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又见话剧《苏武牧羊》的史料

2010-12-26苏永祁

世纪 2010年4期
关键词:牧羊苏武孤岛

苏永祁

2007年6月1日,蒙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李卓云老先生复信赐告他于抗战时期在“孤岛”上海参加演出话剧《苏武牧羊》的忆述。鉴于李老复信的史料价值,我即誊清送《世纪》杂志,并于2008年第4期(署名李卓云)发表(《话剧〈苏武牧羊〉在“孤岛”演出》)。但我一直想在当年报刊上寻找佐证,2008年曾去上海图书馆粗略翻阅1939—1940年旧报的戏曲广告,惜无所获。2009年12月31日正当辞旧迎新之际,与老伴再次去上海图书馆查阅《申报》,终于从1940年的《申报索引》中发现有关线索,进而在《申报》上查到了1940年6月17—20日的演出海报和6月25日署名邹啸的《话剧苏武牧羊》,这正是李卓云先生青年时代参演此剧的历史实录,足可作其忆述之佐证,不失为珍贵资料,今特抄录附后发表,供读者和苏武后裔、苏姓文化研究专家、戏曲研究者共享。

话剧《苏武牧羊》的演出,先在1940年6月17日《申报》第12版刊登预告,18日于该版刊载详细海报,19、20日连续刊登两天的日夜场演出广告。内容是:“联艺实验剧团假座福熙路赫德路口的俄国艺术剧院,隆重日夜献演四幕历史名剧《苏武牧羊》。王即絮编剧,吴永刚、杨小仲导演,胡旭光设计服装,凌雷设计装置。演出时间:日场三时,晚场八时(夏季时间)。票价:2元、1元、7角、4角(难民捐外加)。”特别引人注目的是,18日广告中载录着:“大汉子民是:头可断,而志不可屈。”19、20日广告中载录着:“大汉子民是:生死事小,失节事大。”这在当时抗日战争时期处于“孤岛”形势下的上海,在报纸上如此公开地既昭示编演《苏武牧羊》的爱国宗旨,又巧妙宣扬了志不屈、节不失的民族精神,实在难能可贵,令人敬佩。

1940年6月25日署名邹啸的《话剧〈苏武牧羊〉》,是专文介绍、评述这次演出的,全文如下:

联艺实验剧团听说是新兴的职业剧团,是一些有志的青年组织,甚为可敬。此次演王即絮的创作《苏武牧羊》还是第一次的公演呢。

此剧多合于史实,即苏武之子通国亦为正史所有。汉书卷五十四苏建子武传云:“武年老,子前坐事死,上闵之;问左右武在匈奴,岂有子乎?武因平恩侯自白,前发匈奴时胡妇适产一子通国,有声问来,愿因使者致金帛赎之,上许焉。后通国随使者至,上以为郎。”只是不曾提到胡妇是否一同回国。贝加尔湖即白哈儿湖,史记注云:“北海为匈奴北界,今为白哈儿湖。”

郭沫若曾经写了几首《□火光中》(因字迹模糊,无法看清,此字以“□”暂代——作者注)其中有一首诗便是苏武牧羊。现在这话剧也是一首美丽的长诗,因了胡旭光凌雷等的设计,吴永刚等的导演,使得每一幕都有不少美丽的画面,人物所站立的位置亦极美观。虽然只是一幅白布覆在山上,两只真的羊系在栏上,却极像冰天雪地;服装也与平剧昆曲完全不同,纯粹是汉代衣冠,我认为马连良也不妨参考一下的。演员方面,自以铁诺的苏武为最成功。小清的通国亦极可爱,惟投降的降字应读平声,错读了去声。

像这样冷静的题材,居然能够演得生动活泼,自始至终,观众不感疲倦,可说是出乎意料之外的成功。

通国在沙地上认字,苏武回国前把风帽赐给他儿子,这些都是极有诗意的。剧中写苏武常惠的忠烈,与卫律张胜等对照,自是此剧的主旨所在,这一点的成功,已经由连日卖座的盛况证实了。

猜你喜欢

牧羊苏武孤岛
苏武庙
苏武牧羊
不再是孤岛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孤岛求生记
苏武:七千个日日夜夜的坚守
苏武守节
苏武牧羊
互联互通破“孤岛”
牧羊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