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楚天都市报成功实施主流化转型

2010-12-27李春明中共湖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

新闻前哨 2010年9期
关键词:楚天都市报转型

◎李春明(中共湖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

今天,相聚在美丽的东湖之滨,回顾总结楚天都市报近几年来的发展历程和成功实践,研究探索如何进一步做大做强楚天都市报这一品牌,是件非常有意义的事。各位专家对楚天都市报主流化转型的肯定以及提出的重要意见,对于楚天都市报未来的发展、对于湖北整个报刊业的发展,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而且具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今天的研讨会,是载入楚天都市报发展史的里程碑,一定要非常珍惜。

近几年来,楚天都市报按新闻传播规律办报,不断创新观念、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努力使新闻宣传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有创造性。经过艰苦的阵痛、理性的选择、不懈的追求、成功地实施了主流化转型。

我这里面用了三个词。艰苦的阵痛——楚天都市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十几年当中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前几年,在发展当中也遇到很大的困惑。楚天都市报经常要做些舆论监督,曝光一些东西。在这样的背景下,社会上就有抱怨声,领导层也有批评声。楚天都市报转型之前,我经常接到一些电话,说能不能给江作苏同志、张勤耘同志打个招呼,某个稿子就别刊登了。稿件刊登之前就讲一些好话,稿件撤下来以后认为没事了,又讲一些很难听的话。这样的电话,估计作苏同志、勤耘同志肯定接了更多,他们肯定很郁闷。这表明,楚天都市报发展到了一个十字路口,到底是从小处着手,还是从大处着眼,需要认真地选择。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报道无高远,也必有忧患。不转型永远处于郁闷之中,在这种情况下,楚天都市报果断地提出主流化转型,是顺势而为。转型的道路是艰难的,但是结果是非常好的,各方面对楚天都市报的广泛赞誉,也充分展示了我省市民化报纸“龙头”作用,发挥了领跑者的风范。

梳理楚天都市报近几年的报道,可以看到,在主流化转型方面实现了突破性的进展,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我感到有以下四个方面是值得充分肯定的:

第一,紧紧围绕中心开展宣传,着力引导社会舆论。

近年来,楚天都市报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创造性地传播党的声音和政府的声音,积极发挥舆论引导作用。2008年初,南方雪灾,楚天都市报派出强大阵容,开辟抗击50年最强降雪报道,全方位报道党和政府的应对措施,讴歌奋战在一线的典型人物,及时疏导群众的焦虑情绪,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5·12汶川大地震,楚天都市报第一时间派出记者进入震区,现场报道,每天投入十多个版面展示患难相扶的精神。投入各种资源抗震救灾,注重抓取灾难中的人性美,讴歌了自强不息、同舟共济、坚韧向上的民族精神。

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也是2008年的一项重大工作,楚天都市报高度重视,提前策划,每月推出一期特刊,并在省内媒体当中率先推出了年度巨献,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年大型系列报道,影响深远。

去年,是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省委、省政府决定举办“功勋湖北100人大型评选活动”。楚天都市报作为承办单位,精心组织,使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

还有北京奥运会、神七飞天、国庆大阅兵等等,凡是有国内大事,处处能见到楚天都市报记者的身影,都能够看到楚天都市报的强力报道。过去大报发挥作用的领域,楚天都市报都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第二,积极塑造典型形象,着力树起时代需要的道德标杆。

荆楚大地是一片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美德的良田沃土,近年来,随着我省经济快速发展,英模辈出、群星闪耀,涌现出了一代道德楷模。楚天都市报充分发挥与市民联系密切,信息渠道畅通的优势,善于从小人物身上,从普通人的命运中发掘人性的光辉,彰显真善美的力量。

比如,荆州10·24英雄群体的报道。我过去在荆州做过市长,每年夏天, 淹死人的事非常频繁,“10·24”也是当中的一个。但是,楚天都市报从大量发生的救人事件当中,挖掘出“90后大学生结梯救人”,把亮点彰显出来了。社会上认为,90后这批人是独生子女,没有社会责任。10·24这个群体,看到孩子落水,知道这里有漩涡,却义无反顾地冲上去救人,恰恰彰显了90后的社会担当。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对关于“10·24”英雄群体救人的事迹,做了大量的批示。去年,12 月 21 日,“10·24全国见义勇为舍己救人大学生英雄集体”先进事迹报告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受胡锦涛总书记委托,报告会开始前,李长春同志亲切看望大学生英雄集体代表和报告团成员,并向英勇牺牲的三位大学生烈士的亲属表示亲切慰问。而报告会上,为10·24英雄群体的感人事迹和崇高精神所感染,首都高校师生报以一次又一次的热烈掌声。10·24这个重大典型的树立,楚天都市报是第一推动力,要记一个首功。

“信义兄弟”是楚天都市报从一个重大车祸当中发现出的重大典型,把当前社会上缺失的信和义在孙氏兄弟中得以彰显。

母爱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暴走妈妈”陈玉蓉,以她特有的爱,彰显了当代母爱的伟大。

汪金权,本身就是华中师范大学毕业的高材生,华中师大是全国师范院校响亮的牌子。汪金权开始是分到了很好的学校教书,在一次同学聚会当中,感到山区的孩子更需要他,便义无反顾从城市跑到了山区的学校。22年的坚守,他用自己的微薄收入资助了大量的孩子,自己家里非常困难……

以上这些典型,均来自基层,可感可触,可亲可敬,通过楚天都市报的塑造与传播,通过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各大媒体迅速的助推,迅速走向全国,成为“楚天都市报现象”。

第三,始终坚持三贴近原则,着力架设政府与群众之间的连心桥。

三贴近是所有新闻媒体都必须遵循的原则,对都市类报纸尤显重要。只有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才能够更加清晰地掌握社情民意,准确地触摸到时代的脉搏,才能满足读者的需要。实施主流化转型之后,楚天都市报创新理念、创新方法、创新手段,努力为广大读者提供全方位的生活服务。通过市民有约、高端访谈、时政圆桌等栏目就市民关注的话题和问题,请政府官员和专家进行解读,在党和群众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

他们通过增设社区新闻版和记者进社区等活动,通达社情民意,搜集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他们通过举办湖北大学生年度人物评选,资助贫困大学生;楚天杯作文竞赛、楚天都市之夜、相亲文化节等活动,增强了报纸的亲和力和感染力,扩大了品牌引导力和影响力。楚天都市报以自己的实践证明,媒体不仅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见证者,同时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参与者和推动者。

第四,有效开展舆论监督,着力推动社会和谐稳定。

环境守望,社会良知是一个新闻媒体责任担当的重要体现。近年来,楚天都市报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通过科学监督、依法监督、建设性监督达到了解剖问题,汇集民智,提出建议,推动工作的目的。

去年,楚天都市报调查采访了“武汉经济适用房六连号”、“江城鲜榨果汁多是勾兑”、“套牌的士追踪”、“湖北高速清障乱收费”等系列报道,今年,又推出了“惠普‘问题’笔记本电脑追问”、“武汉小区监控设施成摆设”“梁子湖在众多‘婆婆’间纠结”等系列报道,都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并有效地推动了各级党委政府对这些问题的关注,推动了问题的解决,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的六大职能之一,必须要有监督。中央要求舆论监督要科学监督、依法监督、建设性监督,李长春同志还提出了一个有领导的监督,并对有领导的监督做了很长时间的阐述。对重大恶性突发性的事件和群众性的事件,楚天都市报能够坚持正确引导舆论,严守新闻纪律,坚持内外有别,帮忙不添乱,释疑不炒作,有效地维持了社会的和谐稳定。通过内参,反映问题,就是有领导的监督。我记得曾经在楚天都市报的多份内参上做过批示,希望省内的媒体都向楚天都市报学习。

总而言之,楚天都市报主流化转型三年的实践探索,赢得了党和政府的高度评价,赢得了读者、学界、业界的充分肯定,也赢得了市场的良好回馈。楚天都市报也由此成为极具公信力和竞争力的品牌。希望楚天都市报继续总结经验,深入探索,进一步做大做强这一品牌。

探索没有止境的,说楚天都市报现在尽善尽美也不是,还有很多的问题需要继续很好地研究,使之更加完善。借此机会,我提三点要求:

第一,强化导向意识,进一步把楚天都市报办成让党放心,让读者满意的媒体。要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进一步形成定位明确,特色鲜明,覆盖广泛的主流媒体。要尽量让成就报道生活化、会议报道信息化、政策解读通俗化、批评报道建设化。要主动设置议题,精心组织策划,通过生动感人的报道进一步激发人民群众昂扬向上、开拓进取的精神。

第二,强化精品意识,不断提高报纸质量,要大力培养培育名记者、名编辑、名栏目,不断提高报道深度、内容广度和采集强度。着力打造一批精品佳作,切实提高报道质量和办报水平,增强报纸的可读性和影响力。

第三,强化创新意识,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要认真研究新媒体发展的新特点,吸收借鉴省内外新媒体的先进经验和积极元素,不断创新经营思路和方式,要在取得社会效益最大化的同时收获经济效益最大化,牢牢巩固全国都市报第一方阵的地位。

猜你喜欢

楚天都市报转型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以15秒播出一个温暖的片断——温州都市报的抖音号运营实践
让短视频成为媒体深度融合的全新切入点——以楚天都市报为例
转型
Share with us
沣芝转型记
试论《都市报道》与“民生民情”
新形势下都市报文化新闻创新探析
都市新闻眼 《楚天都市报》2013摄影作品评析 紧跟时代 走在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