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作为体育强国的现实差距与路径选择

2010-03-05董德龙范安辉梁建平

中国体育科技 2010年1期
关键词:强国竞技体育

董德龙,范安辉,梁建平

努力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是新中国几代体育人梦寐以求的迫切愿望,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有不少学者对如何实现体育强国进行了专题论述[2,3,16],提出了诸多建设性意见,表明了中国实现体育强国的强烈愿望和决心。胡锦涛总书记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明确提出了“要进一步推动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号召,标志着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为此,有必要对中国作为体育强国的现实差距与路径选择进行系统分析,探讨一条适合迈向世界体育强国的发展道路。

笔者认为,就体育强国而言,应该首先具备一定的评估体系,目前,在国际上虽然还没有这样一个相对公认的评估标准,但并不代表将来没有,随着体育全球化的发展进程和学科地位的不断提升,体育实力必将成为一种国力的重要体现。也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本研究以此为切入点,首先提出了体育强国的评估构想和框架,为后续探讨做好铺垫,随后分别对中国作为体育强国的现实差距与路径选择进行了论述,力求探讨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体育强国之路。

1 什么是体育强国

1.1 评估构想

中国要实现体育强国,首先应该对体育强国有个较为统一的认识或者说是评估理念,否则,中国实现体育强国的发展目标就只能停留在一种形式上,而缺乏实质性内容。如果说大国是个客观的、物质的概念,那么,强国则更应该包含有精神层面的,即主观追求的范畴。对强国的理解和评价标准,不同学者已有不同的理解,田雨普(2009)提出[10],竞技体育的国际竞争力和群众体育的发展水平应当是衡量和判别体育强国的两项基本指标。体育产业、体育科技、体育法制、体育传播、体育管理和体育交往等构成了体育强国的支撑系统。体育精神、体育威望、国际体育话语权都是体育强国的软实力表现。王程、张雁(2008)指出[11],奥运会不能代表体育的全部,金牌大国不等于体育强国,只有最大限度地普及了体育运动,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群众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竞技体育的提高才有雄厚的基础,我国才有可能真正实现体育强国。刘旻航、孙庆祝、付玉坤(2006)从文化的角度对体育强国进行了论述[5],认为我国实现体育强国所缺乏的是体育文化。阮永福、李峰(2006)指出,体育强国代表的是一个整体[7],它不仅包含竞技体育,还应当包含群众体育、学校体育,包含一个国家的体育人口、体育法制、体育场(馆)设施、体育人才素质、体育科研水平、体育经费、国民体质和体育媒体的技术含量等。

当然,作为强国思想在不同领域中均有不同体现,在教育领域中我国提出了教育强国的目标,其中尤其是对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强国的战略计划构想。2008年9月底,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负责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动员大会上,温总理做出重要指示:要确立教育兴国、教育立国、教育强国的战略地位。教育强国应该成为国家发展的战略任务,成为国家中长时期教育发展的新使命。在经济领域,全球化背景下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强国,应当具备较强的国际竞争能力,而一个经济正在走向强盛的大国,应当伴随国际竞争力水平的逐步提升。关于各国国际竞争力的量化和排名分析,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世界经济论坛(WEF)的《全球竞争力报告(GCR)》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IMD)的《世界竞争力年鉴(WCY)》[12]。分别从不同的指标体系进行经济实力的评价,从而确定经济强国。再如,在科技领域,人们则提出了科技创新能力来建设科技强国的理念,尤其是对核心技术的研发能力。

为此,笔者认为,中国要实现体育强国必须要有一个相对客观的评估理念,即衡量标准,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立足于现实条件并找出差距,建立体育强国之路。也正是基于这一考虑,本研究提出了体育强国的评估构想(图1)。具体地讲,一个体育强国应着眼于国家整体的现状水平、实力和发展的潜力,兼顾国际竞争的条件和过程、对外交流、国际市场能力和社会凝聚力等方面,从而确立一个综合的评价体系。

1.2 评价体系和计算方法

评价体系的改革与发展并不是体育强国战略的专利,在不同的研究领域早有体现。如在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就有研究者提出评价体系是高等教育强国的关键[1];在经济领域,更是建有国际知名的GCR(全球竞争力报告)和WCY(世界竞争力年鉴),对全球各国的经济实力进行排名,这也就为本研究提供了一定的思路。体育强国的发展离不开评价体系的建设,这也是实现体育强国的依据和关键点之一。为此,笔者根据评估构想提出了体育强国的评估体系(图2),认为体育强国可包括5个方面的一级指标,即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学校体育、政府效率、市场化程度。其中,在每级指标下还可建立二级指标甚至三级指标等等,限于对问题研究的不同,笔者并没有对强国指标进行系统调研和标准建立,这是需要另外深入研究的地方,这里暂不进行赘述。

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从评价的指标体系看,也可以将其分为大致两类:一类是硬性指标,即硬实力;另一类是软性指标,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软实力。硬实力通常有具体的评价标准,而软实力则更倾向于主观判断[8],为了能够较为客观地反映一个国家的体育整体水平,在这里不妨借用《世界竞争力年鉴》中的计算方法(图3)。其主要分析思路为利用各国提供的统计资料对所有的硬性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并进行排序,而对于软性指标则采用专家打分的方法进行排序,在权重分析上硬性指标占权重总和的2/3,软性指标占权重总和的1/3。当然,作为体育强国的评价体系还有待于深入研究,但这一思路值得借鉴。

2 中国作为体育强国的现实差距

2.1 竞技体育结构不均衡

毋庸置疑,中国竞技体育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从最具代表性的赛事所取得的成绩来看,已经占据第一集团的行列,应该说已经进入了竞技体育强国的行列。然而就这一点而言,由于我国的优势项目主要集中在主观因素可参与程度较高的评分性项目,而像田径、游泳、三大球这类的基础大项还依然薄弱,为此,有学者认为,我国竞技体育还不能认为是竞技体育强国。而笔者认为,正如田麦久(2008)所分析的那样,竞赛是竞技体育最基本的特征[9],比赛成绩就是对竞技体育水平发展状态最好的评价标准。而对于那些“人均说”、“结构论”等观点来说,主要是没有区分结构与评价的关系,就评价而言,毫无疑问应该是对竞技体育的全局性评价,而项目成绩的不平衡现象是一种事物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不同国家对自身特点的发挥,而竞技结构则应该算作另一个问题了。

不可否认,中国竞技体育的发展确实存在结构均衡化的问题,这主要是由一定的历史原因造成的,新中国成立以来,无数先辈为了推动我国体育事业的全面腾飞做出了不懈的努力,然而资源的匮乏和国家经济条件等方面的限制,使得国家只能将有限的资源放到重点发展的运动项目上来,逐渐形成了一批优势项目,更多的基础大项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再者,奥运之外的一些世界大赛逐渐开展,如许多的单项国际大赛,这些国际体育比赛,影响也是巨大的,也是构成体育强国的重要标准之一,而中国在这些方面的竞争能力显然还不够。为此,要按照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的那样:“积极挖掘潜力、优化结构、提高效益、推动竞技体育内部各门类均衡发展、不断增强我国竞技体育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积极推动竞技体育项目的结构优化,逐渐实现潜优势项目的突破性发展,甚至包括一些劣势项目,最终实现竞技体育整体水平的提高。

2.2 群众体育基础薄弱

群众体育是体育事业的基础和重要内容,其发展规模和发展水平是体育事业发展规模和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4]。改革开放以来,群众体育获得了较快发展。在体育设施建设方面,无论是非标准体育场地数理还是质量,都获得了快速发展。根据第5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结果,1979—2003年间,全国共建设非标准体育场地272 987个,相当于前30年建设数的12倍,平均每年建设10 919.5个。就体育人口而言,2004年我国体育人口达到37.1%,与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相比,已没有明显差距。

然而,群众体育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群众体育的服务质量,虽然一些群众体育社会组织相继成立,如社会体育指导员、行业体育协会等等,但从群众体育的组织和指导水平上看,多数人还处于自娱自乐、松散结合的状态,还没有实现组织有序化、指导系统化以及相应的共管服务体系;二是,全民健身市场开发力度不足,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我国群众体育的事业经费投入还明显不足,这就需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积极引导和大量发展体育市场,通过丰富的市场供应和优质的体育服务来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和多层次的体育需求。

2.3 体育市场化程度低

体育市场是推进体育产业化的一条根本途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体育市场的发展满足了人们有支付能力的多样化体育需求,推动了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国体育市场结构、程度和水平的低级状况仍未根本好转,急待进一步改善和提高,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要较大差距,如美国、日本、意大利、德国、英国等。从目前我国体育市场的发展特点来看,主要体现出以下特点:1)体育需求与供给之间缺乏中间环节。在体育需求方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对体育的需求度越来越高,同时,中国在发展体育市场方面也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开展了多种多样的活动,丰富了社会各层的体育生活,应该说,国家在提供的机会方面还是比较多的,但由于缺乏有效的体育市场这一中间环节,致使在两者中间发生了断裂,没有有效的对接;2)体育市场发展不平衡。体育市场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市场经济发达水平、人们收入、闲暇时间、文化氛围和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等因素影响。另外,从地域看,东南沿海开放地区和内陆大城市的经济发展较快,体育市场发展较快。在多种所有制参与下,在沿海地区和中心城市已经建立了一批体育健身娱乐场所,部分地区已经出现了买方市场,初步形成了体育市场体系。而经济落后地区,特别是农村体育市场意识比较淡薄,甚至处于不接受状态。当然,这种状态一时还很难改变,但体育市场的结构性发展战略也是应该考虑的议题;3)缺乏规范性。由于国情的不同,体育市场在中国的发展还刚刚起步,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体育市场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也实现了体育与经济的互动,已逐渐表现出强有力的生机,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但经济体制的转轨,新旧体制运行所造成的摩擦和真空以及人们价值取向的紊乱,使得体育市场出现了许多不规范的现象。如一些非专业人员未经批准,擅自开展体育活动,以及乱收费、乱发证等现象。为此,还需要加强政府的引导能力,提高政府部门的管理效能,使之向着法制化轨道发展。

2.4 体育文化贫困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体育文化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它远远超出了传统的概念,并融入到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作用也越来越大,比如中美关系中“小球转动大球”的成功例子足以说明体育文化在公共外交领域的作用之大。今天,人类正在经历全球竞争的时代,国家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文化软实力的竞争,体育文化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达与否不仅已经成为权衡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而且还在传播民族文化,树立国家形象,提升国家软实力,打破僵局,消除隔阂,促进国与国的友好交往,建立和谐世界中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更是增强国家文化吸引力,强化政治价值观和实施公共外交政策的有效途径和具体手段。

应该说,我国从体育大国到体育强国转变离不开体育文化建设。根据刘旻航、孙庆祝、付玉坤(2006)对体育强国的研究指出,我国现在正在面临着体育文化贫困[5]。所谓文化贫困,小而言之,是指某一群体、家庭或个人在知识水平、教育程度、科学技术修养、思想道德素质、价值观念、主体性、心理素质、思维方式、行为趋势上落后于当代经济社会的发展,从而影响到自身生存与发展的落后状态;大而言之,是指一些行业或一些地区文化滞后于时代发展的落后状态。它既包括教育、科学技术的落后,又包括理论价值观念、体制、发展战略、知识创新的落后等等。因此,体育文化对提升一个国家软实力和综合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在中国致力于实现“和平崛起”的今天,致力于努力实现体育强国的时代背景下,认识体育文化的重要性并加强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总之,中国要想成为一个体育强国就必须要直面体育文化的问题。

3 体育强国的路径选择

3.1 继续保持竞技体育先导地位

正如徐本力(2009)所分析的那样,体育强国是以竞技体育为先导,竞技体育是评价一个国家是否是体育强国的主要方面[15]。由于竞技体育在体育各领域中对体育事业的影响力最大,理所应当处于体育诸结构中的先导地位,国际上历来也都把竞技体育的实力和发展水平的高低作为评价一个国家是否是体育强国的主要方面。例如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初,国际上公认美国、前苏联和前民主德国为“世界体育三强”(即三大体育强国)。而这3个体育强国在大众体育方面却都不是一流的国家。他们之所以被人们认为是世界三大体育强国,主要是取决于在竞技体育上的强大实力,因为这3个国家在奥运会上的金牌数和奖牌总数处于世界前3位。

为此,笔者同样认为,竞技体育应处于体育强国的先导地位,可想而知,一个竞技体育并不发达的国家,如何称之为体育强国,这与常理是相悖的。北京奥运会中国取得了有史以来的最佳成绩,实现了奥运金牌第一的历史性跨越,但应该强调的是,正如前面所述,竞技体育的结构还需优化,项目之间的差异也比较明显,职业性的体育市场还相当不完备,缺乏规范有序的竞赛市场等。另外,从竞技体育的社会价值来看,它已成为现代社会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14],对于个体、群体和社会环境都具有多功能的价值体现,从这一角度来说,竞技体育对体育强国的突出性贡献也是不可回避的,在实现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转变的过程中,竞技体育应始终保持先导地位,才能彰显体育强国的本质特征。

3.2 充分发挥政府职能的引导作用

发挥新时期政府职能的效率问题是实施体育强国战略的关键环节,正如对体育强国的评价体系中所阐释的一样,政府效率应成为衡量体育强国的一个重要标准。政府职能指的是政府的行政职能,又称公共行政职能,表现为国家行政机关承担的国家职能,“是相关政治权利主体按照一定的规则,经由一定的过程,通过多种表达形式实现彼此价值观念、利益关系的契合,从而赋予国家行政机关在广泛的国家政治生活、社会生活过程中各种任务的总称,是国家行政机关因其国家公共行政权利主体地位而产生,并由宪法和法律加以明确规定的国家行政机关各种职责的总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主要职能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政府管理必须强化规则的制定和监管,而不是直接干预市场”[6]。

纵观政府职能的相关研究,不外乎两种主要的理论模式:一是,提出激进式改革,认为中国的体育事业完全交由市场,根据市场规律自行调节,二是,渐进式改革,随着中国体育事业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有步骤、有顺序地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然而,笔者认为,中国如想快速实现体育强国的目标,就离不开政府的有效管理,尤其是发挥引导作用的程度。因为,如何认识政府在体育事业发展中的作用,一是,需要从历史的角度进行审视,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近现代体育的发展是与政府的介入分不开的,尤其以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为代表,中国体育事业的全面发展与政府的有效管理是密不可分的,在这一进程中,政府始终起着主导作用;二是,市场需求,根据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体育事业发展的阶段特征,调整政府发挥作用的方式以及各类社会体育组织在体育事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将成为新时期政府体育管理改革的重要任务。为此,如果一味地采用激进式的方式,摒弃政府在体育事业发展中的作用,不但没有事实依据,也不符合中国的体育发展道路,更不利于实现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转变。

3.3 落实群众体育的基础地位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体育最本质的特征是为广大群众的健康服务,也因为如此,群众体育成为衡量体育强国的一个重要指标。同时,作为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础性地位不可动摇。以往,在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关系处理上,如果说存在一定的倾向性的话,那么,在北京奥运会后,中国的群众体育应该逐渐占据一定的历史舞台,并应成为实现体育强国的一支重要力量。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的那样:“要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体育需求,加强城乡体育健身场地和设施建设,健全群众体育组织,完善全民健身体系,为人民提供更多更好的体育供给服务,让人民分享体育发展成果、享受体育带来的健康和快乐,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3.3.1 构建公共服务体系

落实群众体育的基础地位,首先就应有高质量的公共服务体系。事实证明,改革开放以来,群众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也正如前面所述,其不足主要为公共服务质量方面,这也是与其他体育强国的差距所在。为此,构建高质量的公共服务体系成为历史的必然要求,也是群众体育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反映。同时,这也是群众体育的社会公益性质和资源供应的相对紧缺所决定的。

当然,构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还需要注意几个层次的要求,首先,应充分发挥政府在这一方面的主导地位,它决定了我国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基本性质。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的当代中国,政府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即应该扮演组织者的角色,渐进式地增加体育事业的公共投入,并努力探索多元化的体育公共服务投资渠道;其次,体育公共产品的提供,即提供什么样的公共产品或内容,以及如何提供等问题,尤其是在供给与需求之间建立有效的链接,才不至于只流于形式,而没有实质上的提高。最后,重在可持续发展。体育公共服务是一项惠及全体国民的系统工程。因此,在构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时,需要具有前瞻性的眼光和战略性思维,统筹各类体育资源,提高资源使用效率,确保体育公共服务的可持续发展,当然,这与其相应的制度建设和绩效评价是分不开的,但无论怎样,确保其可持续性,是落实群众体育基础地位的有力保证。

3.3.2 开发全民健身市场

谈到这里,笔者不得不提及健身市场开发问题。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群众体育是纯福利型的事业。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原有的群众体育管理体制与社会发展产生巨大的不适应,群众体育的社会福利性质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向产业化、社会化发展。这就意味着,群众体育将由原来依靠政府包办变由政府、社会共同兴办。开发健身市场,不仅可为群众体育的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内容或产品,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性别及不同地域人们对体育的需要,更为重要的是,在政府的有力引导下,建立一条体育服务的通道,它为政府和群众体育之间建立一条纽带,实现了对两者的有效链接。

3.4 大力拓展体育市场化程度

3.4.1 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谈到中国的体育市场化问题,莫过于与政府职能的关系处理上,这也是实现体育强国路上的主要瓶颈之一。各国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市场机制确实是社会资源配置中作用最为广泛和有效的机制,在价值规律的作用下,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的功能,调节市场主体,自主地把资源配置到效益最好的环节中去。即市场机制可以优化体育资源配置,有利于体育经济协调发展。然而,由于外部性、公共品、垄断、信息不完全等原因,也存在“市场失灵”的现象。如在体育领域中,大众体育的发展和公共体育场(馆)的建设就很难由市场来提供,但是,随着政府经济功能的扩大和加强,政府在力图弥补市场缺陷的过程中,其行为又不可避免地产生“政府失灵”,如公共决策失误、官僚机构的低效率等[13]。可以看出,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都是客观存在的现实,而对于中国的现实条件而言,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就是体育市场还很不健全,市场主体不足,缺乏利益约束和预算约束,以及结构不合理等现象。为此,在我国体育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与市场都有其各自的优势与不足,两者在运行中应相互弥补,政府应该加大力度培育和完善市场,逐渐由全能型政府向有限型政府转变,稳步有序地推动中国体育市场化进程。

3.4.2 确立政府的引导角色

我国体育市场进程的体制起点与国外相比完全不一样,可以说,国外学不了我们的发展模式,我们也不能完全照搬国外的发展思路。在我国转型期,体育事业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还很多,如正在实施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奥运争光计划”两个战略重点,而我国的体育资源却十分短缺,完全靠市场还很困难,更需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干预和调节作用。政府可以制定规范各体育经济行为主体的法律、法规、制度,政府比企业和个人拥有信息优势,便于统筹兼顾,可运用财政投资等手段,解决市场失灵等不足,通过各种政策对现有体育资源再分配,并促进体育管理部门市场取向的各种改革工作。因此,体育市场化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推动。当然,政府的引导行为也可能失灵,但不论怎样,确立政府的引导地位,充分提高政府效率,可以认为是中国实现体育强国的必然选择,也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具体体现。

4 结语

由体育大国到体育强国是中国体育发展的一次历史性跨越,也是体育战线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的又一个新起点。然而,在迈向世界体育强国的道理上,如果没有一个相对客观和量化的评估标准,那么,人们对体育强国的认识就可能仅限于对竞技体育的非正规性评价了,而缺乏一种综合实力的评估。从本研究来看,作为一个世界体育强国,不仅体现在竞技体育实力方面,还应包括群众体育、政府效率以及市场开发程度等,同时,它还应体现在对外交流、对外贸易、竞争条件和社会凝聚力等综合实力特征。就计算方法而言,可以从软、硬两项指标来进行权重分析,当然,这还有待于更深一步的研究。

立足现实,找准差距,确立体育强国的发展路径是体育强国的一项重要举措,从对中国作为体育强国的现实差距分析来看,这种差距主要体现在竞技体育的发展结构、群众体育的服务质量、政府职能的发挥效率以及体育的市场化程度等方面,在此基础上,笔者进一步提出了实现体育强国的4大板块作为选择路径。同时认为,政府效率的改善和提高是基本前提,应该牢固确立其引导作用,评估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是体育强国的评判依据,而群众体育的基础地位有待全面改善和提高。

[1]蔡映辉.评价体系的改革与发展——高等教育强国的关键[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28(11):3-5.

[2]曹士云.弘扬亚军精神,建设体育强国[J].黑龙江高教研究,1990,(4):35-39.

[3]程云峰.试论把我国建成“体育强国”的几个认识问题[J].辽宁体育科技,1989,9(7):4-6.

[4]国家体育总局.改革开放30年的中国体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

[5]刘旻航,孙庆祝,付玉坤.从体育大国到体育强国的嬗变[J].中国体育科技,2006,42(3):33-36.

[6]苗治文,秦椿林,黄今,等.新时期我国体育政府管理职能的界定及其转变[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10):1303-1305.

[7]阮永福,李峰.对中国是“体育强国”提法的质疑[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6,20(5):170-174.

[8]舒盛芳.体育软实力的基本特征及启示[J].体育文化导刊,2008,(2):67-69.

[9]田麦久.“竞技体育强国”论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1(11):1441-1444.

[10]田雨普.努力实现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迈进[J].体育科学,2009,29(3):3-8.

[11]王程,张雁.金牌大国到体育强国的嬗变[J].社会科学家,2008,(8):107-110.

[12]吴雪明.全球化背景下经济强国国际竞争力的评估理念与指标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07,(12):27-32.

[13]吴周礼.政府职能与体育市场化问题[J].浙江体育科学,2004,26(5):51-53.

[14]谢燕妮.对我国竞技体育发展问题的思考与建议[D].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14.

[15]徐本力.体育强国、竞技体育强国、大众体育强国的内涵的诠释与评价[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9,24(2):93-98.

[16]张彩珍.为建设体育强国当好哨兵,对决策起耳目参谋作用[J].中国体育科技,1990,26(2):2-4.

猜你喜欢

强国竞技体育
TSA在重竞技运动员体能测试中的应用
第1-3届冬季青年奥运会竞技格局分析
学习强国”积分兑奖党员学习“比学赶超”
纺织强国再出发
“学习强国”礼赞
秦晋争霸
我们的“体育梦”
花与竞技少女
同台竞技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