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文新闻标题的批评话语分析

2010-12-20董又能

新闻爱好者 2010年12期
关键词:批评性新闻标题情态

董又能

引言

作为新闻语篇的灵魂,标题是新闻内容的集中和概括,它用简约的文字浓缩了新闻报道中最精华、最值得关注的内容。本文试从批判性话语分析的角度出发,以Halliday系统功能语法为框架,从分类、及物性、情态、转换四个方面对英美新闻标题进行分析研究,从而揭示客观新闻报道的相对性及其背后的思想意识操控,最终帮助读者认清西方主流媒体的本质,不断提高自身在解读外媒新闻标题时的批评性语言意识。

理论基础

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批评性话语分析作为话语分析多样的研究方法之一,首先是在1979年由英国语言学家Fowler、Hodge、Kress、Trew等人在《语言与控制》一书中提出的,其源头为批评语言学。批评性话语分析被认为是批评语言学中最有影响的一种分析,它通过分析大众语篇来揭示意识形态对语篇的影响和语篇对意识形态的反作用。

批评性话语分析在语言学理论和分析方法上吸收了系统功能语法的观点,主张语言的本质与我们对它的需要和它所应完成的功能有着紧密的联系。批评话语分析家们认为使用中的语言同时具有三大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也就是众所周知的语言的三大“纯理功能”,该理论是功能理论与语言意义相结合的产物。根据Fowler和Fairclough,概念功能指的是说话者对世界及其各种现象的经验;人际功能指说话者对相关现象的态度和评价,用以在说话者和听话者之间建立一种关系;语篇功能是上述两种功能的工具,正是通过语篇功能,说话者才能说出可以被听话者理解的话语,该功能可以使话语与产生它的上下文及语境发生联系。在批评语言学家看来,语言与社会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说话者的话语选择都是有意或无意地受一些原则支配,即是建立在意识形态基础之上的。也就是说,句式本身就承载和表达了一定的社会意义。因此,语言形式取决于其社会功能,结构的不同既反映意识形态的差异又反过来帮助维持和强化这种差异。新闻语篇作为大众语篇之一,与意识形态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而新闻标题则以其精练的语言对新闻内容及中心思想进行富有特色的浓缩、概括,使其不仅在语言上具有独特的风格,还反映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因此,对西方主流媒体新闻标题进行批评性解读具有现实意义。

实例分析

分类性。分类系统是指语篇对人和事物的命名和描述,主要通过词汇的选择来实现。语篇的分类体系往往最能反映说话人的世界观,它给事物加贴的标签和所下的定义不一定能反映事物本身固有的特性,因为,在许多情况下都难以摆脱认知水平和思想情感的影响,即对事物和经验的不同看法导致不同的分类原则,因而也最具有意识形态意义。如在北京奥运会前夕,西方媒体关于中国空气污染的报道:

(1)Pollution in Chinas Air Creates Concern About Beijing Olympic Games ——VOA Special English, June 24, 2008

从concern这一具有分类功能的名词不难看出西方主流媒体隐射出的对中国举办奥运会的怀疑以及煽动之意。西方媒体不是从客观层面审视整个中国为成功举办奥运会所做的努力与取得的进展和变化,而是用显微镜把中国面临的问题扩大化并最终达到其煽动其他参赛国对中国的比赛环境感到担忧的目的,从而给中国带来不利的影响。

除了上述名词暗含的分类功能之外,形容词的分类功能也值得我们注意。同样是一篇北京奥运会前夕空气质量的报道:

(2)Beijings Olympic Quest: Turn Smoggy Sky Blue——The New York Times, December, 29,2007

Smoggy意为“烟雾弥漫的”,在《纽约时报》的这则标题中,作者有选择地使用了smoggy这一表示形容词,显然违背了新闻客观公正的报道原则,其构建的拟态环境给没到过中国的运动员留下了恶劣印象。

及物性。及物系统是人们用语言描述现实的基石,它把经验世界分成易操作的一组过程,表明各种过程的参加者和情景成分,是联系外界与语言的桥梁。在韩礼德把及物系统中语言的表达分成的六个过程中,即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行为过程、言语过程和存在过程,选择哪一种过程,怎样安排参与者的位置,在很大程度上由意识形态所决定。因此,就语言的及物性来说,英语新闻标题正是通过不同的小句分类来反映事件的过程或结果并暗示其所隐含的意义与目的,反映媒体对事件的不同关注点。试比较:

(3)Protests of China Make Olympic Torch Relay an Obstacle Course

(4)Olympic torch relay arrives at final stage of route

(3)是2008年4月7日由《纽约时报》刊发的新闻报道,报道(4)是由新华社记者撰写的,登在2008年4月8日中国日报网站。报道(4)向读者客观地报道了奥运火炬接力到达了巴黎路线的最后一站,arrive的使用表明该报道力求反映事件的客观性和非主观故意性,清晰而又明确地反映出奥运火炬在巴黎的传递接近尾声。而报道(3)通过“make”一词的使用,则突出了火炬传递受到了阻挠,使得这起事件的施动者“protests of China”在整个奥运会火炬传递过程中更为突出,完全不符合对奥运这种全球体育盛事非政治化报道的原则,充分暴露了西方主流媒体在我国主办奥运会乃至中国和平崛起等问题上基于政治偏见和文化差异根深蒂固的思维定式的“中国观”,甚至刻意丑化、矮化的态度。

情态。情态是表现语言人际功能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它直接与态度、观点等相连。这一功能不仅可以表达个人的愿望、要求他人承担的义务还表达了发话人对他所说所写的态度以及对事物发展趋势的判断等。人际功能通过语气系统和情态系统、称呼语、人称代词以及可以表达讲话者态度的动词、名词、形容词和副词等具体词汇来体现。这一功能在新闻报道中出现频率颇高,因为新闻语篇不仅仅是简单的事件报道,也表现出作者对该事件的评论和态度最能说明相应媒体的“心态”。有的英语新闻标题使用评注性的情态附加成分如likely, unlikely, possibly, could, may等词,表示“判断、推测”,从整体上表达相应媒体对命题的态度。

(5)Smog may stop Beijing Olympics marathon——Telegraph, March 18, 2008

(6)Olympic Marathon will still Be a Success Despite Controversy Says IOC President——Elite Feet, March 24, 2008

这两个标题报道的都是同一新闻,(5)句使用评注性附加成分“may”表明对北京奥运会马拉松比赛的成功举办表示怀疑,该新闻在下文中提及马拉松记录保持者因为空气原因要退赛,更是表明了该新闻编写者歪曲事实以偏赅全的立场:一位运动员退赛认为就会影响整个比赛的举行。而报道(6)使用陈述句,表明了官方立场:“will still”的运用体现了国际奥委会对中国成功举办奥运会的信心。

转换。转换是指两种语法结构之间的变化关系,被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是语法隐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转换包括被动化和名词化。英语语篇中的被动态结构通过调整主位和述位的不同安排,突出了受动者和动作本身,强调动作受动者所遭受的迫害,以突出动作发出者行为的影响。如:

(7)Air pollution forces star to pull out of Olympic marathon——The Independent,March 11,2008

(8)Haile Gebrselassie pulls out of Beijing marathon because of pollution——Times Online,March 10, 2008

这两个标题报道的是同一事实,“奥运会马拉松记录保持者Haile Gebrselassie宣布由于担心空气质量而要退出北京2008年奥运会”,但由于两篇报道主位系统和信息系统安排的差异使得报道的角度也各不相同。

结语

综上所述,新闻媒体看似公正,但都存在为国家利益和党派利益进行倾向性报道的事实,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报刊自身的意识形态、立场和观点。本文基于系统功能语法对西方新闻标题从分类、及物性、情态和转换四方面进行批判性分析以期读者在解读新闻时,能对其进行批评性分析,尤其是从新闻标题的语言表达中预测文本所持有的态度和立场,把握媒体的政治意图。

参考文献:

1.Carter, R. Introducing Applied Linguistics [M]. London: Penguin English, 1993.

2. Fair, C. N. Critical Language Awareness [M]. New York: Longman Publishing, 1992.

3.Fowler, R., R. Hodge, G. Kress & T. Trew Language and Control [M]. London: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1979.

4.Halliday, M.A.K. Language As Social Semiotic: The social interpretation of language and meaning [M].London: Edward Arnold, 1978.

5.Halliday, M.A.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M]. London: Edward Arnold, 1985.

6.陳冬纯:《选择就是意义:英语新闻标题的特点分析》,《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2)。

7.吕万英:《英文新闻标题批评性分析》,《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5(7)。

(作者单位:湖北大学外国语学院)

编校:郑艳

猜你喜欢

批评性新闻标题情态
情态副词“说不定”的情态化研究
表示“推测”的情态动词
表示“推测”的情态动词
谈新闻标题的现实性
网络新闻标题与报纸新闻标题的对比
张培基译本《故都的秋》批评性分析
从发现问题到反思历史——历史学科批评性思维
无意间击中幽默的新闻标题
浅谈英文报刊的批评性分析
浅谈新闻标题的装扮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