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2010-12-21李芳尚
李芳尚
摘要:收入分配,民生之源。中国现阶段收入分配不合理、贫富差距拉大是公认的、不争的事实。这一现实问题,已经严重影响社会的公平与正义,会带来很多的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稳定。当前,?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已经刻不容缓,它既是优化需求结构、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举措,也是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途径。拟从分析中国收入分配领域的突出矛盾入手,并就如何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出几点粗浅看法。
关键词:收入分配;改革;调整;公平正义
中图分类号:D632.1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0)33-0086-02
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体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收入分配制度发生了深刻变化,打破“大锅饭”和平均主义,形成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近些年来,我们采取一系列措施,努力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的收入,积极调节收入分配,人民生活得到显著改善。但是必须看到,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至今仍相对滞后,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都有拉大的趋势,收入分配秩序不规范。对这些问题,人民群众意见很大。如果收入差距繼续扩大,必将成为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隐患。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已日益迫切地摆上议事日程。
一、当前中国收入分配领域的突出矛盾
目前我国的收入分配状况令人堪忧。比如,基尼系数高达0.45以上;10%最富的人占有45%的社会财富,10%最穷的人只占有1.4%的社会财富;城乡居民之间收入差距维持在3.3倍左右;行业间收入差距最高达到了15倍之多;等等。当前我国收入分配领域的突出问题可以进一步概括为“两降四大一不顺”:
“两降”,一是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降低。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重,1995年为67.3%,2005年降为54.1%,2007年再降为50.6%,12年间居民收入所占比重下降了16.7个百分点。二是工资总额占GDP比重持续下降。1980年、1990年、2000年分别17%、16%、12%。2000年后,这一比重略有上升,徘徊在12%~12.5%之间。再考虑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和垄断行业职工收入过高,与改革初期相比,可以断定,普通职工的实际收入占GDP的比重大幅度下降了。在一些地方,劳动者的工资,尤其是农民工的工资曾出现过十几年不增长的局面。
“四大”,一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偏大。城镇居民收入与农村居民收入之间的差距,近三年一直保持在3.3倍左右,而国际上许多国家城乡收入差距一般只有1倍左右。二是地区收入差距偏大。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西部地区居民收入有了较大增长,但地区之间收入差距仍呈现出继续拉大的趋势。三是行业工资差距进一步扩大。2008年,非农行业细分行业职工平均工资最高的为证券业,人均17.21万元,最低行业为畜牧业,人均1.083万元,二者相差15.93倍。四是群体之间薪酬差距迅速拉大。企业高管薪酬水平与其他职位人员薪酬差距扩大,比如,少数金融企业高管薪酬是全国职工平均工资的140多倍,个别企业高管薪酬是社平工资的上千倍;居民收入最高组与最低组相差十多倍。
“一不顺”,就是组织层级之间、机关事业与企业之间分配关系尚未理顺。一些地方下级行政机关工资水平高于上级行政机关;某些中型金融公司薪酬水平远高于金融大公司或其控股股东单位,某些中小公司和集团公司下属单位薪酬水平高于大公司或其集团公司总部,出现薪酬水平倒挂现象;行政机关参考企业薪酬水平确定调整公务员工资的机制尚未建立,在有的地区公务员工资成为引领社会平均工资变动的指示器,不符合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通行惯例。
当前我国存在的严重收入分配问题,其成因非常复杂。从深层次看,经济发展方式、经济结构不合理放大了由生产力不平衡、自然资源等客观条件形成的收入差距。特别是经济社会体制存在的诸多弊端强化了收入分配的不公平:一是尚未完全打破的城乡分割管理体制,助长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二是资源配置制度问题较多,原材料、能源动力、矿产、土地等资源配置制度不够公平合理,导致生产经营收入来源渠道失范,收入多寡不公。政府配置资源与市场配置资源的关系没有理顺,导致行政性垄断行业收入过高;三是对中小企业以及农民生产经营贷款支持不力,支持和引导私营个体经济发展相关配套政策体系还未完善并落实;四是工会组织建设不够到位,我国至今尚未形成完善、有效的工资集体谈判机制,影响了就业人员的收入提高;五是财政分灶吃饭等管理体制对机关事业单位执行统一的工资制度形成很大制约。
二、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对策思考
当前,收入分配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已经到了必须下大力气解决的时候。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逐步解决收入差距过大问题,普遍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有利于刺激消费、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也有利于平衡不同群体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我们不仅要通过发展经济,把社会财富这个“蛋糕”做大,也要通过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把“蛋糕”分好,让全体人民都能够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应着重采取以下措施:
1.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政府应当运用财税等措施,切实扭转初次分配中财政收入增长、资本所得过高、劳动报酬下降的趋势,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逐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特别是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和社会保障标准,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加强国家对企业工资的调控和指导,全面推行劳动合同制度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确保工资按时足额发放,特别要抓紧解决农民和农民工两个群体收入增长较慢的问题。近10年来,我国居民收入增长幅度不如GDP,因而有必要探索建立劳动报酬、居民收入与GDP同步增长的体制机制。
2.加大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要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建立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降低中低收入者的税收负担。加强税源监控和税收征管,加大对高收入的调节力度。加强个人收入信息体系和个人信用体系建设,防范税收流失。研究适时开征物业税。鼓励发展社会慈善事业,对公益事业的捐赠款项实行全额税前列支或抵扣。
3.深化垄断行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对垄断行业工资总额和工资水平的双重调控政策,严格规范国有企业、金融机构经营管理人员特别是高层管理人员的收入,建立根据经营管理绩效、风险和责任确定薪酬的制度。完善垄断性企业资本收益的收缴和使用办法,可考虑征收资源占用税,从源头上控制其过高收入来源。合理分配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利润,国有资本红利可用来补充社会保障资金,或作为再分配基金用于扩大居民消费。要认真落实打破垄断的各项措施,抓好配套改革,从根本上解决垄断行业获取暴利问题。逐步推动国有企业从竞争性领域退出,以利于从根本上促进缩小行业之间收入差距。
4.进一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要坚决打击取缔非法收入,规范灰色收入,建立、完善并落实规范收入分配的基础制度,如收入申报、财产登记、储蓄实名制度等,逐步形成公开透明、公正合理的收入分配秩序。堵住国企改制、土地出让、矿产开发等领域的漏洞,深入治理商业贿赂。严厉打击偷税漏税、内幕交易、操纵股市、制假售假、骗贷骗汇等经济犯罪活动,切断违法违规收入渠道。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减少行政收费和权力寻租行为的发生,强化对掌握资源配置权力的政府部门的制度性约束和监督,从源头上抑制权钱交易带来的非法收入。逐步理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事权、财权关系,加快省管县体制建设,为理顺地区之间和地区内部分配关系提供有利条件。加大反腐倡廉建设力度,防止各种腐败行为的滋生蔓延。
5.保障城乡低收入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继续抓好农村扶贫工作。政府应强化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通过发展生产、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等途径,让低收入群体有一个基本的收入,同时解决好教育、医疗、住房、就业等民生问题,保证他们的基本生活和基本权益。要保障困难群众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有效发挥和调动他们依靠自己力量改善生活的积极性。继续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发展扶持力度,增强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切实提高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收入水平。
6.可考虑实施“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日本等一些国家为了保证国民的收入水平稳步增长,曾经实施过“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其有关做法和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目前,我国的GDP增速还在8%以上,预计今后几年还能保持较快增速,而且我国人均GDP已经达到近4000美元。因此,应该在政府工作计划里,酌情考虑或者采取类似的做法。如果年均工资能增长15%以上,五年左右就可以翻一番。我们一方面要继续做大“蛋糕”,另一方面,我们更有责任分好“蛋糕”,努力让老百姓收入增长得更快一些。人民群众有这个热切的期盼,因此对这样一个“倍增”计划,各级政府是应该予以考虑并做出决策的。当然,“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是一个宏伟的目标,在具体落实的时候,不可能做到人人收入都翻一番,只能力争大多数人收入有较大幅度增加。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公正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也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要求。现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态势良好,社会各界承受能力不断增强,应该说有条件、有能力来逐步解决这一问题。
参考文献:
[1]温家宝同志2010年2月4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Z].
[2]宋源.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思考与建议[J].经济与社会,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