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
2010-12-21谷春祥,苏星
谷春祥,苏 星
摘要: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世情、国情、党情的发展变化,决定了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既十分重要又十分紧迫”[1]。本文紧密结合高等学校党务工作的实际,重点探讨了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必要性和具体途径。
关键词: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创新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0)33-0224-02
一、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必要性
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早在1978年,邓小平同志就强调,“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我们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才能顺利发展”[2]。江泽民在“七一”讲话中指出:“全党同志要坚持从新的实际出发,以改革的精神研究和解决党建设面临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使党永远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充满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3]胡锦涛强调,要根据形势和任务的发展变化,大力弘扬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精神,不断推进党的建设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工作创新和方法创新,使党的建设不断适应党的事业的发展要求。
变化着的实际是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现实基础。一切从实际出发是贯彻党的思想路线的前提,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面对着变化着的世情、国情、党情,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在世情、国情、党情变化的大背景下,高等学校的一切也在发展和变化中。面对着变化的实际,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必须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创新活动内容方式,找准开展活动、发挥作用的着力点,在扩大党员参与面、提高实效性上下功夫,增强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二、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并不是彻底摒弃过去,一切重新开始,而是继承好的,把各方面的好经验、好做法有效利用,充实完善,提炼升华。改革创新的前提和关键是要具有创新理念、创新意识,能够根据形势任务的不断发展变化,适时转变思想,更新观念,学会用新的方法和手段解决新的矛盾和问题。创新成败的关键在于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找准目前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下面列举的主要问题,不是就所有的高校和所有的基层党组织而言,但也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就学习而言,个别院校的基层党组织半年甚至一年不组织一次学习,更多的党务学习是被动地学习,即上级组织安排、我也安排,多是以传达文件的形式,完成任务就好,全校整齐划一,学习的结果不理想,有的党员甚至不知道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就基层党组织的活动而言,长期以来一些基层党组织的活动内容单调,多以组织生活为主,组织生活又多以学习文件为主。基层党组织的工作常常是游离在学校中心工作之外。学生党支部的组织活动常常是被党员发展工作所替代。一些基层党组织的组织生活还停留在传统的读文件、读报纸上,要求一律,形式呆板,缺乏吸引力、渗透力,无法满足不同群体党员的要求,也有一些基层党组织出现了以娱乐活动代替教育活动的现象。
就基层党组织激励机制而言,在一些高校是很不完善的,最大的问题是缺少甚至是没有对广大党员特别是对广大的教工黨员的普遍的激励作用。产生的原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与评选机制有关,多数高校不在基层党总支层面评选优秀党员,在学校层面评选优秀党员和党务工作者名额较少,并且多是在校内有一定影响的领导或学者当选;另一方面,激励机制动力不足,优秀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的称号在高校往往与被评者利益不直接相关。高校教师最为关心的是评职称、晋级和获得更多更高级别的科研项目,然而这与是否优秀党员是否优秀党务工作者并不直接相关。
就基层党组织评价机制而言,对高校基层党组织的评价,主要是对院系党总支的评价、对基层党支部的评价和全体党员的评价。目前在许多高校没有对基层党组织制度化、科学化的评价机制。各级基层党组织严重存在着工作做多做少一个样,做好做坏一个样的现象,由于缺少评价分不清工作谁好谁坏。在广大的党员中由于缺少评价机制,在同志之间甚至就自己而言,不知道哪些地方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做得比较好,哪些地方还存在不足。
三、推进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创新的思考
第一,创新学习方式。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建设学习型政党”。抓好学习特别是理论学习是基层党组织的重要工作。一定时期学习的内容和重点对所有的基层组织和全体党员可以是统一的有时是必须统一的。但是学习的方式不该是整齐划一的。因为高校不同于其他的行业和部门,在学校的内部不同层次的基层党组织存在着多方面的差异,以教工为主体的基层党组织不同于以学生为主体的基层党组织;以本科生为主体的学生基层党组织不同于以研究生为主体的基层党组织;以文科生为主体基层党组织不同于以理科生为主体的基层党组织;等等。对于从事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教师党员,以通读文件的方式组织学习,是浪费时间。对于文化水准不高的后勤工人党员同样以通读文件的方式组织学习,会因听不进去而睡觉。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学习方式必须要多样化。学习取得实效是目的,学习方式是手段,手段要为目的服务。从学习的对象出发,可采用专题辅导方式、专题研讨方式,实践也是好课堂。
第二,创新活动内容。高校基层党组织工作的改革创新具体体现在开展各项活动的内容中。创新活动内容应当遵循以下原则:一是紧紧围绕现阶段党建工作的重点。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必须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思想建设,以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为重点加强组织建设,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4]。二是紧紧围绕本单位本部门的中心工作。改革创新围绕本部门的中心工作,要在党务工作计划中重点体现中心工作;要在激励机制中为突破中心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提供强大动力;要在评价机制中列入中心工作的主要内容;要在活动内容活动方式上尽可能做到与中心工作相结合。三是活动要有实效。活动的实效主要是看广大党员的理想信念特别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是否更加坚定了;事业是否有了更大的发展;教职工对党务工作是否更加满意。
第三,创新激励机制。高校基层党组织激励机制的创新最大的难题,是如何对广大党员产生激励作用,也就是说党组织的各种评优活动要不要与当选者的利益相关。比如在高校评选为不同层次的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在评职、晋级中加分可以产生很好的激励作用。可是,在许多高校没有这样做,党组织的评优活动与经济利益是分开的,似乎这样对于非党员教师是不公平的,因为他们没有参评优秀党员和优秀党务工作者的机会。各种评选活动都不可能给予所有人同等的机遇。评优活动不与利益相联很难产生激励作用。邓小平始终强调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要与物质利益结合。他指出:“不讲多劳多得,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期不行。革命精神是非常宝贵的,没有革命精神就没有革命行动。但是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5]
第四,创新评价机制。评价机制包括:高校党委评价各院系党总支工作的机制;各院系党总支评价党支部工作的机制;校党委、党总支、党支部评价党员的机制。评价机制是实现基层党组织建设目标的重要手段。评价机制是否科学合理,体现着领导者的执政能力,关系着基层党组织工作能否取得实效,取得什么样的实效。不能学习了就好、活动了就好、汇报交了就好、听话了就好,一定要看活动的实效。评价机制要引导、鼓励从实际出发适应世情、国情、党情发展变化的改革创新;评价机制要在提高实效性上下功夫;评价机制要有利于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评价机制应该形成全体党员都创先争优的氛围。
参考文献:
[1][4]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历次党代会、中央全会报告公报决议决定[R].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8.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江泽民.在庆祝建党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1-7-2.
[5]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