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大国”与“体育强国”提出的由来与涵义的演进

2010-12-11曹守和赵玉梅

中国体育科技 2010年1期
关键词:涵义强国大国

曹守和,赵玉梅

“体育大国”与“体育强国”这两个词汇,国人耳熟能详,且都能讲出一些道道,但若问及这两个词汇的由来以及涵义的变化,不仅一般民众难以作答,就是体育界的行家里手,恐怕一时也难以说得清楚。因此,弄清这两个词汇的由来与涵义的演变进化,不仅有利于人们的语言交流,更有利于“推动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

1 “体育大国”与“体育强国”的出现及其涵义

1.1 “体育强国”一词的出现及其涵义

我国正式出现“体育强国”一词,最迟可以追溯到45年前。1964年,原国家体委主办的内部刊物《体育参考》,刊登了译文“《朝日新闻》分析东京奥运会各项比赛”一文。文章指出:日本《朝日新闻》当年6月间发表了第18届奥运会各项比赛分析的一篇文章,谈到:“1952年,前苏联参加赫尔辛基奥运会后,美国和前苏联成为世界两大体育强国。1956年以后,前苏联队取得金牌的数目超过了美国。同时,前苏联还依靠强大的组织展开了击剑、足球、自行车等美国不太重视的项目,并在体育科学研究和培养优秀运动员工作上超过了美国。美国也不甘落后,1961年,开始就举行了全国范围内的奥运会集训运动会。今年4月间,在‘击败前苏联’的旗帜下,从银行获得了140万美元的资金,并改变了选拔制度,要求越来越严了”。文章还指出:“目前,美、苏、德是世界田径三大强国。从1896年第1届奥运会后,美国一直保持田径方面的优势,特别是短距离跑和跳远。跳跃项目,前苏联占据鳌头”。

据笔者掌握的材料,这是我国第一次正式出现“体育强国”一词,它的涵义,不难看出是指奥运会上名列前茅。

1.2 “体育大国”一词的出现及其涵义

“体育大国”一词最早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1983年9月18日至10月1日,第5届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运动会在上海举行时,时任国际奥委会主席的萨马兰奇应邀出席,他在盛大的开幕式后和我国领导人谈话时指出:“中国已是一个体育大国,全世界都期望中国将派出一支强大的队伍参加明年奥运会。他还多次表示支持中国举办1990年亚运会,并提出资助我国举办体育艺术作品评选和群众性的马拉松赛”,这是“体育大国”一词的首次亮相。

在1984年第23届奥运会我国体育健儿获得优异成绩之后,外国和港台对此纷纷发表了消息和评论。其中,《新芬兰报》发表评论称:“洛杉矶运动会是中国奔向成功之路的起跑枪声”,“中国在奥运会崭露头角,预示着它将成为世界体育大国,同时也预示着它将对国际关系产生重要的影响。”

1985年,《沈阳体育学院学报》刊登了“依社会学观点看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战略问题”(刘德佩)一文,其中谈到:新中国成立以来,作为现代体育三大组成部分之一的竞技体育,在我国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全国体育工作者在党的领导下,同心协力,顽强拼搏,在短短的30多年的时间里,就把一个在世界性比赛中,从来名落孙山的“体育小国”变为在举世瞩目的奥运会上一举夺得15枚金牌的“体育大国”。

上述材料说明,当时人们使用“体育大国”一词,与当时的“体育强国”涵义几无差异,也是指在奥运会上金牌总数名列前茅的国家。这种涵义后来变化不大。如《中国体育科技》1995年刊文“迈向体育大国——1994年中国体坛回顾”,就是列举了广岛亚运会中国的霸主地位及其他“南征北战,奋勇拼搏,成绩斐然”的状况,并就此发出了“我们看见祖国体育正在逐渐成熟,体育大国初现曙光”的感慨。再如:2006年,《中国体育科技》发表了“从体育大国到体育强国的嬗变”一文,该文指出:“伴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实力的迅速提高,我国的竞技体育成绩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连续几届奥运会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可以说,我国已经成为竞技体育大国”[1]。

2 “体育强国”目标确立与“体育强国”涵义的第一次演进

2.1 “体育强国”目标的确立

1980年,全国体育工作会议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体育历程做了全面的总结之后,提出了“把我国建设成世界上体育最发达国家之一”,“为使我国进入世界体育强国行列而奋斗”的目标[2]。

1983年2月23日至3月4日,全国体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肯定了体育事业近两年的新发展和重大突破,讨论并提出了本世纪的奋斗目标。会后,国家体委向国务院报送了《关于进一步开创体育新局面的请示》,其中,关于20世纪体育工作的目标是这样表述的:“本世纪末要普及城乡体育运动,运动技术达到世界第一流水平,拥有现代化的体育设施,建设一支又红又专的体育队伍,成为世界体育强国之一。”这是国家体委根据体育发展的形势,第一次提出了要在本世纪末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体育强国”的目标。

1983年10月28日,国务院下发通知,批转和原则同意了这个《请示》报告。1984年10月5日,第23届奥运会闭幕不久,中共中央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发展体育运动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其中指出:“最近,中国体育代表团在第23届奥运会上取得了优异成绩,这是具有历史意义的突破,并且表现了良好的比赛风格和道德风貌,获得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它标志着我国已开始全面登上世界体育舞台,踏上了建设体育强国的新里程。”

1985年8月,原国家体委在青海省西宁市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体育发展战略讨论会。会议就《2000年中国的体育》战略构想进行了广泛的论证和研讨。会后,将“实现体育强国的战略目标”写进了我国体育发展规划中,标志着在20世纪末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体育强国的目标得以确立。

2.2 “体育强国”涵义的第一次演进

“体育强国”最初的涵义就是指在奥运会上名列前茅的国家。在1983年,国家体委《关于进一步开创体育新局面的请示》中,除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要在本世纪末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体育强国”的目标外,还提出了几个主要指标,即:1)全国半数左右的人经常参加体育活动。青年一代的身体形态、素质、机能有明显提高;2)在奥林匹克运动会上名列前茅,大多数项目达到和接近世界水平;3)建成可以举办亚运会和奥运会的场地;4)彻底改善体育队伍的结构,干部实现“四化”。健全体育科研机构,出现一批具有世界水平的科研成果,在重要领域有所突破、有所创新。这里,“体育强国”的涵义较前已经有所扩大。

1985年的第一次全国体育发展战略讨论会上,与会者热烈讨论了“在本世纪内把我国建设成体育强国”这一战略目标的涵义问题。有的学者认为,体育强国是指那些既是体育发达国家又是竞技强国的国家。体育发达的国家是以大众体育和学校体育的发展水平为主要标志,指那些人均体育经费在世界上名列前茅,制定了完善的学校体育和大众体育计划,拥有充分的保证群众锻炼和承办大型国际比赛的场地设施,体育人口超过全国总人口半数以上的国家。在世界上可以称上体育强国的只有美国、前苏联、民主德国、联邦德国、加拿大等为数不多的国家。

有的学者持不同的观点,认为不能把体育强国同体育发达国家这两个概念等同起来。体育强国往往是以国际重大比赛中成绩优异为重要标志的。如芬兰、瑞典、丹麦、瑞士等国家,体育运动的发展规模和场地设施条件均堪称体育发达国家,但由于他们在奥运会和其他国际重大比赛中总成绩没有名列前茅,人们不称他们为体育强国。而当我国在亚运会上金牌数获得第一,总分超过日本时,世界舆论就称我国为亚洲体育强国了。可见,在人们的习惯中,体育强国同体育发达国家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

1988年,时任国家体委主任的李梦华同志在谈到进一步加强奥运战略时讲道:“奥运会上名列前茅,是体育强国的一个主要指标。到2000年我们要走三大步,参加1992年、1996年和2000年3届奥运会。要订出爬3个台阶的目标,每一台阶大体上要有一个明确的要求,当然不可能很具体。比如说,1992年第25届奥运会上我们能否拿8~12枚金牌,以及一定数量的银牌、铜牌等。1996年和2000年奥运会,可否提15~20枚金牌?奥运会上获 20枚金牌左右,团体可进入前6名,一般可以称为体育强国了”。

可见,这一时期,“体育强国”的涵义已经由“奥运会上名列前茅”的惟一指标,演进为“奥运会上名列前茅,是体育强国的一个主要指标”了。

3 “竞技体育强国”提出与“体育强国”涵义的第2次演进

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我国运动健儿发挥了“更快、更高、更强”的拼搏进取精神,一举夺得金牌28枚,名列第3位。按照以往“体育强国”的涵义与标志,这样的成绩应当说是实现了20世纪80年代确立的“在本世纪末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体育强国”的战略目标,只不过随着体育的发展,“体育强国”的涵义和标志发生了变化,不能称为“体育强国”。因此,有学者可能认为,中国已经进入世界体育三强,成为世界体育强国,这种看法欠妥。中国体育代表团的领导同志多次强调,目前还不宜提“体育强国”。

因为在悉尼奥运会上我们获得的28枚金牌,主要是乒乓球、羽毛球、跳水、体操和女子举重等技巧性项目,在田径、游泳基础项目和水上等项目中,我们与世界水平有较大差距。上述3个方面共有119枚金牌,占奥运会所设小项的36%,我们只拿了一枚金牌(《体育工作情况》, 2000)。因此,悉尼奥运会后,有人说中国是世界体育强国了。时任国家体育总局局长的袁伟民表示,“别人这么说,我不这么认为,现在还不能说中国是世界体育强国”。这种观念得到了许多人的认可。河北省体育局局长王国强在论及“当前竞技体育运动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要点”时指出:“田径、游泳、水上等大项一定要突破,三大球要上去。大项、三大球上不去金牌虽多也不能称为体育强国”(《体育工作情况》,2001)。

那么,如何进一步建设“体育强国”呢?时任浙江省体育局局长的陈培德同志讲道:“考虑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效益和效率,前提是我国今后竞技体育发展的战略目标定位。可以有两种选择:是成为世界竞技体育强国,还是只讲在奥运会上的排位?若要成为世界竞技体育强国,则田径、游泳、足球、篮球、排球必须强;若只要位次,则只要考虑金牌和奖牌数”(《体育工作情况》,2001)。在2001年全国体育发展战略研讨会上,段世杰同志提出了“在金牌数量增加的条件下,要优化质量,以提升中国竞技体育整体实力,向竞技体育强国目标迈进”(《体育工作情况》,2001)新的战略目标。

在“体育强国”前面加上“竞技”二字予以限定,使得概念更加严谨、明确了。我国首先使用“竞技体育强国”一词的是卢先吾先生。他在1989年撰写的“前苏联体育改革与发展的几点趋向”中指出:“前苏联建国35年之后于1952年才第一次参加奥运会。经过这样长期准备,一举夺魁,成为竞技体育强国。此后除一度因撤销体委而成绩有所下降外,均保持名列前茅,去年在汉城奥运会上赢得金牌、奖牌、总分3个第1,达到历史高峰”(《体育工作情况》,1989)。

“体育强国”改为“竞技体育强国”,所指范围似乎窄了,但它的涵义在该范围内也有一定的扩大。“竞技体育强国”(人们习惯上仍称为“体育强国”)的涵义与标志不仅包括奥运会上金牌总数的名列前茅,还包括能代表整体竞技实力的基础性项目的发展,同时也包括奥运会以外的世界大赛的成绩。

这样的“体育强国”的涵义与标志,在国际上是有一定的可比性的。2008年底,欧洲最大、全球知名体育咨询公司汉威士(Havas Sports)发布了2008年体育强国排行榜:美国以195金连续第4年占据榜首,中国则以155金的成绩依旧排名第2,表明奥运金牌第一不等于头号体育强国,因为这个排名的参考数据是所有官方国际性赛事的奖牌。不过,对于中国排名第2我们都保持着清醒的认识,因为田径、游泳、水上三大项和篮、排、足三大球的运动技术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

4 “体育强国”涵义的第3次演进

2004年雅典奥运会,中国代表团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在金牌榜上以32金排在金牌榜第2位,国家体育总局主管领导认为,中国还远没有达到体育强国的地位。理由:一是虽然我们拿的金牌多,是金牌大户,但我们和美国、俄罗斯相比还有差距;二是田径和游泳这两个基础项目上的实力还较弱;三是中国在篮球和足球这两个“招牌项目”上水平较低,与体育强国标准相去较远;四是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属于体育强国,不应仅仅看竞技体育的成绩,还应参考国民身体素质、运动场所的多少、民众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及广度等(袁伟民,2004)。

新的时期到底怎样理解和确定体育强国涵义和标志?在国家体育总局政策法规司召开了2004年奥运会理论研讨会上,有学者提出:“我国已步入竞技体育强国门坎,全民健身要及时跟上,要研究2008年奥运会全民参与的问题”(《体育工作情况》,2004)。有学者认为,尽管我国竞技体育进步明显,但在总体实力上还不如美国和俄罗斯。因此,我们仍不能算是体育强国,我们要冷静地看待和分析这个问题。体育强国有一个完整的标准,它包括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体育科技、国民体质等。不过,这种“完整的标准”的观点并不新鲜,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有人提出:体育强国应当体现在竞技体育、社会体育、学校体育、体育科技、场地设备等的总体水平上(《体育工作情况》,1987)。只是那时在“侧重抓提高”的政策下,群众体育、国民体质等项工作进展得非常缓慢而已。对此,伍绍祖局长曾感叹:自己“11年多来体委工作中最大的失误是群众体育没有搞好”,“对中国人的体质不如日本人而感到痛苦”(2007)。因此,现在重提“体育强国有一个完整的标准”,也有它的现实意义。

有的学者另外撰文指出:“衡量一个国家的体育水平,并不仅仅是以竞技体育成绩作为惟一标准的。这一点已经得到了全世界范围内的认可,并且国家体育总局在多个场合一再声称‘我国还不是体育强国,只是竞技体育大国’”(刘旻航等,2006)。看来,我国是一个“体育大国”已被大多数人认可了,而“体育强国”还是一个比较远的目标。

那么,这里所说的“体育强国”的涵义是什么呢?我们不妨从胡锦涛总书记《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寻找答案。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进一步推动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之前,讲到了“我们要坚持以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为目标,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体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实现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协调发展”。在讲“进一步推动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之后,又展开了两点,首先是要继续发展群众体育事业。要坚持以人为本,要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体育需求,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体育活动和全民健身运动;其次是要继续提高体育运动技术水平,不断增强我国竞技体育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由此不难看出,要“进一步推动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必须要真正做到“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协调发展”,而且在理论认识和工作实践中,要把“发展群众体育事业”放在首位,其次才是“提高体育运动技术水平”。这种理念赋予了“体育强国”新的涵义,即:群众体育事业的发展水平,成为“体育强国”的主要的、重要的标志。

5 小结

1.“体育强国”与“体育大国”这两个词汇,严格来说都是外来语,是从外国人的文章或讲话中翻译过来的。因此,人们的理解见仁见智,容易产生歧义。

2.“体育强国”与“体育大国”的涵义是动态的,其中的强弱、大小与外部(国)情况变化有关,涵义的具体内容与内部(本国)社会和体育的发展变化相关联。

3.“体育大国”的涵义最初与“体育强国”相似,后来虽然有些扩大,但变化不大,主要是指奥运会上或其他国际大赛中的金牌数量。

4.“体育强国”的涵义演进经历了“奥运会上名列前茅”、“奥运会上名列前茅为主”、“奥运会上名列前茅、基础性大项的水平与其他世界大赛的成绩”、“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协调发展、群众体育发展水平为主”几个阶段。

5.准确把握和深刻理解现阶段“体育强国”的涵义,是建设体育强国的重要前提条件。因此,建议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研讨和交流。

[1]曹守和,傅砚农,赵玉梅,等.中国体育思想史(现代卷)[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崔乐泉,杨向东,罗时铭,等.中国体育通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

[3]国家体育总局.中国体育年鉴[M].北京:中国体育年鉴社, 1980—2006.

[4]刘旻航,孙庆祝,付玉坤.从体育大国到体育强国的嬗变[J].中国体育科技,2006,42(3):33-36.

[5]伍绍祖.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史[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 1999.

猜你喜欢

涵义强国大国
学习强国”积分兑奖党员学习“比学赶超”
纺织强国再出发
多想记住你的脸
“学习强国”礼赞
大国工匠
秦晋争霸
大国气象
谈风险导向内部审计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退出机制分析
论城镇化与信息化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