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播学意义上的重庆打黑报道

2010-12-26天钥

检察风云 2010年1期
关键词:李庄传播学风暴

文/天钥

为涉黑被告人担任辩护人的北京律师李庄被捕,成为近期重庆打黑风暴中最为火爆的事件。比李庄被捕更让传媒和法律界关注的,是某青年报对该案的报道。

媒体和律师关注的,是该报在李庄案报道中极强的倾向性立场和非理性描述。统计了一下,在该文不足数千字的行文中,就出现了258字诸如“贪婪律师”、“李庄之流”、“有恃无恐”的词汇。这个还不算夸张,同日重庆官网华龙网刊登的一篇和该报报道相似的李庄案稿件,类似词汇高达602字。

对于此事,审视打黑风暴中重庆有关部门对待媒体的做法,其主要基调是保持沉默并谢绝采访,然后主要通过本地媒体和特定的外地媒体来对外释放过滤后的信息。

这种态度放在司法实践的具体环节和特定社会环境中来考量,或应有其道理,但也不能忽视它的副作用。最主要的是,如何保证这种定向报道的公信力?此番前述报道引发争议的核心,无外就是这个问题。

平心而论,办案机关希望不影响办案,希望媒体不要炒作,出发点自然是好的。我愿意从传播学意义上来分析这个做法的得失。

媒体的功能之一就是信息加工和再传播,如果再加上网络语境下的信息放大功能,任何新闻,被“炒作”几乎是不能避免的。意识到这点,就会明白信息封锁得越严密,就越刺激受众知情权的阈值。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现在经常说阳光是最好的消毒剂。

此外,定向报道虽然可以左右信息管道和信息内容,却无法影响信息的传播效果。重庆等地的一个补救性做法是,加大网络引导的力度,从目前情况看,这种做法收效甚微。一个重要原因是,它基本无法左右作为传播导向核心符号的意见领袖。

在我看来,司法警务报道中,应该始终保持客观理性的态度,防止反法治倾向,方可实现舆论监督的良性互动。

猜你喜欢

李庄传播学风暴
唤起我沉思的一本书
——读岳南的《那时的先生1940-1946 中国文化的根在李庄》
《李庄·印象》
——李庄古镇代表性应用图案作品
史语所李庄时期事迹史料之一
走李庄
《风暴中奔跑的树》
2016央视春晚“咻一咻”的传播学解析
玩转脑风暴
传播学视阈下新一代“四有”革命军人的培养研究
相遇中的“传播”:传播学研究反思
可怕的大风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