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开出的防错纠错良方
2010-12-27新华社老干部局秦殿杰
□ 新华社老干部局 秦殿杰
眼下报刊上稿件的差错实在是令人头疼的事,如何防止呢?不久前,我读到鲁迅先生说的一段话:“习一字,当三识并用”,即:“口诵耳闻其音,目察其形,心通其义,三识并用,一字之功乃全。”这句话让我思之再三,这对我们的编辑、记者、校对、发稿人真是难得的、非常有用的防错纠错的经验之谈。
面对报刊、通讯社出现的各种差错,尽管各式各样,但都没有跑出鲁迅所说的“音”“形”“义”三方面的功底不足、不能“三识并用”,从而酿成种种差错。让我从稿件成品错误中举例说明如下: 字形相似、笔画相近造成混淆。如:幅、副相混、型、形相混、寥寥与廖廖、辩论与辨论、分量与份量、驰骋与驰聘、震撼与震憾、窍门与窃门、好像与好象、赝品与膺品等;还有寒暄错为寒喧、膏肓错为膏盲、柘本错为拓本、渲染错为宣染等。这些字词模样差不多,迷惑性很强。为什么把国务院副总理的名字“王岐山”错成“王歧山”呢?就是没有分清“岐”与“歧”字型的不同。 读音相同或相近、分辨不清。如:竣工错为峻工、偶尔错为偶而、慰藉错成慰籍、留党察看错成留党查看、部署错成布署、权利错成权力、沉湎错成沉缅、麦秆错成麦杆、蓝图错成兰图、掂量错成惦量、神秘错成神密、九霄云外错成九宵云外、先驱错成先躯、耶稣错成耶苏、和盘托出错成合盘托出、神舟x号错成神州x号、度假村错成渡假村、转账错成转帐、候客室错成侯客室,等等。为什么把“启事”错成“启示”恐怕是在读音上混淆了两者的不同。
没有明白字词本义造成错误。这大多在成语、引用古文或典故中出错较多。如:头悬梁锥刺骨,是刺“骨头”吗?错了,本义是“锥刺股”,“股”者,指大腿上的肉。又如“将在外军令有所不授”,9个字错了3个,正确的是“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恐怕是没有弄明白“君命”是皇帝、国君之命,而非军队将官的“军令”。再如,成语中怜、连不分,如同病相怜错成同病相连、一筹莫展错成一愁莫展;门可罗雀,“罗”:张网捕捉,不能写成“门可落雀”;中西合璧,错成“中西合壁”,“合璧”:圆形有孔的玉,两个半璧合成一个圆形的璧叫合璧。错成“墙壁”的“壁”就大相径庭了。还有把“一发不可收”当成贬义词,不对了,贬义的是“一发不可收拾”。也不能将“明日黄花”错为“昨日黄花”。
鲁迅先生的这则语录,真正是医治稿件字词出错的良方,值得新闻工作者潜心研读,如果能在“辨音、察形、识义”三方面下苦功夫钻研,做到“三识并用”、运用熟练,那么肯定能发现、纠正、挡住形形色色的字词差错,那种“无错不成报”的局面肯定会大为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