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高校“红色网站”建设与大学生闲暇教育

2010-12-20何蓓蓓顾显跃

新闻爱好者 2010年12期
关键词:闲暇红色政治

何蓓蓓 顾显跃

摘要: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和教育部的积极推动下,大批“红色网站”相继建立。然而根据相关调查显示,大学生对“红色网站”的点击率和利用率普遍不高,其主要原因在于内容的建设没有贴近学生实际。为提高“红色网站”的实效性和影响力,应该将高校“红色网站”建设与大学生闲暇教育相结合。

关键词:红色网站闲暇闲暇教育

20世纪90年代以来,互联网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兴起,介入到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对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社会关系等方面造成了深远的影响。面对互联网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2000年9月22日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高等学校要“进一步增强用马克思主义占领高校思想文化阵地的政治意识,提高对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全面加强校园网建设,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

高校“红色网站”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和教育部的积极推动下,全国掀起了一股“红色网站”建设热潮。据教育部统计,2001年5月,全国已创办有“红色网站”的院校就达200余所,占全国高校的20%。截至2009年8月,加入“中国红色网站联盟”的高校类“红色网站”已增至767个。虽然“红色网站”从数量上达到了相当大的规模,但是根据史铁杰①、孙庆贤②等人对高校“红色网站”资源利用状况以及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力的调查结果来看,大学生对“红色网站”的认可率较高,但大学生对“红色网站”的点击率和利用率普遍不高,对“红色网站”的总体印象和评价也不高,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还不强。

“红色网站”之所以缺乏吸引力、影响力和利用率,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网站内容缺乏吸引力。当前,高校“红色网站”在内容建设方面的问题表现有:部分高校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就应该是思想上的正面引导、经典理论的灌输,因此在内容设置上过分强调“政治教育”功能,页面内容基本上就是马列主义经典著作、理论文章、有关思想政治工作的“红头文件”的罗列。内容呆板、空洞,宣传教育效果差;部分网站为了“迎合”学生的需求,在网站上添加了休闲娱乐、在线影视、健康知识等栏目。这样确实可以有效地提高网站的点击率,可是依然达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因为学生经常点击的只是那些休闲娱乐信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依旧很少关注。简而言之,“红色网站”在内容建设上,没有紧密结合当代大学生思想行为动态和心理特点,不贴合学生实际和发展需要。

为提升“红色网站”的实效性和影响力,我们应该将“红色网站”建设与大学生闲暇教育结合起来。

大学生闲暇教育的内涵

“闲暇”,来源于拉丁语“licere”,指一种特殊的时间,即人们除去劳动时间与满足生理生活所必需的时间以外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大学生闲暇”则指在大学阶段,大学生除有计划的课程安排和满足生理生活需要的必要时间之外的可自由支配的时间。

闲暇教育的出发点是闲暇时间,它关注的是人们在空闲时的生存状态,其根本宗旨在于通过培养人们形成正确的闲暇观,提高其闲暇认识水平和支配能力,促进人们身心的愉悦,提高闲暇生活质量乃至全部生活质量。大学生闲暇教育则指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闲暇价值观,培养其养成正确的闲暇习惯,提高闲暇认识水平和闲暇支配技能,指导其有价值地利用闲暇时间,积极健康地享受闲暇并通过各种闲暇活动促进个体自由全面地发展。

高校“红色网站”建设与大学生闲暇教育相结合的可能性

以下几大因素为两者的结合提供了可能:

教育对象相同。“红色网站”和大学生闲暇教育面对的教育对象同为在校大学生。

人才培养目标一致。大学生闲暇教育是在闲暇生活状态下,以传授闲暇观念、提高闲暇技能、完善人性发展、发展综合素质为主要内容,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本质仍然是一种塑造人和完善人的实践活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以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宗旨的闲暇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在目标上不仅有着天然的一致性,而且还能在新的视域中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补充和完善。

“以人为本”的理念一致。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思想政治教育生命力和强大动力的保证,它充分展示了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地位。闲暇教育是教育在生活空间中的延伸和拓展,它把对大学生的关怀延展到闲暇生活中,它尊重大学生的意愿,使大学生在自主的空间里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增长才能、升华精神,享受生活的旨趣,体验生存的价值。这是对以人为本理念的最恰当的诠释和最有力的明证,也为在闲暇教育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网络的高利用率。根据罗华③、张学义④、朱正平⑤等人对在校大学生闲暇生活的调查结果来看,闲暇时间选择上网的学生比例高达60.8%~75.3%。张学义、夏俊丽⑥、周建伟⑦等人对大学生上网时间的调查结果显示,每周上网在10小时以下的学生达到70%~90%。网络的高利用率为闲暇教育与“红色网站”的结合提供了可能。

高校“红色网站”建设与大学生闲暇教育相结合的必要性

首先,大学生闲暇生活具有丰富性、多元性、分散性、发展性、个性化等特点,传统的在一个固定的空间“言传笔教”的教育方式已经不适合教育对象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丰富闲暇教育的教育方式。一方面,网络的方便性、快捷性、跨越时空性以及传播广泛性等特点能很好地解决时空局限这一问题。同时网络具有图文并茂、声像交融、信息容量大等特点,能使教育手段多样化和现代化,使教育变得丰富多彩、形象生动、网络信息资源异常丰富,能有效地增强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另一方面,高校“红色网站”从1998年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较为庞大的规模,在高校中、社会上都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且在网站建设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因而利用已有的“红色网站”的优势开展闲暇教育,弥补传统课堂教育的不足,成为必然的选择。

其次,如前所述,“红色网站”在实际建设中没有将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落到实处。同时,现有的“红色网站”在内容的建设上也往往忽视了大学生闲暇空间的存在,造成了教育效果在学习和生活空间上的断链,出现了“此一时,彼一时”效果分散、对立的尴尬局面。事实证明,不健康的闲暇活动对大学生造成的伤害要远比科学健康的闲暇活动所具有的建设性、发展性的作用来得明显和持久。因为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大学生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真实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认知,思想政治教育才更具有深刻性和稳固性。

如何将“红色网站”建设与大学生闲暇教育相结合

首先,网站在内容建设上应该关注大学生的闲暇生活,贴近大学生实际。可以通过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图文、视频、视听等多种形式报道、展示大学生的闲暇生活状态、闲暇习惯等,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情趣,使教育对象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感染;可以开设专区让大学生主动地展示其休闲方式,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引导他们在“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中,实现个性的发展和张扬,激发他们的能动意识,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还可以通过推行闲暇教育网上互动课堂,搭建大学生与教师的沟通、互动平台,使大学生在闲暇生活中遇到的困惑能及时得到开导或解决。总之,内容设计上要注重教育性、知识性、趣味性、生动性、服务性和互动性的结合。

其次,确保网站内容的及时更新。“红色网站”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新平台,其内容应该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展现大学生的时代特点。网站内容只有与时俱进,不断注入新的内容,推陈出新,才能具有持久的吸引力和生命力。

再次,加强监控机制建设,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网络的开放性和交互性会带来一些消极、极端、反动的信息,应该及时地对这些信息加以监控和引导,确保网站内容健康、积极的方向。

注释:

①史铁杰、余妍霞、顾家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现状调查与思考》,《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版。

②孙庆贤:《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力研究》,《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版。

③罗华:《大学生闲暇及闲暇教育现状的抽样调查及对策研究》,《西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版。

④张学义:《大学生休闲生活方式研究——以哈尔滨工程大学为例》,《哈尔滨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版。

⑤朱正平:《试论当代大学生的闲暇生活与闲暇教育》,《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版。

⑥夏俊丽:《福建大学生选择与使用网络的现状调查》,《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6年版。

⑦周建伟、张美峰:《对当代大学生闲暇生活的调查与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2007年版。

(作者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生工作处)

编校:董方晓

猜你喜欢

闲暇红色政治
红色是什么
人在何时最清醒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红色在哪里?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追忆红色浪漫
闲暇拾笔寄娱情
莫让闲暇“抹杀”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