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为前提的正确选择到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特征的重点转移,从以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全面推进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深入发展,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系统的社会发展理论成果和清晰的实践逻辑脉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创新;实践逻辑

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更是当代中国的主题和第一要务。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出发,汲取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先进成果,充分考虑中国的特殊国情,认真总结社会发展的规律,在发展实践中探索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对不同历史时期的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总结和梳理中国共产党人的社会发展理论,有助于拓宽我们研究社会发展理论的领域和视野,匡正我们对社会发展规律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进程的认知和把握,加深我们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中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

一、建国伊始,以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为前提的正确选择

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正确选择从根本上确定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和共产主义终极发展目标。新中国成立后,经历了长期战争和深重磨难的中国,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应该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这直接关系到中国未来的前途命运,关系到中国社会建设能否顺利进行和最终能取得多大的成就。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明确指出经过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由之路,是能够救中国的唯一选择。毛泽东说:“资本主义道路,也可增产,但时间要长,而且是痛苦的道路。我们不搞资本主义,这是定了的。”[1]117这一坚定的选择翻开了中国历史崭新的一页,为中国在取得革命胜利后的社会发展争取了时间,集中了力量,也保证了中国在后来的社会发展中稳步前进。

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正确选择使中国迅速摆脱了国内外困境,顺利进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阶段。新中国成立之初,国际国内形势错综复杂。国际上,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凭借他们的军事和经济实力,对我国实行经济封锁以及武力威吓,企图把新生的社会主义中国扼杀在摇篮之中。在国内,百废待兴、百业待举,人民生活水平极低,国家财政面临重重困难,如何摆脱这种状况,实现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是中国共产党面临的全新课题。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始了对社会主义建设问题的最初探索。一是较早地提出了分阶段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1959年毛泽东指出,社会主义应分为两个阶段,即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和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这对中国后来有步骤地进行社会建设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二是指出了走中国式工业化的发展道路。毛泽东吸取苏联模式的教训,决心“以苏为鉴”,打破苏联模式的框框,明确提出要走“中国工业化的道路,可以和苏联有些不同”,从而把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国的具体国情结合了起来,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三是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1959年底1960年初,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原来要求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现代化,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2]116毛泽东在这里提出的四个现代化思想,后来在1964年三届全国人大和1975年四届全国人大会议上被确定为我国在20世纪的奋斗目标。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四个现代化”仍是我国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宏伟目标。四是初步提出了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理论。毛泽东指出:“中国是商品生产很不发达的一个国家,商品生产不是消灭的问题,而是要大大发展”[3]121,并且正确区分了社会主义商品生产与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概念,指出与资本主义制度相联系的商品生产是资本主义商品生产,与社会主义制度相联系的商品生产是社会主义商品生产。五是确立了“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社会主义建设方针。毛泽东指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这是我们的立国之本,但同时还要学习其他国家包括资本主义国家一切好的经验和长处,以“用来改进和发扬中国的东西,创造中国独特的东西”,使中国的社会建设更具生命力。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建设最初的探索为中国选择了一条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道路,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共产主义理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开了一个好头。在新中国建立之初国内外环境复杂的情况下,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建设原则有效地打破了各种敌对势力的阴谋,为中国的建设赢得了空间和时间,使刚刚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国对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充满信心,从此中国人民昂首走上了现代化建设的民族复兴之路。

二、改革开放,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特征的重点转移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和社会发展规律,继承毛泽东社会发展理论中的正确思想,汲取世界流行的社会发展理论中的有益成份,顺应时代要求和中国国情,探索出了能够切实解决中国社会主义所面临的种种难题的发展道路,创造性地实现了中国社会发展的重点转移,形成了更具现实性和操作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设理论,为中国改革发展的实践取得巨大成就奠定了基础。

邓小平社会发展理论的前提:审视国内外形势。邓小平社会发展理论充分考虑了中国的特殊国情与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做出了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判断,并且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认为多年来的历史形成了中国底子薄、人口多、发展不平衡的特殊国情。这个国情决定了我们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建设和发展要经过相当长的时期,进而就决定了我们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分步骤、分阶段,邓小平及时提出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深刻总结了过去的错误和建设经验,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核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向上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发展条件、发展机遇、发展阶段、发展道路、发展动力、发展评价等问题作出了科学的回答,系统提出和解决了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社会发展的根本问题。

邓小平社会发展理论的基础:定位发展的位置。邓小平社会发展理论以历史眼光敏锐地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深刻揭示了时代主题的变化,并作出了科学的判断。首先,他认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发展是当代世界的核心问题。这一科学论断是在实事求是地认识当代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在正确地分析当代世界基本矛盾的基础上所作出的战略判断和科学结论,是对马克思主义时代观的重大贡献。对于中国正确看待社会发展所面临的国际环境和国际形势,定位社会发展的方向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其次,他认为发展是当代中国的核心问题。他指出:“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就是我们的中心任务。”[4]182中国社会在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沉痛教训之后应该认识到社会的主要矛盾不是阶级矛盾而是人民内部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只有发展生产力,提高整个社会生产水平,创造出更多社会财富,才能逐渐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才能更好地解决中国社会的其他矛盾和问题,才能实现中国社会的稳定和再发展。

邓小平社会发展理论的方向:抓住发展的本质。邓小平社会发展理论对社会发展的本质作了科学规定,深刻揭示了社会发展的本质,并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揭示了社会发展本质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社会发展是指社会从落后状态转变为发达状态,实现现代化。邓小平认为,发展不单纯是经济的增长,它包括社会经济形态的变化,是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在这里他把发展和现代化当作同义词使用,并强调对于中国而言,发展又特指社会主义现代化,从而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第二,社会发展的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邓小平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最终动力的观点,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立论根据,把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同发展生产力相联系,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深化了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他指出:“讲社会主义,首先就要使生产力发展,这是主要的。只有这样,才能表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4]314“而要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最根本的是要发展社会生产力,……社会主义优越性最终要体现在生产力能够更好地发展上。”[5]149从而把发展生产力看成是“最根本的任务”,看成是判断社会发展的标准。第三,社会发展是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邓小平认为:发展要以经济为中心,但社会发展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运行过程,而是经济、政治、文化、环境的协调发展,是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经济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协调。他还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避免了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片面化。

三、世纪之交,以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全面推进

从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到党的十六大,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国际局势、中国改革开放形势和党的历史地位等方面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继续坚持和深化中国现代化改革发展的实践,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不断总结现代化发展实践中的新经验,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以毛泽东和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社会发展理论,形成了系统、科学的社会主义发展理论,成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1.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以发展为主题,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出发点,全面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是我们党在新世纪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重要方针。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从党执政兴衰的层面来思考中国的发展,认为“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坚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5]538-539加快发展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关键所在,只有加快发展中国才能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中解决自身的所有问题,立于不败之地,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继续解决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存在的矛盾,提高我们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要靠发展;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要靠发展;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履行我们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国际责任,不断增强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也要靠发展。”[6]118他在十四届五中全会闭幕时的讲话中进一步强调指出:无论是改革,还是社会稳定,首先都离不开快速的、持续性的经济发展,发展始终是第一位的。改革需要“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稳定更需要“发展”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从而形成了“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改革是发展的动力”、“稳定是发展和改革的前提”这样一些观念,为我国社会的长期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6]543自此,开始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的发展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已不再是低水平的仅限于温饱阶段的小康水平,而是一个包含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全面发展的小康社会,是一个实现经济与社会的更高水平的、更全面的、更平衡的发展的社会。为实现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江泽民第三步发展战略具体化为“新三步走”,且提出生产力跨越式发展、新型工业化道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及强调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从根本上讲就是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人类自身的协调发展。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性目标和对这一目标的具体化,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对邓小平现代化发展战略思想的新发展,完全符合党心民意,是我们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必然要求。

3.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充分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明确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概念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指出“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要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7]518这一概念的提出使我国在发展过程中眼光更加长远,方向更加明确、更加合理。随后,可持续发展被提到了议事日程上,1994年,我国政府颁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白皮书,详细论述了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1995年,江泽民在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报告中继续指出,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的战略,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在重要位置。在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同志又把“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6]544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将党的社会发展理论推向一个新的阶段,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跨越式发展最重要的思想和理论保证,对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四、新世纪新阶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深入发展新时期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8]12-13这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带领全党全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国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进一步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繁重任务,针对我国当前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密结合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认真总结国内外在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系统完整提出的当代中国最新社会发展理论成果。

科学发展观突出了在发展中人的重要性,强调以人为本。以人为本,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古已有之。但科学发展观根据当前的具体历史条件,从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出发,指出发展的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2004年3月日,胡锦涛同志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9]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把满足人的全面需要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人的发展得到了充分地重视,人的价值得到充分地尊重。这是党和政府从新世纪新阶段的实际出发,努力掌握经济发展规律,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而提出来的,是马克思主义“人本观”在我国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深化和丰富。

科学发展观注重点面结合,强调全面协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全面发展的事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在实现社会全面进步的基础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所追求的全面发展,就是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同时,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任何事物的发展必然与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只有协调好各方面关系,才能实现健康发展。要实现全面发展,就必须立足新的历史起点,处理好由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所伴生的新矛盾和新问题,因此,协调发展是实现全面发展的正确道路和政策途径。协调发展是指各个方面的发展要相互适应,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科学发展观立足长远,强调发展的可持续性。人类的延续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前提和基本要求,每一代人的发展都应该为下一代人的更好生存和发展留下空间和条件。因此,我们推进发展,必须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的承受能力,既重视经济增长指标,又重视环境资源指标;必须统筹考虑当前发展和未来发展,既积极满足人民群众现实的物质文化需要,又为子孙后代的发展留下充足的空间和条件。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科学发展观所要求的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9]科学发展观是对中国共产党人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新时期新形势下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指针。

科学发展观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在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发展动力、发展目的和发展要求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社会发展和社会治理的新观点,是同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的系统理论。科学发展观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对于我们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解决前进道路上面临的矛盾和问题,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1]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3]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室.中国共产党历次重要会议集(下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1983.

[4]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5]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6]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7]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8]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9]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4-04-05.

D616

A

02-7408(20)05-0012-04

王学俭(1955-),男,山西太原人,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杨晓梅(1970-),女,宁夏银川人,宁夏大学政法学院教师、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责任编辑:闫生金]

猜你喜欢

现代化建设发展
边疆治理现代化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