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动真格的房地产调控
2010-12-26谢国忠
●不动真格的房地产调控
不要指望中国的房地产泡沫会缩小,除非政府的调控措施是动了真格的;合理的房地产政策,前提是改革财政收入的结构。
中央政府已经出台了新一轮房地产市场调控措施,这一次,它明显地调高了按揭贷款的门槛:首次购房者的按揭贷款利率优惠减少;对于购买第二套房的人,首付比例提高到40%,利率的优惠取消;对于购买第三套房的人,首付比例提高到60%,银行可以自行调高利率。
果然,房地产一级和二级市场的成交量明显下降。但是,没有人惊慌,甚至那些靠房地产泡沫吃饭的人。这是为什么?
这一幕似曾相识。过去,中央政府多次推出过房地产市场调控措施,但每次市场稍受影响,政策就松了。根本的原因是地方政府,还有他们上头的中央政府,都靠着房地产获得财政收入。如今,市场已不相信政府会切断它们的财源。
地方政府和房地产开发商都坐拥大量现金,他们似乎认为,中央政府会在它们的资金耗尽之前改变主意,所以他们并不降价,而只是静静地等待。
按揭门槛提高后,购买第二和第三套房的人被排在门槛之外。因此,如果房地产开发商现在要卖房给收入低、财富少的首次购房者,只能降价到他们负担的起。但这样的降价没有任何意义,因为中央政府可能很快会再次放松政策。
在中央政府能对它的政策建立起威信之前,此样的游戏不会结束。
中央政府建立威信只有一种途径,就是维持紧缩的政策,一直到地方政府和开发商把钱用完。如果真是这样,以后大家就会按新的游戏规则来做了。
现代社会的稳定,取决于有一个健康并主导的中产阶级。支持高地价的政策相当于是对中产阶级课税,从而延缓中产阶级的发展。中国有可能出现这样的社会结构,有少数超级富豪,大部分人没有房产,而中产阶级很小。这种结构不利于社会长期稳定。
出台合理的房地产政策,前提是进行财政收入结构的改革。首先,以固定资产投资为主的政府开支应该受到限制。
中国并不需要立即去做全面的建设。去年,政府的财政收入总和,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借款,国有企业的开支,三者加起来超过GDP的一半。政府部门能够把这么多钱花得有效率吗?你知道答案。收缩政府部门应放在首位。
第二,政府部门拥有的资产仍超过GDP。政府应该把这些资产分给私人,具体的方式要有利于中产阶段的成长。政府收缩、还富于民,对于平衡和可持续增长是必须的。
政府部门的高速增长,只会激起他们对收入的渴望,让它们有动力去刺激地产泡沫。没有可信的政府改革,房地产调控是不可信的。
[谢国忠2010-03-24《南华早报》]
●经济转型“开倒车”没有出路
去年下半年,我们就看到两难的状况,去年货币增长了30%左右,物质财富的创造充其量也就是10%,大量的货币没有对应的物质财富。但是撤下来经济就会极速地往下走,因为盘子已经很大了;如果继续往上加,泡沫又会形成。面对两难的状况,出路在哪里呢?出路就在于转变这种经济发展或者叫经济增长的方式。
改革开放开始以后,我们提出20年翻两番,到了世纪末回头一看,翻两番是超额完成了,但是效率没有提高,还是靠投土地、资源,最终需求不足,要越来越多的依靠出口。
根本的问题还是体制性障碍太多,创新和创业的环境亟待改善。
体制性的障碍,我归纳为四点:第一点就是政府支配资源数量大,力量强,比如最重要的土地资源和信贷资源;第二点就是对于政绩,好像主要的标志就是GDP;第三点是财政体制,包括收入来源和支出;第四点是市场化的改革,上游产品、原材料的价格等不是由市场去配置,而是被行政扭曲了或者直接用行政配置,促成资源的大量浪费,政绩工程遍地开花。这个体制如果转不过来,不管用多少政治号召、道德上的说教去打动,作用都不大。
那么,要如何做呢?我认为其中两条最重要,第一是改造现在我们的加工制造业。如今,我们靠便宜的劳动力,已经跟邻国没有竞争力了,因为他们比我们还要穷,劳动力更加便宜,我们发展了30年,农民工生活需要改善,所以一定要转型。
另外一条是要培育我们的新兴产业,我们的加工制造业的基础雄厚,产业链相当完整,完全有条件培育自己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拳头产业,完全有可能在国际的技术标准的制定上有一席之地。比如三网融合、移动标准、ICD、电动汽车等,另外还有新能源的问题、煤的综合利用问题等,都需要大家努力。
消除体制性障碍需要建立有利于创新、创业的经济体制、社会体制、政治体制,比如说平等对待各种不同所有制经济,营造法制环境等。
有人说国有企业垄断好啊,挣钱是国有、国家力量。这是一个很可怕的怪圈,因为垄断会造成寻租和腐败的蔓延,然后再把罪过加在市场改革身上,说要加强行政的干预、国家的垄断再来杜绝。而越是这样,这个寻租的条件就越加具备,腐败就越制止不了,因为到处都是有寻租的可能性,法不责众。这个倒退是绝没有出路的。
[吴敬琏 2010-03-24《上海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