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Web2.0视阈下的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

2010-12-20柴阳丽

新闻爱好者 2010年12期
关键词:网民媒介青少年

柴阳丽

摘要:Web2.0媒介为青少年提供了充分表达思想、行为及认知世界的平台,并赋予网民充分自由、民主和互动的权利,促使了媒介自身传播方式和网络环境的极大变革,以Web2.0为代表的媒介传播必然对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提出新要求。本文在分析Web2.0下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必要性的基础上,重点探讨Web2.0视阈下的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内容和途径,以促进青少年更好地利用Web2.0媒介服务自我、发展自我。

关键词:Web2.0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内容途径

人类通过媒介认知和传播信息,媒介素养是指人们面对大众传播媒介的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制作能力以及思辨性回应能力,它的实质是人们怎样处理与媒介的关系问题。①Web2.0下自主媒体和大众媒体促使了媒介自身传播方式和网络环境的变革,改变了公众获取信息和认知世界的方式。在Web2.0参与式传播环境下,笔者认为媒介素养应该指受众面对网络传播媒介的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批判能力、使用能力、建设性地创作和传播内容的能力,它不仅是受众制衡网络媒介不良内容的力量,也是网民积极利用网络传播主动权为自我和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

Web2.0下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互联网发展到Web2.0,网民具有更大的信息传播和互动的自由,然而也正是因为Web2.0赋予网民充分自由、民主和互动的权利,造成网络内容的良莠不齐,网络环境恶化,网络民主过于泛滥,出现了不少“网络恶搞”和“低俗内容”。据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2009年1月报告,2008年的网民中10~29岁网民占网民总数的66.7%,其中10~19岁网民占网民总数的35.2%,与2007年相比,10~19岁网民所占比重增大,成为2008年中国互联网最大的用户群体。青少年网民占网民的1/3还要多,其他相关调查显示,超过半数的青少年网民对网络上不健康、低俗甚至色情博文,比如木子美现象持无所谓态度或认为是别人表达的自由。

加强Web2.0下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其意义不仅在于提升青少年积极批判性地利用媒介及媒介信息的能力,减少网络给青少年思想、学习生活等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还在于提高他们对于网络文化、网络环境甚至现实社会的作用能力。

Web2.0下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

Web2.0下的青少年不仅是媒介内容的消费者,更是媒介内容的制作者,因此教育的任务是训练青少年具有相当的媒介经验,培育既有批判自主,又有相当的责任感、道德感的媒介内容创作者,培养青少年对网络内容的批判、参与和自主反思的能力。

Web2.0下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目标主要有:帮助青少年有组织地、系统地学习了解Web2.0下的技术与工具;通过活动体验引导青少年应用Web2.0媒介进行学习,并构建自己的传播系统;通过对Web2.0媒介创作的参与和应用体验,提升青少年网络媒介信息的建设性的创作能力;培养青少年正确的网络文化观和道德价值观。根据目标,教育部门在进行Web2.0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时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帮助青少年了解Web2.0媒介相关知识。为了更好地利用互联网新媒介,青少年需要了解互联网新媒介和熟悉新媒介内容的传播过程。除了对博客、播客、RSS(简易聚合)、SNS(社会网络)等技术和媒介的了解和运用,还应对Web2.0典型应用网站有所知晓,如SNS典型应用Facebook、图片分享网站Flickr等。对Web2.0典型应用的了解可以让青少年了解别人是如何利用Web2.0建立传播系统而服务自我的。例如在2008年美国总统大选中,当选的奥巴马不仅利用网络筹集资金,而且为了更好地传播内容,他的团队经常借助YouTube上传大量视频,同时奥巴马在Facebook上拥有一个230万人的网络群组,该网络社群为他聚集人气和宣传等奠定了良好的基础。②另外,教师还应带领学生熟悉Web2.0下的媒介及一些典型应用的网站是如何传播信息内容的,比如一些图片网站和一些视频网站的内容是如何制作和上传的。对这些媒介内容传播过程的了解能够让青少年认识到Web2.0媒介内容并非由传媒专业人士制作而是由普通人制作的,应该怀疑其内容的权威和可靠性,从而培养青少年面对网络信息时的批判和质疑意识,同时也为他们参与传媒内容的制作和传播打下基础。

引导青少年构建自己的网络传播系统。在Web2.0时代,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地发出自己的声音,那些不参与网络社会互动、不和他人进行沟通,不建立自己的网络传播系统的人将成为“信息劣势阶层”,他们相比于那些善于利用新的载体和渠道表达自己的“创新者”也将处于信息的劣势地位。青少年若想在未来社会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经济优势,必须使自己处于信息的优势阶层。因此,教育者应该引导青少年学会利用Web2.0下的内容发布系统(博客、播客、视频等)制作信息,利用内容聚合系统(RSS、Tag等)聚合信息,利用SNS构建自己的社会化网络,从而使青少年有自己获取、传播和沟通的传媒通道,以利于自己拥有富足的信息,能够更好地适应当今信息和知识经济的时代。

教育青少年理性对待手中的传播权。面对Web2.0信息传播的特点,青少年不仅要有“我要说”(创造媒介内容)、“我要拥有”(拥有媒体系统)的意识,同时更要有负责任的传播意识和创新内容的制作能力,即“说什么”、“如何说”。这是Web2.0网络对使用者提出的新要求。所以青少年要理性对待手中的传播权,自己做好所传内容的把关工作,不传播色情、虚假、危害国家和集体利益以及别人隐私的信息,理性评价和对待别人的观点,维护别人的版权;要以促进社会和谐为目的,多些冷静和客观,以建设性、创新性而不是破坏性的态度发表观点和意见,传播信息。

培养青少年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和法律意识。Web2.0对传媒发生革命性影响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负面效应,网络内容的不健康、低俗、虚假、侵犯隐私现象和版权问题等,对未成年人将有很深的负面影响。但通过相关调查显示,超过半数的青少年网民对于类似木子美现象持无所谓的看法,或认为属于别人表达、生活自由的事情,这说明至少在网络道德、网络法律这方面网民没有一个正确的价值取向。所以Web2.0下的青少年应该接受网络道德和网络法律教育以形成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和法律意识,在此基础上,教育者应该教育他们一方面利用好自己手中的传播权,另一方面做好网络内容监察工作,举报和抵制网上色情、暴力、恶搞、侵权现象和虚假信息,倡导健康向上的网络舆论和良好的网络文化,促进网络空间的净化。

Web2.0下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国内学校的媒介素养教育晚于欧美国家及台湾和香港地区,目前还处于萌芽阶段。学校进行正规的媒介素养教育还比较少,关于媒介素养教育的模式探究存在盲点。根据国内媒介素养教育现状和Web2.0的特点,学校可以通过开设“Web2.0媒介素养”选修课对青少年进行Web2.0下的素养教育,或者将Web2.0媒介素养教育融合到相关学科中,注意其与相关学科的一定联系,比如高等学校可以依据并结合传播学、信息技术教育、计算机网络基础、教育技术基础和法律等学科进行Web2.0媒介认知、传播过程、传播道德和法律教育;中学可以结合语文、外语、美术进行媒介内容的传播技巧、艺术等教育。另外,Web2.0媒介素养教育应该把课内课外教育结合起来,把学校、社会、家庭教育结合起来,在进行课堂传授之外,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进行课堂之外的实践和体验式学习,通过媒介传播的参与和媒介信息的创作来提高学习者自身的能力与素养。在进行学校教育之外,社会和家庭也需要配合起来,共同为青少年的媒介使用创造良好的环境。

Web2.0媒介素养教育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进行认知教育,让青少年理解Web2.0媒介传播理念、了解层出不穷的Web2.0新媒介、熟悉Web2.0新媒介传播过程。其次,培养青少年能对所看到的Web2.0信息和自己所创作的内容进行反思,引导青少年看清事件背后不当的传播行为,对其政治、社会及道德处境有判断能力,对虚假和不道德的传播现象进行批判,以树立正确的网络传播观念、良好的网络道德和价值观,为营造良好的网络舆论,净化网络空间作贡献。再次,引导青少年进入参与媒体信息创作的行列。在青少年对媒介有一定认知的基础上,引导其进入到媒介创作内容的实践与体验中,促进青少年对用Web2.0技术进行创作,并在这一媒介参与和实践过程中需要培养学习者形成分享的习惯③。最后,让青少年构建自己的传媒网络。教育者除了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来学习Web2.0媒介内容的创作外,还应鼓励青少年应用Web2.0技术工具进行个人构建,主动享受媒介内容带来的益处。

结语

在当今网络时代,青少年应该利用Web2.0媒介发展和服务自我,而提高对网络空间和现实社会的作用能力,对青少年进行Web2.0媒介素养教育更是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本文为作者参与的河南省软科学项目“交互技术下的课堂协同学习与发展研究”研究成果之一,信阳师范学院青年骨干教师资助之一)

注释:

①张志安、沈国麟:《媒介素养:一个亟待重视的全民教育课题》,《新闻记者》,2004(5)。

②宁弦:《纽约时报:Web2.0时代的美国大选》, http: // tech. sina. com. cn / i / 2008-11-03/21022553203.shtml,2008-11-03

③庄秀丽:《Web2.0技术学习的课程研究》,《中国远程教育》,2007(9)。

(作者单位:信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编校:赵亮

猜你喜欢

网民媒介青少年
青少年发明家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网民低龄化 “小网虫”的明天谁来守护
书,最优雅的媒介
有关公路,网民有话说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他为青少年开展普法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