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型国际会议的话题设置与报道操作

2010-12-27陈穗华

中国记者 2010年2期
关键词:哥本哈根峰会稿件

陈穗华

(作者是《广州日报》经济新闻中心副主任)

面对国内新闻题材的同质化,另辟蹊径做新闻成为报纸突围一个重要途径。对前瞻性大型国际会议的策划报道不仅是一个大型报社综合实力的体现,也是拉开与国内媒体差距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式。哥本哈根大型气候峰会,仅参加的各国领导人就有98名,蜂拥而去的各国记者更是达到5000名,如何在这场“世界媒体大战”中取胜?

话题设置:高端话题形象切入

低碳经济是前瞻性新闻话题,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也是世界经济秩序重新塑造的机会,意义重大,但是如何拉近碳排放标准和争议等问题与百姓的距离,让百姓对之能有实实在在的感受?其实,低碳经济是气候问题的衍生品,与气候问题互为因果。目前,由于全球变暖,太平洋岛国上的居民对气候问题应该是最有“切肤之痛”,由此切入,必将能大大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于是,《广州日报》确定从“即将消失的世界版图”出发,采用“全球视野,个别切入”的总体风格。

首先选出受环境危害最严重的四种地带:一是频临消失的岛国,二是世界低洼地带,三是中国的内陆地区,四是发达地区曾经受过此类侵害的国家,希望通过对其生存环境、经济状况和发展困境的关注来表现工业化对全球环境的影响。那么在众多城市中该选择谁来打响头炮呢?最后我们将目光锁定了“图瓦卢”,第一:它是受全球气候变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第二:神秘,几乎没有一家国内媒体报道过它,所有东西对于广大读者来说都是新鲜的,具有很强的可读性。第三:它是小岛国的突出代表,在谈判会议上有一席之地。相关栏目第一篇一经推出一炮打响,使生活丰衣足食的读者看到“走在路上左边是海,右边还是海”“1条普通毛巾卖17美元”“没有农业、工业,外汇储备为零”等图瓦卢活生生的现实时,很多人都惊呆了,纷纷给报纸留言:原来世界上还有这样的地方?紧接着,《马尔代夫沉没进入百年倒计时 “人间天堂”蓝色梦魇》《恒河,恒久 20年后或干枯》等系列稿件出来后,迅速引起读者共鸣,各大网站纷纷设立专版进行专题报道,距离哥本哈根气候峰会还有10多天,气候峰会就已经迅速成为国内各大媒体关注的焦点问题,话题成功升温。

写作手法:故事与冲突遥相呼应

会议报道,本身就沉闷枯燥,不易出彩,如何让会议新闻更易读,抓住读者眼球?写作方式上必须创新。首先在“寻找即将消失的国家”部分,采取了“故事+议论”的夹叙夹议方式,将问题融入故事,让读者在感受现场的同时,触及问题根源。例如:图瓦卢篇中,在记者现场的感受同时,还加入了问题产生的“反思”。另外,为避免稿件片面性,还设置了对当地权威人士的专访,例如图瓦卢、印度环境部的部长,马尔代夫的总统,谈现状及问题产生原因,解决措施。与现场和故事的稿件形成前后呼应,互为补充。

哥本哈根峰会会议部分的写作最为艰难,尽管前期我们已经做了“寻找即将消失的国家”的铺垫,但仍然害怕会议本身的“碳排放目标”等议题会比较深奥、难懂。如何让会议新闻更加易读和悦读呢?如果说前面“寻找即将消失的国家”系列诉诸情感的话,那么会议本身的报道我们则亮出“冲突”这把剑。通过“冲突点设置”这种方式来对会议本身进行专题报道。比如在写新的减排目标和分配问题等焦点问题时,争议焦点均围绕着南北矛盾这个冲突点,而对于低碳经济的争议,则设置“低碳,是否发达国家的游戏规则?”为文章的主题和冲突点,使结构更加紧凑,读者读起来也更有激情。

联动机制:前后联动 无缝对接

在欧洲国际会议中,碰到的最大问题就是时差,哥本哈根时间与北京时间相差7小时,由于早上各国要谈判,所以哥本哈根会议经常将新闻发布会安排在当地时间下午四五点,而此时北京时间已经是深夜11点了,报纸最后截稿时间是深夜12点到凌晨1点。这意味着新闻发布会可能刚刚开始,国内截稿时间就到了,如何才能保证新闻时效性?我们专门设置一个后方援助小组:由一个项目的统筹负责哥本哈根专题的前后方协调,这个统筹人员必须与前方记者、后方编辑、分管老总、后方援助小组进行四方协调。了解前方当天的主要内容,反馈给后方,并将所有网上最新信息反馈给前方,组织当天专题。成立后方后援小组,设立一个固定编辑,负责接收晚间记者稿件和告知最新消息,并将前方更新的信息告知部门主任,由部门主任再和夜班编辑沟通。

《广州日报》通过话题前置、改变写作手法和后方联动等操作方式创新,使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峰会系列报道出新,为平面媒体操作同类型专题报道探索出一些经验。

在关键时间节点,则通过一个后方团队完成。如:在中国代表团开吹风会的第一天,直到晚上12点才开始。而中国的表态是开幕式当天最重要的稿件之一,于是我们采取现场实时记录传稿,后方组稿的方式,最大限度保证记者上稿。第二天,《广州日报》在头版头条刊登《欧盟减排目标让人非常失望》,首次表明中国对欧洲等发达国家提出减排方案的态度。而不少平面媒体都因为时间原因放弃了这条重要稿件。

峰会碰到的第二个大问题就是“乱”,由于发达国家和主要发展中国家在排放量指标上一直无法达成协议,所以峰会上很多议程都临时改变,怎么办?前后联动非常重要。如:在18日北京时间下午3点,网上就出现哥本哈根无法达成协议的消息,但是国外各大通讯社均没有证实这个消息,港台新闻在当晚6点却刊发已经达成协议的消息,一时间“大会是否通过协议”真假难辨。如果等前方记者花大量时间核实真伪再做深度分析,时间肯定来不及,为节省时间,后方所有精通英语和前期有专题研究的记者均各就各位,寻找各大国外新闻网站信息,并分别准备协议通过和未通过两套专题方案,分别连线国内外专家。前方记者只要负责专心听现场联合国召开的新闻发布会,核实消息真伪便可,大大减少了前方的压力,正是有了前后方的联动,才保证了稿件的权威性和及时性。

此外,此次新闻策划还是《广州日报》一次大型策划采访全媒体融合的“演练”。报道中,各路记者在采访同时将现场画面拍摄下来,在平面媒体推出大型专题同时,网络同步推出,网络视频和记者解构采访的背后故事则作为平面媒体延伸,使文字更加立体。同时,在哥本哈根会议期间,大洋网还发挥网络优势,设计打造贴近市民的栏目,如:“请市民为哥本哈根会议征集一句口号”“节碳从身边做起”等,增强新闻话题的互动性,扩大了专题的传播渠道,增强了专题的传播能力。

猜你喜欢

哥本哈根峰会稿件
录用稿件补充说明
哥本哈根缘何争当首座碳中和城市
外媒聚焦上合峰会:风劲帆满待启航
香山峰会的新期待
峰会如何蝶变一座城
历届峰会回顾
Shan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Visitor Professor Donald Grierson*
触感哥本哈根
本刊欢迎下列稿件
特约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