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语新闻的采编译

2010-12-27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430072

新闻前哨 2010年9期
关键词:解释性春运双语

◎陈 曦(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430072)

双语新闻是用母语:中文和国际通用语言——英语来播报的一类新闻节目。武汉电视台《英语新闻》1993年6月1日首播,初为全英语栏目,2004年4月1日改为双语播出,更名为《武汉快讯》,竖起了“外宣”以及“宣外”的旗帜,向大千世界输送展示武汉的信息与发展。

双语新闻的采访

《武汉快讯》的定位为:以本土涉外新闻为主要内容,兼及国际新闻。首选武汉地区与世界接轨的建设成就、特色风貌、文化现象和频繁的外事活动。在采访过程中,免不了和外国友人面对面接触,这就要求双语记者兼备流利双语。除了采访一般新闻所需要具备的素质,双语采访还要求记者充分掌握英语沟通技巧,善于营造自然和谐的沟通方式。在采访之前,应该主动列出采访相关问题,请被采访者过目,询问被采访者意见,最终确定采访问题。在问及问题时,更要注意避开有可能引起尴尬的问题。

双语新闻的写作

大多数人认为,双语新闻的写作,就是简单将新闻做个翻译。其实不然。英语新闻在写作上与中文新闻不尽相同。英语新闻的主体分为:标题(Super)、导语(Lead in)与画外(Voice over)。双语新闻写作与普通新闻的区别在于:

一、在英语新闻中,“标题被视作报道全文的缩写”。为了尽量吸引读者,编辑往往运用各种修辞手段,力争使新闻标题更具吸引力。英语新闻标题越简略越见力度。如:2010年6月1日,在武汉美术馆举办的“芭比娃娃异想家居展”,笔者用“迷失在《芭小姐的异想家居》”作为标题,6月3日,央视国际新闻频道采播了这条新闻,直接将 “Wuhan Loves Barbie”(武汉人热爱芭比娃娃)作为英文标题,简洁明了。无论是直接翻译,还是添加性翻译,英语标题都要求简洁、有力。

二、在中国式新闻报道中,记者习惯于在报道中做铺垫陈述,用较多的修饰手法或华丽辞藻。而在英文报道中,更多的是用简短的陈述句来直接开门见山。基于中西方思维的差异,直接影响到新闻的写作方式。中国文化是整体性、归纳性思维,而西方文化是逻辑性、演绎性思维。美国语言学家卡普兰(Kaplan,1966)认为:中国人和韩国人的写作方式是曲线式的,而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其思维方式是直线式的。

三、国内的英语媒体(双语媒体)播报的新闻更多的是受到在中国的外国人的瞩目,这就要求,双语记者在新闻写作中善于营造中国国情,避免让外国人大眼瞪小眼,不知所云。比如:中国每年的新闻热点“春运”,但凡中国公民皆知,这是发生在中国特殊国情之下的热点事件:以春节为界,节前15天,节后25天,共40天,由国家经贸委统一发布,铁道部、交通部、民航总局按此进行专门运输安排的全国性交通运输高峰叫做春运。曾有某学生将 “春运” 直接翻译为“spring transportation”(春天的运输), 叫人忍俊不禁。

双语新闻的翻译

英语新闻,需要的不仅仅是翻译,而是直接用英语思考和写作报道的人。由于中英两种语言习惯的差异,对外新闻报道的翻译往往采用非逐字对译法,这就需要引入另外两种翻译方法——编译和解释性翻译。

第一,编译——在对外新闻报道的翻译中,考虑外国受众的需求和兴趣,以及外国受众阅读收看新闻的习惯,对新闻内容进行选择,有的放矢。

例:胡锦涛会见奥巴马 接受访美邀请 强调领土完整

国家主席胡锦涛今天在多伦多会见美国总统奥巴马。两国元首就中美关系及共同关心的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深入交换意见,达成新的重要共识。奥巴马正式邀请胡锦涛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胡锦涛愉快接受了邀请。(《人民日报》 2010/6/27)

译文:Hu:China,US need to stay the same course

United States President Barack Obama officially extended his invitation to Chinese PresidentHu Jintao for a state visit to the US,an invitation that Hu accepted.

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发现译者并不是逐字翻译,而是兼顾了中英文两种语言特色,用简洁的句子结构开门见山,直接表达新闻主要意思。

第二,解释性翻译——新闻讲求清晰易懂。由于新媒体的发展速度之快,网络语言越来越多地渗入到新闻报道中来,这就要求中文新闻报道与时俱进,“网络用语”、“历史典故”、“成语”、“文言文”等具有新时代特色与中国民族文化色彩的词语,要想清晰通俗易懂地把它们翻译出来,介绍给国外观众,常常需要使用解释性翻译的方法。比如“屈原”译作“Chinese Poet Qu Yuan”,以便让外国读者了解这些词语的真正意思。

猜你喜欢

解释性春运双语
论行政自由裁量的“解释性控权”
“春运”来临,古人也闹心
2018将迎来怎样的春运
英汉互译中的认知隐喻翻译探究
融媒体时代解释性报道的发展之路
让春运报道更加实用
非解释性宪法适用论
十年春运路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