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基本公共产品需求比较研究*
2010-12-19刘宛晨
刘宛晨,谌 君,何 妍
(1.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湖南长沙 410079;2.湖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湖南长沙 410079)
城乡基本公共产品需求比较研究*
刘宛晨1,谌 君2,何 妍1
(1.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湖南长沙 410079;2.湖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湖南长沙 410079)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公共产品需求快速扩张时期,人们对满足吃穿的温饱需求已开始转为对教育、医疗、卫生等基本公共产品的需求。为了更好统筹城乡公共产品供给,充分满足城乡居民的需求,有必要了解城乡居民对公共产品的需求状况,并对其进行比较,以居民需求导向为依据,建立和完善我国基本公共产品供给体系。
基本公共产品;需求比较;需求导向
统筹城乡公共产品供给是公共财政的重要内容,它要求公共财政要不分区域、不分城乡为每个社会成员提供充分满足需求的公共产品。在我国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中,国家把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城市,农村各个方面都滞后于城市,农村居民享受国家提供的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确实不如城镇居民多,这种状况是长期形成的,也将长期存在,那么如何在近期内实现城乡公共产品供需平衡,既满足农村居民对公共产品的需求,又要满足城市居民对公共产品的需求?比较城乡居民对公共产品的需求结构,了解城乡居民的需求倾向和需求收入弹性,能够为城乡基本公共产品的统筹供给提供有效的依据。本文主要研究城乡居民对公共产品的需求差异及其原因,并就满足城乡居民公共产品需求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 城乡基本公共产品供需理论及回归模型的建立
(一)城乡公共产品的供需平衡理论
公共产品是私人产品的对称,是指具有消费或使用上的非竞争性和受益上的非排他性的产品。公共产品按照消费竞争性、收益排他性及外部性的大小可分为纯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根据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不管是农村居民还是城镇居民对公共产品的需求决定政府公共产品的提供,各级政府应以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不同的有效需求、不同的需求层次为决策依据,决定城乡公共产品的种类、数量以及产品的层次,逐步建立以需求为主导的城乡公共产品供给机制。因此,把城乡居民的不同需求偏好作为城乡公共产品供给函数的内生变量,是实现城乡公共产品的统筹、和谐供给的有效途径[1]。
(二)回归分析模型的建立及结论分析
按照有效需求理论,本文从城乡居民生活中所需的公共产品角度,以城乡居民对公共产品的需求为出发点,对我国近十五年来城乡居民的需求偏好进行回归分析。居民在生活中涉及的公共产品需求主要集中在医疗卫生保健、交通运输及通讯、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三个方面。
1.由于城乡居民的需求偏好主要受其年可支配收入、年纯收入影响,因此,根据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建立消费函数模型:Yt=a+bXt+ut,其中 Yt表示消费额,Xt表示年可支配收入或年纯收入,a,b为待估参数,ut表示随机扰动项,分别建立城乡居民各项公共产品的消费量(Yt)与年收入(Xt)之间的回归模型。通过建立该模型来反映它们之间的变动关系。
首先,以我国1993~2007年城乡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生活消费支出时间序列数据作为研究的样本。利用Eviews5软件,分别分析我国城乡居民对公共产品的消费倾向(表1、表2)。
由表1、表2可知:系数 b为边际消费倾向,表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纯收入每变动1元时消费支出变动相应的元数。该模型对城乡居民收入消费变动倾向作了定量分析,即当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变动1元时,医疗卫生保健、交通运输及通信、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变动依次为0.0641、0.1216、0.1095;当农村居民纯收入变动1元时,医疗卫生保健、交通运输及通信、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变动依次为0.0647、0.1281、0.0907。通过比较可以得出,城乡居民对上述三项生活类公共产品的边际消费倾向相差非常相近,即有相似的边际消费倾向。
表1 我国城镇居民与生活类公共产品支出回归方程参数
表2 我国农村居民与生活类公共产品支出回归方程参数
2.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城乡居民对公共产品消费的弹性快速超过对基本生活消费的弹性。通过建立“消费—收入对数模型 lnYt=α+βlnXt+ut”,α,β为待估参数,ut表示随机扰动项,对居民公共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进行回归分析,比较城乡居民对公共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表3、表4)。
表3 我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与生活类公共产品支出的对数回归方程参数
表4 我国农村居民纯收入与生活类公共产品支出的对数回归方程参数
由表3、表4可知,系数β为需求收入弹性,表示对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纯收入的相对变动,公共产品需求相对变动的反映程度。我国医疗卫生保健、交通运输及通信、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等公共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城镇居民分别为1.5694、1.8284、1.1965,农村居民分别为 1.5383、2.1320、1.2493。比较城乡居民上述三项生活类公共产品的收入弹性,只有交通运输及通信这一项相差稍微大一点外,其他两项非常接近。
二 城乡公共产品边际消费倾向及收入弹性趋同的原因分析
目前我国城乡公共产品的供给在数量和质量上存在较大的差别,城市地区的公共产品绝大部分都是由政府提供,农村地区的公共产品大部分是由农村居民自给自足,并且城市公共产品的数量和质量都优于农村公共产品,而在这种城乡公共产品供给差距巨大的情况下,城乡公共产品边际消费倾向及需求收入弹性却有趋同趋势,究其原因有两个:
(一)城乡居民对公共产品需求的不断增长[2]
根据国际经验,一国的人均 GDP从1000美元向3000美元的过渡时期,也是该国公共产品需求快速扩张的时期。根据公共服务发展的规律,这一时期的现代化是以公共服务为基础。中国人均 GDP在2003年就超过1000美元,中国已经步入公共产品需求的大扩张时期,人们对满足吃穿的温饱需求已开始转为对医疗卫生保健、交通运输及通信、教育等社会性公共服务的需求。
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种高质量产品和技术不断涌现,也就是说供给增多,诸如交通运输工具、通信工具的研发制造成本不断降低,大部分人能够消费得起这类产品,从而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例如,在教育投入方面,2001年普通小学生人均预算事业费城市为739.60元 ,农村为550.96元,到2007年为2 330.20元、2084.28元,分别增长3.2倍和3.8倍。2001年我国医疗卫生总费用投入城市为2 777.23亿元,农村2 248.70亿元,到2006年分别为6 581.13亿元、3 262.02亿元。
另一方面,随着收入增加,城乡居民在医疗卫生保健、交通运输及通信、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等公共产品上的消费增长迅速。比如1993年城市居民人均医疗卫生保健费用为56.89元,2007年增加至699.09元,增长12.3倍,同一时期农村居民人均增长7.7倍。而交通运输和通信增长得更快,1993年城市居民人均费用为 80.63元,到 2007年为1 357.41元,增速达16.8倍,农村居民在此方面的花费增速更是达到18.9倍。
(二)城乡居民消费对公共产品消费层次的差别
根据满足消费需要的顺序对消费需要进行的分类,消费资料分为三个层次:生存资料、发展资料与享受资料。生存资料维持劳动力简单再生产,是最低级的消费层次;发展资料用于提高人的劳动技能和获取个人进一步发展的机会,在满足生存资料的基础上实现;享受资料是用于提高生活质量的消费资料,也是消费的最高层次。
我国长期实施的“重城抑乡、重工轻农”的发展战略,形成了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体制,使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扩大,1993年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 336.5元,同期农村人均纯收入为921.65元,相差1 411.85元;到2007年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 785.8元,农村人均纯收入为4 140.4元,相差9 645.4元。收入对消费者的消费层次产生最直接的影响,也可以说是收入水平高低决定消费层次的高低。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决定了城乡居民消费层次的高低差异,根据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目前农村居民正处于生存资料向发展资料消费转变阶段,即最低级的消费层次向较高消费层次转变。农村居民在满足基本的生存条件后,要继续提高劳动技能和获取进一步发展的机会,从而提高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就需要有教育、医疗保健、交通及通信等的消费作为保障。而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使他们早已进入发展资料消费阶段,一部分人开始进入享受资料消费阶段,在这两个阶段城市居民对公共产品的需求比农村居民对公共产品需求有着更高要求。例如,农村居民在寻求基本的义务教育和农业技术时,城市居民已经在追求精英教育和个人特长教育等高端教育;农村居民急需要基本的硬化道路和公共交通工具,而城市居民需要的是地铁、轻轨等高科技高投入交通设施。
三 统筹城乡公共产品供给的对策建议
从以上的叙述中可以得出,在城乡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步、城乡居民收入存在较大差距的情况下,而城乡居民对公共产品的边际消费倾向及需求收入弹性很接近,因此应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统筹城乡公共产品供给:
(一)正确理解“均等化”,以居民需求作为供给依据
首先,统筹城乡公共产品供给,实现城乡公共产品供给的均等化是我们的目标。所谓“均等化”不是指向城乡居民提供完全一样没有差别的公共产品,而是要根据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收入差距、需求差异,有区别地对待,提供与收入水平、生活需要相适应的产品,充分满足城乡居民的有效需求。
其次,加大各级政府的投资力度,以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为依据,建立和完善农村居民公共产品需求表达机制和灵活的公共产品供给机制,充分考虑农村居民的需求偏好,有效提供广大农村居民最需要、最基本、边际效益最高的公共产品。重点加大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尤其是交通运输设施和通信设施方面的投入。教育方面,解决上学难的问题,努力满足农村居民对农业技术、外出务工技能的需求,建立完善的农村就业培训体系。医疗卫生方面,不断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系和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提供基本的医疗卫生保障,努力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难题。
最后,与农村居民相比,城市居民可以获得更多质量更好的公共产品,在满足基本的需求后,为了满足发展和享受的需要,城镇居民对公共产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医疗卫生保健方面,城市居民有了基本的医疗保障,但是由于城乡生活环境的区别,城市居民要遭受空气、噪音等环境的影响,还要承受生活节奏、工作等压力,以及城市居民身体保健意识的增强,这些都导致城镇医疗卫生保健等公共产品的需求层次比农村居民的要求更高;再如,随着城市化的加快,城镇人口迅速增加,居民对公园、文化、体育等场馆以及道路、地铁、城际轨道等基础设施的需求数量不断增长,需求层次也不尽相同。因此城镇同样要建立完善的公共产品需求表达机制,供给机构更要充分调查城镇居民需求偏好,以有效需求作为公共产品供给的依据。
(二)确立合理的供给主体,提高供给效率
在人们生活类公共产品中,大部分是准公共产品,要改变当前单一的供给渠道,建立多主体的供给体系。在明确地方各级政府的责任范围的同时,要发挥非政府供给主体的作用,积极探索采取公办民用、民办公助、公退民进、ppp模式等创新形式[3]。
首先,合理界定中央和各级政府在供给中的基本职责。居民生活类公共产品是具有外溢性且与民生直接相关,且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特点,所以应该由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共同提供,并应根据各类基本公共产品的不同性质和特点以及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确定各级政府的职责。其中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重点是要明确县乡两级政府的重要性,改革县乡财政管理体制,实现事权与财权的统一,增强基层政府的公共产品供给能力[4]。
其次,要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公共产品的市场化供给,市场调节机制在具体某种公共产品供给以及在具体公共产品供给的某一个环节是政府机制的有效补充,例如城际高速公路、城际轻轨等公共基础设施,既有外溢性又有收益性,则可以由有资质的企业来承担。公共产品供给市场化就是以政府为主导,鼓励企业与非政府组织按照有效的市场化竞争机制积极参与公共产品的提供,政府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吸引企业与非政府组织的参与。
[1] 李英哲.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的实证分析及建议[J].财政研究,2009,(2):41-44.
[2] 程安亭.中部地区各省宏观税负差异的实证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9,(6):72-76.
[3] 贾康,孙洁.农村公共产品与服务提供机制的研究[J].管理世界,2006,(12):61-66.
[4] 彭健.促进城乡基本服务均等化的财政对策[J].财政研究,2009,(3):46-48.
Comparative Study of Basic Public Goods of Urban and Rural Demand
LIU Wan-chen1,CHEN Jun2,HE Yan1
(1.School of Econemic and Trade,Hunan University,Changsha 410079,China;2.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Hunan University,Changsha 410079,China)
At present,China has entered a period of rapid expansion of demand for public goods.The needs of food and clothing for people have begun to education,health care,health and other basic public goods.In order to better coordinate urban and rural public goods supply,fully meet the needs of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it is necessary to understand the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of public goods demand conditions,and to compare them.Then we can establish and improve supply system of public goods.
basic public goods;demand for comparison;demand-oriented
F014.32
A
1008—1763(2010)06—0051—04
2010-04-08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教技函[2007]70)号
刘宛晨(1970—),男,湖南郴州人,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财税理论与实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