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专题询问成为经常性的人大工作方式
2010-12-26李军
□李军
人大前沿话题
让专题询问成为经常性的人大工作方式
□李军
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2010年6月24日上午分组审议国务院关于2009年中央决算报告时进行了专题询问。受国务院委托,财政部多位负责人到会回答询问。这是全国人大常委会首次进行专题询问(新华网北京2010年6月24日电)。
这一庄严的民主行为,堪称此次会议的一大亮点,获得媒体的关注和好评。有媒体称,专题询问的启动,意味着人大监督职能的提高,是对人大权力的宣示。这对于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来说,尚属“史无前例”,必将推动询问权走向民主政治生活的常态,对于人大常委会加大监督力度,提高审议意见的质量和分量具有深刻含义,对于保障常委会组成人员的知情权、增加权力运作的公开性、促进民主和谐具有积极意义。
询问是法律明确规定的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行使监督权的主要方式之一。在人代会期间代表们分组讨论审议、常委会上委员们审议议题,以及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在相关的履职过程中,相关机关均派负责人员到场接受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询问。专题询问主要是获取信息,不带有批评性质,因此,更容易被受询问单位所接受。通过一问一答,常委会组成人员可以加深对受询问机关工作情况的了解,受询问机关也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常委会组成人员所关心的问题和意见,有利于促进双方的相互沟通和理解。全国人大常委会选择代表和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钱袋子”问题首次开展专题询问,这一做法为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知情监督作出了表率,期待这一监督方式能够成为各级人大开展工作的经常性方式。
专题询问能够增强各级人大常委会的监督实效。与一般的询问相比,专题询问体现了社会关注度高、针对性强和互动效果好等特点。专题询问一般选择群众普遍关心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听取有关部门的专题汇报,针对常委会组成人员所提出的问题,受询问机关必须进行答复,体现了监督者与被监督者的权利、义务。专题询问的问题比一般询问更加集中,会对被询问者产生一定压力,监督的针对性也随之增强,即“监督在点子上”,“柔”中有“刚”,能产生实质性效果。
专题询问能够更好地推进“一府两院”的工作。专题询问方式与其他监督方式相比,具有平等性、互动性的优势。在询问过程中,一方面,相关机关或部门负责人能够为常委会组成人员破解疑问,常委会组成人员能够更加知情知政;另一方面,常委会组成人员就相关工作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诉求,为进一步做好相关工作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为“一府两院”的相关工作出谋划策。这一平等“对话”、“互动”、“交流”的监督方式,可以更好地推进“一府两院”的相关工作。
来自北京代表团的全国人大代表刘建成建议,“将专题询问和质询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监督方式固定下来,使代表更好地履行职责。”据《人民代表报》一项问卷调查显示,约83.1%的代表未曾使用过询问权。这与我国320多万名各级人大代表数量相比,显得有些不协调。因此,打破询问的零记录将会成为民众对人大“亮剑”的深切期望。询问不是什么盛典,不应难得上演一次。我们期待,在未来的政治生活中,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能够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依法理直气壮地提出询问。
(作者单位:甘肃省庆阳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