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生态视域下图书馆服务与建设

2010-12-20周青玲

新闻爱好者 2010年12期
关键词:图书馆员图书馆生态

周青玲

图书馆是一个单位、一座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的重要基础设施之一,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在当前文化生态视域下,图书馆如何加强自身建设,更好地为现代化建设和人民群众服务,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文化生态与图书馆

文化生态系统是人或人的群体、文化与文化生态构成的有机整体。文化生态形成了自然——经济——社会三位一体的复合结构。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互利共生关系,是原始合作的进一步发展,彼此相互依赖、相互依存、互惠互利。图书馆文化生态,主要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相互交往的文化群体,用以从事文化创造、文化传播及其他文化活动的背景和条件。图书馆是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的供应者,而用户是文化的消费者。图书馆的主要职责是满足用户的信息、知识、文化的需要,具有文化信息加工、传递、存储、供应和导航、文化教育、文化娱乐中心的职能,其生存和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能否很好地发挥这些职能,满足文化消费者的需求。相应地,作为用户也依赖图书馆获得信息、知识等。由此可见,他们之间是一种互相依存的互利共生关系。因此,图书馆有职责对用户的文化消费进行引导、调节、控制,使其确立一种健康的、可持续的消费意识。

图书馆服务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以可持续的理念为指导,充分运用生态学原理,遵循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构筑人与自然在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高度和谐环境。

二、文化生态视域下图书馆服务与建设的基本原则

一是动态性原则。按照生态学的解释,图书馆的“物质流”“信息流”“能量流”是开放的、发散的、多层次的,在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方面,有着其他文化机构不可替代的作用。从宏观的办馆方针、外在标志、环境布局、立馆规程到微观的业务流程、服务细节,随着时间、地点以及人物的不同努力程度而发生变化,其发展是有阶段性的。因此,在图书馆服务与建设中,要尊重图书馆和社会发展的规律,关注图书馆生态系统发展的状态,以前瞻的眼光、宏观的规划、微观的观察,把握系统发展的趋势,保证系统运行的有效性和稳定性,实现系统的动态平衡。

二是稳定性原则。自然生态系统有自我维持和自我调节的能力,当系统超过承载力限度时,将从一种稳定状态走向另一种稳定状态。图书馆服务与建设同样遵循自然生态系统演变的一般规律,既要保持系统的相对稳定,遵循图书馆发展的规律,又要依据社会发展对图书馆的需求和图书馆的自身发展,有控制地打破既有平衡状态,有目的地创建和发展新的平衡状态。

三是系统性原则。图书馆生态系统由相互依赖的若干要素组成,各要素之间存在着有机的联系,构成一个综合的整体。构成系统的各个要素具有不同的功能,但最终要实现系统的整体功能。因此,要用系统的眼光来看问题,注意事物之间的相关性和联系性,要注意各个要素的组成和各层次的协调与连接,提高系统的运行效率。系统性原则还要求用图书馆生态系统之外的更大视野,把握系统内部的变化与发展,追求与外部系统的和谐及系统内的整体与和谐。

三、文化生态:图书馆服务与建设的基本路向

其一,加大改革力度、增加技术创新的资金投入。图书馆服务与建设的实现,要依靠技术、政策和资金投入。政府的经费投入,是实现图书馆服务与建设的资金保障,政府要出台有利于图书馆建设的公共财政政策,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并争取社会资金的参与,为图书馆门户地位的确立提供有力支撑。现代信息技术是图书馆实现定位的技术保证。数字图书馆具有能使信息高度适应的先进信息技术生态环境,可以形成一个遍及全球的虚拟图书馆网,用户可通过数字图书馆门户网站,获取所需的文化资源,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真正成为文化知识创新成果的汇聚地和文化知识创新的源泉。图书馆服务与建设还需要政府相关管理部门的政策支持。从生态的整合效应原理来看,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应通过合理的资源配置,系统内组分的有序排列,建立健全结构和功能的反馈关系,并防止和抑制组分间功能相互抵消的现象发生,从而达到公关文化服务体系的生态平衡,为其向与社会环境相匹配的、更高层次的系统演化创造条件,促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功能的实现。图书馆应该是和谐生态文化的主力,它应该既具有因生态遗传而传承人类文化遗产的功能,又有生态变异而创新的功能。根据生态分层原理,在图书馆网络中,应有分级分工,在職能上各有侧重,使各个公共图书馆能适应自身所在的环境,更好地发展。

其二,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制定和谐的、生态化的图书馆管理制度,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创建生态图书馆的具体体现。图书馆的管理制度要充分体现人性化、特色化,又要以实现目标任务为最高原则。而管理者要培养馆员对制度的认同,促使馆员形成对制度的义务、忠诚和信赖。图书馆的管理环境、管理制度应走生态化之路,树立生态式的管理思想。

其三,提高图书馆员的综合素质。图书馆员是图书馆的灵魂,也是生态图书馆建设的主力军。因此,图书馆员要具备以下素质要求:第一,由于图书馆生态学是多元学科与边缘学科的多元化聚集,所以图书馆员除具备图书馆学专业知识外,还要有广博的科技文化知识,并用这些知识做好各种辅助性的工作。第二,增强图书馆员的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图书馆员在各自的岗位上要牢固树立“用户第一”的服务理念,做好规范化的优质文明服务。第三,图书馆可以通过举办高品位人文讲座、开展高情趣文化活动,大力促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等,提高图书馆员的人文精神。

其四,拓展用户服务。服务是图书馆在自身结构基础上的功能体现,也是物能输入与输出之间的关键连接,更是图书馆参与竞争的主要手段。信息资源保存与管理的公益性知识(增值)服务,是公共图书馆的核心职能,也是最基本的服务定位。用户服务的拓展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以中国国家图书馆主页显示的栏目为例,主要内容包括文津搜索、阅读中国、服务推介、新馆漫步、相关链接、讲座、培训、展览等,让用户参与图书馆服务与建设,使图书馆的服务具有开放性、主动性和针对性。

其五,信息资源建设的生态化。信息资源获取是物种生存的前提条件,也是图书馆处于竞争状态的根本原因。信息资源的获取需要充足的运行经费维持,运行经费也可以作为图书馆的常规资源。我国的图书馆应该加强民间资本的采集和利用,开辟多途径的资金来源渠道,提供必要的经费资源保障。另外,行业内外的资源浪费现象也必须受到足够的关注。图书馆界常见的重复投资建设或现有设施的空置和低效运行都容易产生服务职能缺位、事业发展失衡的严重后果,这些都是明确发展定位时需要考虑的问题。图书馆应制定信息资源发展政策。要规定文献经费使用、文献采选的责任和分工,图书馆工作人员和教师的协作方式,文献采访原则和标准以及特藏发展政策和接受捐赠的政策。还要明确馆际合作和资源共建共享的原则、范围和工作规划。有效控制和清除信息垃圾和信息污染,净化文化生态,是现代图书馆的根本宗旨。图书馆还要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必要的加工处理,删掉劣质的信息,加强管理与监控。

同时,还要包容多元文化。图书馆有更多的包容性和开放性,让不同文化取向的图书走进人们的视野,以满足不同层次用户的需求,使他们了解进步文化产生和发展的渊源和流变,在比较中去思考、甄别与创新。自由的学术氛围是孕育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创新思维的土壤,是图书馆生态中核心的生态因子。学术自由是促使这种共进的前提和基础,学术共享是共进得以实现的保障。信息资源的有限性、整体性和不均衡性,要求图书馆必须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有生态文化内涵的图书馆才有包容性,海纳百川,方成其大,这正是它追求的博雅文化。

参考文献:

1.邹冬生、高志强:《生态学概论》,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年版。

2.江金波:《论文化生态学的理论发展》,《人文地理》,2005(4)。

3.柯平、詹越:《基于群落生态原理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公共图书馆定位研究》,《图书馆论坛》,2008(6)。

4.戴龙基:《文献资源发展政策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作者单位: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图书馆)

猜你喜欢

图书馆员图书馆生态
“生态养生”娱晚年
高校图书馆员之歌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图书馆
用博弈理论解决图书馆员排班问题
新入职图书馆员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问题探讨
提高公共图书馆员素质与读者服务水平的思考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