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卫国战争历史课
2010-12-26郑异凡
郑异凡 译
一堂卫国战争历史课
郑异凡 译
2007年俄国出版菲利波夫的《俄国现代史(1945—2006)》,引起俄国历史学界的激烈争论,随后此书也翻译成中文出版。不过我们始终不知道俄国的中学现在到底是怎样讲授历史的,教学法和对历史事件的看法是否因此发生了什么变化。苏联卫国战争胜利65周年前夕,俄国网站http://www.polit.ru/institutes/2010/05/07/history.html.刊载了叶莲娜·斯特列尼科娃对奥伦堡一所中学九年级历史课教学过程的报道,这是一堂卫国战争历史课,老师是有33年教龄的高级教师尤里·尼古拉耶维奇·米纳金。此文读来颇有意思,第一,老师不是满堂灌,而是采用循循善诱的启发式教学;第二,观点明确,对历史事件的评价毫不含糊,反映出近四分之一世纪以来苏联史研究的进步。
老师:大家好!请坐,请整理好自己的课桌,把不用的东西收起来。现在让我们回忆一下根本转折前的伟大卫国战争……至1943年 2月2日,这时保卢斯投降,结束了斯大林格勒战役。请大家注意。让我们回忆一下伟大卫国战争中的一些最重要的事件。战争什么时候开始的?
整个教室齐声回答:6月22日。
老师:我们说好,谁也不要大喊大叫。
女生:1941年6月22日凌晨4点钟。
老师:那么,德国法西斯军队是朝哪些方向进攻的?
男生:北部,中部,南部。
老师:“中央”集团军群进攻的是……
男生1:莫斯科。
老师:“北方”……
男生1:列宁格勒。
老师:“南方”……
男生1:基辅。
老师:接着说。我们从莫斯科撤退了。怎么会出现这种事?要知道,我们作了长期准备。你们记得工业化的年代吗?重工业——用于国防。红军怎么会撤退,遭受那么大的损失?
男生1和女生2同时:因为是突然袭击。
老师:等等,等等。你们的看法,请加以说明。
女生1:所有的装备都没有准备好。坦克、飞机……
老师:停。请坐下。谁再来说说?不过要简单明了。
女生2:斯大林认为,希特勒想先占领英国,然后进攻苏联……
男生2:还有……
老师:停。您打断人家的话了。没有让人把想法说完。
女生2:然而结果不是这样。希特勒立即进攻了苏联。
老师:是的。是突然进攻。斯大林深信:在摧毁和掠夺英国之前,希特勒不会冒险进攻苏联的。结果军队没有进入作战准备。是的,说得对。结果怎么样呢?
女生1:没有来得及把所有的后备藏起来。
老师:是的,没有来得及从受到威胁的地区撤退。西部战线的全部后备都被希特勒分子,法西斯分子拿走了。还有呢?
男生1:飞机。我们失去了飞机……
老师:是的。战争的第一天我们失去了1200架飞机。大部分是在机场直接失去的。它们已经来不及起飞了。战争的第一周我们失去5000架飞机。结果怎么样?德国人保障了……
男生2:制空权。德国飞机进行袭击,实现了集中力量实施打击的企图。
老师:对,完全对。还有。
男生3:我们担心来自日本的袭击。在远东部署了20个师。
老师:毫无疑问,这也是个原因。
男生4:德国的经验。它对胜利的信心。
男生1:我们是和联盟打仗。
老师:谁同法西斯德国一道作战?
男生1:意大利、匈牙利、罗马尼亚、芬兰。
老师:也是不小的力量,对不对?至于芬兰同我们作战,是我们的过错,大家同意吗?
男生4:1939—1940年的战争。我们发动了这场战争。这是侵略战争,国联为此开除了我们。
老师:全都正确。很好。还有原因。你们忘记最主要的了。失去了对军队的控制,开始了混乱的退却。1941年有300万人被俘。我们失去了全部基干部队。力量对比变得有利于法西斯德国。还有一个原因你们没有提到。谁来说说?
男生3:寻找罪魁祸首。
老师:对。在开始退却的时候,又开始寻找罪魁祸首。把西方战线的司令枪毙了。是的,斯大林找到了罪魁祸首。不过我们现在要说的不是这个,而是战前的事。战争前夕出现了什么情况?
男生1:在波兰的事件?
老师:不是。
男生2:大规模镇压?
老师:是的。大规模镇压削弱了军队,这意味着什么?
男生4:只剩下没有经验的青年军官。80%的指挥员遭到镇压。5名元帅中3名遭到镇压。
老师:不过还有来不及枪毙的——梅列茨基、罗科索夫斯基,他们被放出来归队了。在这里我想提请注意一点。问题甚至不在于什么人被枪毙了。再说一遍,有些人没有被枪毙,许多人回到了部队。问题在另一方面:恐惧!恐惧束缚了主动性。指挥员害怕承担责任。在极权体制下,下级绝对服从上级指挥员的意志,谁也不愿承担责任。你们很难想象,有多少大大小小的事不得不由斯大林亲自决定!因为害怕不经过他而承担责任!所以当失去对军队的控制的时候,我们不能独立行事。在那种体制下这种恐惧是可以理解的。这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好的。现在再说说一件不愉快的事。我们大家都知道,在波罗的海国家,在乌克兰,在西乌克兰,出现一种把曾经站在法西斯德国一边战斗的人员英雄化的现象。为什么部分居民欢迎德国人?
男生1(犹豫地):也是由于镇压。
老师:孩子们,不管多么可悲,战争初期部分居民欢迎法西斯分子,这是我们自己的过错。要知道,那时还不知道他们所干的和还要干的那些可怕的暴行。不过,西乌克兰、西白俄罗斯、波罗的海加入苏联后,在这里开始了社会主义改造,采用的是什么样的方法?
男生:侵略性的。
老师:不对。是另一种,采用了……
男生2:斯大林的方法。强制集体化和镇压。
老师:对了。这样我们就使相当部分的居民来反对我们。我们必须理解这一点。但决不能据此把法西斯帮凶英雄化。我们继续讲下去。扼要说说莫斯科战役。
女生3:德国人攻到莫斯科城下。只剩下25公里了。政府已经准备撤离首都。外交使团撤往萨马拉。已经安排好,我们交出莫斯科。已经布好雷,开始筑壕沟……
老师:停停。我们不谈细节。莫斯科战役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
女生4:德国人进攻。
老师:而第二个阶段?
女生4:反过来,进攻。
老师:反……
女生4:……攻。
老师:苏联军队反攻。我们是什么时候在莫斯科城下转入反攻的?
几乎齐声回答:1941年12月5日。
老师:莫斯科战役的意义,谁来说说?
女生:打破法西斯军队不可战胜的神话。
男生:保住了首都。
老师:总之,没有神话。神话就是闪电战计划被彻底摧毁了。好的。不过请回答:莫斯科战役难道没有促使被法西斯分子征服的各国发生解放运动的高涨?(孩子们有点茫然……)毫无疑问!这时候最终形成了反希特勒联盟。哪些国家加入了反希特勒联盟,同法西斯德国打仗?
男生:英国!
老师:请不要喊叫。请说。
女生:美国和英国。
老师:还有许多其他国家,但首先是英国和美国。说得全对。不过什么时候开辟第二战场的?
男生1:1944年。
老师:好样的,我们在课堂上还没有讲到这一点,而你已经知道了。是的,直到44年。盟国拖延了第二战场的开辟。丘吉尔解释说,没有渡海工具。我认为……
男生:他珍惜自己的士兵。
老师:珍惜自己的士兵……我同意。不过,我认为他们还是怕德国人。他们怕德国人。好,讲下去。斯大林格勒战役。什么时候?
男生3:什么战役?
老师:斯大林格勒。
女生:5月……
男生3:1942年9月。战斗在城市开始。
老师:我们军队的反攻什么时候开始的?
女生和男生同时:11月19日。
老师:而战役结束是……
女生:11月27日。
老师:不对。
女生:噢,是1943年2月2日。
老师:1943年 2月2日发生什么事了?
齐声:投降了。
老师:孩子们,现在向你们提几个问题。说说你们的看法。1942年我们遭受了痛苦的退却。红军又向伏尔加河后退了几百公里。你们如何解释德国人能重新突破我们的防线向伏尔加河推进?在莫斯科附近取得辉煌胜利之后,怎么会出现这样的悲剧?
男生:我们的大部分力量集中在中部战线。而希特勒把自己的兵力投放到南方的斯大林格勒。
老师:为什么会这样?谁解释一下德国人的成功?
男生1:苏联军队害怕希特勒。
老师:不对。这说得不对。
男生2:这是我们指挥的战略错误。首先是斯大林。斯大林认定德国人会继续进攻莫斯科。而德国人准备向我国的南方进攻。
老师:这是可怕可悲的错误,它让我们付出数十万生命的代价。在退却的过程中斯大林发布了第227号命令。
女生:不准后退一步。
老师:这个命令直到1989年才在我国军事历史杂志上首次公布。你们关于著名的第227号命令知道些什么?请吧。
女生:胆小鬼、叛徒一律枪毙。
男生:我可以说吗?在没有命令后退的条件下……
女生:啊……是,是,是!
男生:……可以枪毙自己的士兵。
男生1:还在我军后面挖掩体。
男生3:特别处人员枪毙我们的人。
老师:不得后退一步。长官可以就地枪决胆小鬼、惊慌失措者。如果指挥员、政工人员没有命令就后退,把他们遣送到哪儿去?
男生:送往“热点”。
老师:送往“热点”……送往惩罚连和惩罚营,这些连营被投放到……
男生:……最危险的地方。
老师:是的,最危险的地方。去突破敌人的防御阵地。还有一点你们忽略了。在我们部队后面……
男生1:还有特别处人员。
老师:不是特别处人员。他们叫什么……(教室寂静无声)阻截队。
男生1:他们还有一个任务,第一道防线遭突破后,他们用自己的力量填补缺口。
老师:我问过父亲,他们怎么看待阻截队。他说:“正常。我们现在知道了:没有命令不得向左向右退却。”也许战争中需要这种整治法,当然……虽然这很可怕。战争本来就是可怕的东西。
现在我们开始新课。库尔斯克战役。请记下:完成根本转折。时间是:1943年7月5日至1943年8月23日。请注意!大家是不是都准备好听课了?苏德战场在春天寂静下来了。苏联情报局经常报告:战场上没有什么大事。
课堂上剩下的15分钟多半是老师的独白。尤里·尼古拉耶维奇竭力吸引孩子们来对话,让他们思考、预测和分析。孩子们对多数问题都有反应。对历史,特别是军事事件,我们的男孩们比女孩们更感兴趣。诚然,在这里也可以看出,将近20名九年级学生中,在课堂上真正感兴趣的不会超过10个人。
译者单位:中央编译局俄罗斯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