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研究型党校的有关问题探析
2010-12-27侯文阁
侯文阁
(中共陕西省委党校校刊部,西安710061)
构建研究型党校的有关问题探析
侯文阁
(中共陕西省委党校校刊部,西安710061)
新世纪党校的办学方向是建设干部教育培训的“一流学府”,构建学习型、研究型党校,对促进“一流学府”建设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应建立以学术为本以学科为中心的管理体制、适应研究型党校的科研运行机制、研究型的教学机制、新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机制,进一步推进机关改革,加强国际化教育进程,以保障构建研究型党校目标的实现。
一流学府;研究型党校;知识创新体系;构建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重大战略任务,中央党校也提出了建设干部教育培训“一流学府”的新目标。如何更好地发挥思想库作用,使党校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关键是要构建研究型党校,以高水平的教学科研成果促进“一流学府”建设,全面发挥党校“三个阵地、一个熔炉”的作用。本课题试图从研究型党校的基本内容、现实性及构建思路入手,对构建研究型党校进行理论性、实践性、前瞻性探讨。
一、研究型党校的内涵、标准与特点
所谓研究型党校其特质是研究式教育,它是以研究工作为重点、有高水平科研人才队伍和科研成果、科研和教学紧密结合、培养治党治国的高素质人才的新型党校,是高等教育与干部教育相结合,适应社会需要,在不断推动社会进步的过程中发展形成的一类现代教育形态。研究型党校这个名词来源于“研究型大学”的提法,是一种符合三项基本要求的高校,即:精选学员;主要致力于探索知识;富于批评性的追根究底的精神。研究型党校的条件:第一,必须是硕士或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必须有一定数量的硕士点或博士点和重点学科点,所培养的高层次专门人才的数量较多,质量较高;第二,科研经费充足,科研成果显著;第三,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一批国内外公认的学术权威和知名学者;第四,有良好的教学科研条件,有较丰富的信息资源;第五,有门类齐全、结构合理、高水平的学科和学科群。
研究型党校的评价标准,一是教师素质。大学乃大师之学,无大师则无大学。担任哈佛大学校长20年之久的科学家康南特说:“大学的荣誉不在于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于它一代又一代的教师质量,一个学校要站得住,教师一定要出名。”惟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保证研究型党校学术薪火代代相传,学术声誉长盛不衰;二是研究基金。研究基金是通过全国性甚至是国际性的竞争获得的。研究型党校获得这样的基金越多,表明其科研水平越高、贡献越大;三是毕业生声望和成就。看毕业生里有没有人,或者说有多少人对社会、甚至对整个人类观念的创新、制度的创新起过领先的作用;四是学术声誉。一所学校的“学术声誉”,从根本上说是建立在该校的“贡献”之上的。对其的衡量,一方面要请大学及兄弟党校资深教授或同行来评价,一方面要请用人单位或相关机构来评价,并把多方面的评价汇集在一起。除上述标准外,还包括学生的素质、常规课程的广度和深度、师生比例、硬件设备的质和量等评价标准。
相比高校及成人教育机构而言,研究型党校应该具有以下特色:其一,教学的研究性。教学内容应能反映学校与教师的科研成果、学术见解和学术特色。教学方法应该是启发式的,能够启发学员主动积极地思维,使他们掌握科学研究的方式、方法,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灌输。学校要形成生动活泼、积极向上的环境,以利于学员创造能力的培养。研究生教育占较大的比重,对本科教育要求严格。注重人文素质教育;其二,科研的创新性。科研创新是研究型党校的本质要求,不仅要能跟踪国内外的研究,还应努力创造具有党校特色的学术生长点。应能承担国家及地区的经济建设、科技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课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有自己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还应注重开展软科学的研究,为国家和地方政府的重大决策提供科学化和民主化的咨询意见。学校拥有一批在学术上处于国际或国内领先地位的重点学科和国内外知名的学者;其三,管理的科学性。研究型党校的管理应能在机制上激励教学与科研的改革与提高,促进党校的健康发展。要用现代化的手段来促进管理的科学化;其四,经费的保障性。研究型党校能从各种渠道尤其是从政府手中获得足够的研究开发经费,有足够的财力支持高层次科研工作,以促进较高水平科研成果的产出,提高学校总体师资水平,建设有特色的重点学科;其五,研究的活跃性。研究型党校要有良好的治学研究环境,民主的学术氛围,国际交往、学术活动比较活跃。
总之,研究型党校是以学习、研究、宣传、应用马列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中心,以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和培养高层次党政领导干部精英人才为目标,在社会发展、经济建设和科教兴国战略中起重要作用的高层次教学科研机构。研究型党校强调教学科研为主导,注重创新教学科研发展模式与创新教学科研发展成果的结合。按其办学方向应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
二、新形势下构建研究型党校的紧迫性和可行性
基于研究型党校的战略目标和根本任务,构建研究型党校具有现实紧迫性和可行性。
1.构建研究型党校的紧迫性。一是世界范围科技进步潮流要求不断进行知识创新的挑战。二是国内经济体制转轨、社会转型的深刻变化要求新的理论阐释的挑战;我国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和改革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出现了大量热点难点问题,需要提供理论思考,给予马克思主义的现代阐释;三是在意识形态领域,面对西方所谓普适文化的碰撞和国内各种思潮冲击,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挑战;四是培养高素质党政领导人才的任务对教学水平高要求的挑战;五是党校教育自身发展变化对教员素质和能力提出诸多新要求的挑战。作为我国知识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加快重点建设一批高水平的研究型党校,为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发挥党校应有的贡献。
2.构建研究型党校的可行性。在我国建设研究型党校已具备启动条件。首先,已有中央党校、上海市委党校、陕西省委党校等一批党校承担了国家一定数量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培养任务;其次,近年来党校获得的国际合作课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省部级课题资助项目大幅增长,研究实力大幅提升;第三,《中共中央党校学报》、《学习时报》、《上海行政学院学报》、《新视野》、《理论导刊》、《南方经济》等多家党校主办的刊物稳步进入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数据库》、《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等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权威的评价体系;第四,党校科研人员和教师发表的高层次论著、权威期刊及CSSCI论文、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论文数量大幅增长;第五,引进高层次人才计划的成功。例如福建省“闽江学者计划”、陕西省“三秦学者计划”的实施,其中陕西省委党校党的建设理论与实践专业成功入选首批“三秦学者”岗位。全国党校系统已经成为国家知识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力量,具备了启动建设研究型党校的基本条件。
三、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努力保障构建研究型党校目标的实现
1.建立以学术为本、以学科为中心的管理体制。研究型党校的本质是创新,要以充分发挥教学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为前提条件。研究型党校必须建立以学术为本、以学科为中心的管理体制。要充分认识到教授学者是学校办学的核心力量,在教育和学术问题上,要尊重教授的发言权,从制度上保证教授的学术权力,在学院建立教授委员会,发挥教授学者的建议、咨询、参谋、决策作用。学校的决策和管理,要充分吸收广大师生的意见,避免以行政手段代替科学决策。建立合理的权力分配结构,管理重心下移。要进一步明确院、所(部)的责、权、利,允许他们提出自己的发展方向和学科重点,促使其发挥各自的潜能。要建立科学规划学科建设制度。学科建设要把传统学科与创新学科建设结合起来,把基础学科、前沿学科和应用学科建设结合起来,既要做到门类比较齐全、结构比较合理,又要突出强势学科、品牌学科,保证重点,整体推进;要建立学科建设目标责任制,把制度管理及学科建设工作落到实处。
2.建立适应研究型党校的科研运行机制。建设研究型党校,主要是为发展党校的科学研究事业,不断提高科研创新特别是原始创新能力,尽快占领一批学科制高点。这是一项长期性工作,必须有完备的制度作保证。要建立健全科研管理机构和体制,有计划地开展各种学术活动,加强与各类学科机构和组织的交流,促进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形成良好的科研生态环境。要做到教学、科研规划同步进行,教学专题与科研课题接轨,实施教学科研一体化,两手都要抓都要硬。要引入竞争机制,实行课题招标制和教学聘用制,发挥有成就的教研人员在教科研领域的骨干作用,创建品牌教师队伍。建设研究型党校教学科研基地,学校对重点所(部)建设应给予稳定的支持,努力保持其研究领域、方向的前沿性和研究队伍的创新活力。要强化科研工作质和量的管理,核定科研工作量,引入奖惩机制,根据教研部门、教研人员完成科研任务的质量和数量,分别予以奖励或扣罚,对有突出贡献的部门和个人予以重奖。
3.建立研究型的教学机制。研究型党校的突出特点不仅表现在能够生产出高水平的研究成果,而且表现在人才培养的研究型过程。研究生教育属于专才教育,研究型党校是研究生教育的基地。研究生教育要坚持研究式教育,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和研究能力。要鼓励他们多思考、多提问题、多参与前沿的科研活动。本科生教育是通才教育,是研究型党校重要的基础性工作。要引导本科生比较早地接触科研,不断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有利于学员活跃创新思维、锻炼创新能力和实际才干的大环境。
4.建立新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机制。人才是构建研究型党校的基础。开发人力资源,搞好党校人才队伍建设,首先要牢固树立“教师为本,人才第一”的观念,尊重教师、学术至上,把学术梯队建设作为师资队伍建设的中心环节,通过引进、培养等措施,使师资总量适中,结构优化,整体素质较高,富有学术活力。其次,杰出人才的出现以人才高地的形成为条件,要培养和造就大师级的杰出人才,必须构筑高层次人才集中的党校人才高地。要注意个体培养引进与团队培养引进相结合、外部培养引进与校内培养引进相结合,大力培养和引进中青年学术骨干,努力提高整体队伍的“海拔高度”。第三,不仅重视学术带头人的选拔和培养,更要注重整个队伍的建设。要制定开放性制度,开辟更多的渠道,为教研人员的境内外考察、学习、研究创造条件;完善教研人员挂职锻炼、调研的机制,使研究课题源于实践第一线,完成于实践第一线。党校教研人员要在调研、科研、教学、咨询四位一体的实践中接受锻炼,做到多出精品课,多出科研成果,成为优秀人才。要积极支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参与各类、各种基金计划和人才培养计划的竞争,使师资队伍始终保持积极进取、昂扬奋发的良好精神状态。要建立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对教师职务的晋升要重能力、重成果、重贡献。第四,学员也是重要人才资源,应该充分利用好。
5.进一步推进机关改革。学校要根据建立研究型党校的要求,进一步推进机关改革,努力转变学校管理部门的职能。机关改革的目的是提高人员的素质和工作效率,机关改革的真正成效不是表现在机构和人员的精简,应该体现在理念和职能的转变。学校要根据教育规律和研究型党校的要求设置机构功能,减少机关的行政色彩,增强指导、咨询、服务的功能;学校机关、职能部门、全体管理人员,要增强为教师服务、为教学科研工作服务的意识,主动提供政策咨询、信息服务和工作生活保障,在思考问题、安排工作等方面要以为教学、科研人员为重、为先;学校在考察和衡量机关管理工作水平时,也应以服务质量、工作效率和教师满意程度为主要依据。学校职能部门要努力成为学习型和研究型的组织,机关管理人员要努力成为学习型和研究型人员。
6.加强国际化教育进程。要积极走向和搭建国际学术平台,从制度上鼓励专家教授及其成果进入国际学术组织和刊物;要建立与国际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接轨的质量认证体系,在科研中引入国外同行评估;要进一步加大国际学术交流的力度,通过举办高层次的国际学术会议、邀请海内外专家来校讲学、选派教师出国进修或讲学、推动跨国研究开发项目等途径,提高学校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方面的国际化程度和国际影响力;要与国外著名高校建立校际关系,通过互派留学生、互相承认学分等方式,不断增加学员的国际化教育程度。
四、结语
发展教育从来与国家富强、民族兴旺紧密相连。以建设研究型党校促进“一流学府”建设,对于发展干部高等教育,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增强综合国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其重要性和必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为党校教育的创新发展作出新的贡献,是今天我们党校理论工作者深入探讨建设一流学府的意义。
[1]胡锦涛.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中国新闻网,2009-09-27.
[2]习近平.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N].学习时报,2010-03-08.
[3]中共中央.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EB/OL].新华网,2008-10-29.
[4]中共中央党校.深化教学改革 建设“一流学府”[EB/OL].中央党校网,2010-04-21.
[5]陈孝彬,高洪源.教育管理学(第三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5.
[6]德雷克·博克.回归大学之道[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5.
[7]理查德·雷文.大学工作[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4.
[8]吴桂韩.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深刻内涵[EB/OL].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0-01-14.
[9]戴晓霞.世界一流大学之卓越与创新[M].台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10]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11]黄济,王策三.现代教育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12]黄岩.对我国建设研究型大学的几点思考[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3).
[13]丁培卫,刘全芬.关于我国研究型大学建设的战略思考[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6).
[14]叶澜.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15]李曼丽,张莉.我国高等通识教育现状调查分析——以北大、清华、人大、北师大四所院校为例[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2).
[16]向红.哈佛理念[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5.
D261.41
A
1002-7408(2010)12-0096-03
陕西省党校系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2010年度立项课题。
侯文阁(1968-),男,陕西洛川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学专业在职博士生,中共陕西省委党校校刊部编辑,主要研究方向:政治学、教育学及教育管理学理论与实践。
[责任编缉:孙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