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分制下《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校本化实施模式
2010-12-10贾洪洲董翠香
贾洪洲,董翠香
学分制下《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校本化实施模式
贾洪洲1,董翠香2
在学分制背景下,通过对校本化实施模式相关概念的解读,以“必修+校定必选+任选”项目为特色的校本化实施模式为例,对该模式的主题、依据和结构等进行分析,,也并实例来阐明“校本化”的含义。
学分制;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校本化;模式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实施三级课程管理,三级课程管理政策的出台,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政策依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替代《体育教学大纲》为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奠定了基础。2003年《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的出台标志着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全面启动,实施学分制是本次高中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规定:“高中三年,学生修满11个必修学分(含田径类项目必修1学分和健康教育专题必修1学分)方可达到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毕业要求”[1]。那么在实施学分制背景下对《课程标准》进行校本化实施进行研究,不仅可以为其它学校进行课程改革提供新的思路,也为构建多种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模式共存的实践体系奠定基础。
1 校本化实施模式相关概念解读
1.1 校本化实施
随着三级课程管理政策的出台,地方和学校获得越来越多的自主权,一线体育教师的课程意识也随之增加,校本课程开发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但是在现实中对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解存在一些误区,例如许多人认为校本课程开发仅指的是学校根据国家课程计划预留的学校自主开发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学校自己的课程开发。其实这种理解是片面的,因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一个核心理念是让课程真正地适应地区、学校、学生的发展需要。因此,我们不仅要在国家课程计划中预留的一小部分的课时内进行适合地区、学校、学生发展需要的校本课程开发,也应该包括学校从学生实际发展需要和自身课程资源出发,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进行的改造,我们把对国家课程的创造性的实施称为校本化[2]。
就体育与健康课程而言,体育与健康课程属于国家课程,国家颁布了《课程标准》,并提出相应的目标和建议,但学校教师仍然可以根据学校的特点和条件,就课程资源、单元进度、授课顺序、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课程议题进行自主决策,对《课程标准》进行校本化实施。
2.2 课程模式及其基本要素
在现代科学方法论中,模式方法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模式方法的主要特点是:排开事物次要的,非本质的部分,抽出事物主要的、有特色的部分进行研究。模式方法在课程研究中的运用也引起了广泛的重视,课程模式就是典型的、以简约的方式表达的课程范式[3]。如果将一种课程模式与其他模式进行比较,那么构成特定模式的基本要素有3种[4]:①课程的共同部分,即同级同类学校中所共有的课程。②课程的不同部分。③课程内部特定的课时比例。通过对模式的三要素进行分析,可以使人们在比较中清楚地看到各种模式的特征,以便在同级同类学校中进行推广。
2 以“必修+校定必选+任选”项目为特色的校本化实施模式
2.1 该模式构建依据
学校通过多年的观察、调研,发现学生的体育爱好相对集中在足球、篮球、排球、健美操、乒乓球、羽毛球这几个项目上。一旦选定项目后,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的人数,男生约占男生总数的90%,女生约占女生总数的70%。根据这种状况,在对《课程标准》进行校本化实施时就设计学生3年以一个项目为主(任选项目),对其进行相对系统的学习,使其掌握一种受益终身的锻炼方法及手段。同时学校考虑到一部分学生可能完全凭兴趣选项,所以又安排了一些和学生生活实际联系非常密切的项目为校定必选,加上《课程标准》规定的田径和健康教育专题为必修项目,就形成了必修+校定必选+任选模式。
2.2 该模式实施方案
2.2.1 项目设置及编班方法
将高一年级13个行政班划分为3个单元,1~4班、5~8班、9~13班;设置男子篮球、女子篮球、乒乓球(男女混合)、羽毛球(男女混合)、健美操(男女混合)、排球(男女混合)6个项目班。处于相同单元的班级同时上课,按6个项目班分别授课。
2.2.2 教材内容安排与学分设置
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必修1学分的健康教育分散在3年内完成,必修1学分的田径类项目分散在高一和高二完成。任选项目是由学生根据自己兴趣和爱好选择的项目,这些项目在高一入学时选择,一旦选定原则上是不允许换项的,在3年内对同一项目学习5个模块,共5学分。南航附中对《课程标准》进行校本化的地方是对规定的运动技能进行了重新整合,开发自己学校的校定必选项目,主要包括体操、综合类和校本教材系列。
表1 教材内容安排与学分设置计划Table Ⅰ Content Arrangement of Teaching Materials and Credit Setup Program
体操系列安排18课时,共1学分,分散在高一和高二两年完成,内容为广播操、室内操、技巧、简单器械运动。技巧、简单器械运动被命名为2 S教育,即生存、生活技巧教育,侧重于教会学生在生活中常常接触到的技巧以及意外发生时的保护与自我保护方法,并加以练习,以降低损害程度。
把新兴项目、民族民间项目和浅识项目划为综合类系列,共1学分,分散于高一和高三完成。新兴项目是当前比较流行的时尚运动、休闲项目,共4课时;民族民间项目安排的是“抖空竹”和“风筝”(安排在春秋季)4课时的教学。民族民间项目教师的安排,一是本组教师通过学习掌握后进行教学,二是聘请校外师资(外校教师、社会上具有专门能力的人),教材由书籍、网络、其他相关资料等,经任课教师修改编写,通过审查批准后执行(由单元、课时计划呈现)。浅识项目是指除本专项外,在篮球、排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这5个项目中,由教师根据学生意愿情况选择两个项目,内容及难度设计较浅,各安排5个课时的教学,采用专项班整体轮换的方式进行教学。
学校把传统项目定向越野、学生积极要求的项目游泳和比较时尚的体育舞蹈及形体训练划分为校本教材,共1学分。具体安排是定为定向越野安排高一、二年级在春游或秋游的半天时间(4课时),以自由组合(6~8人)的小组比赛形式完成。体育舞蹈及形体训练安排在高三年级各项目班轮换由固定教师进行教学,这两个项目的教学结合时尚的发展趋势进行。形体训练着重于传授给学生通过锻炼改变形体的方法以及坐、立、行、走的优美姿态。游泳项目的教学安排在高一年级每次两课时连上(共9次),地点安排在学校附近的白下区体校游泳中心(有正规的营业执照。卫生、恒温、水深1.4 m,安全有保证)。
2.3 该模式基本要素分析
与其它《课程标准》校本化实施模式一样,该模式是由必修项目和任选项目构成,这是该模式的 “共同部分”。但是该模式减少了任选项目的学分,从学生需要和学校课程资源实际出发增加了校定必选项目,满足学生对更多体育项目学习的需求,这就形成该模式的“不同部分”。该模式的“内部特定的课时比例”是必修项目占了36学时,任选项目占了90学时,校定必选项目占了72学时。必修项目体现了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基础性,任选项目使学生掌握一技之长,校定必选项目(凸显学校特色)为学生未来工作、生活奠定基础。
2.4 该模式特点
2.4.1 任选项目,师生固定
学生根据学校规定的任选项目中进行选择,3年中对所选项目进行深入学习,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一技之长,改变了以往学生“蜻蜓点水”式学习运动技能的弊端。同时选项教学的一个缺点是由于过多的选项造成学生缺乏集体感,很难进行集体教育。但是该模式规定高一选项后原则上3年是不允许换项的,即由所选项目的教师带3年的体育课。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在进行体育活动和竞赛时有了集体归属感。另一方面,由于学生和教师相处3年,使教师更加了解学生,有利于因材施教,同时也加深了师生之间的感情,提高教学质量。
3.4.2 校定必选内容凸显学校特色
经调查大多数学生喜欢游泳,而且学校附近有正规的游泳中心,所以学校在高一规定1学分的游泳课来满足学生的需求。学校教师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经过查找大量资料把体操类项目进行校本化,尤其是创造性的开发了技巧、简单器械运动,称为2 S教育即为生存、生活技巧教育。高中毕业对于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说意味着走向社会,所以学校把对塑造学生气质有独特的作用,学生非常喜爱的体育舞蹈和形体训练作为校定必修,为以后升学和就业奠定基础。综合类项目使学生在学习专项的基础上了解更多项目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校定必选内容更加符合学生实际需要,凸显学校特色。
2.4.3 课程资源的开发是本次体育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
南航附中在《课程标准》进行校本化过程中不仅充分利用校内课程资源,还积极开发校外课程资源,包括聘请校外有专长的空竹、风筝教师,利用社区游泳池来满足学生对游泳项目的爱好和需求。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有利于创造性的实施《课程标准》,有利于学校和社区的融合。
3 对学分制下《标准》校本化实施模式理性思考
没有一成不变的课程模式,也没有可以完全照搬的课程模式。无论一个“模式”多么的好,当我们去学习运用的时候,都有一个“本土化”的过程。我们反对完全照搬,反对模式化的倾向。所谓模式化的倾向是企图构建一个普通适应的模式;或是企图设计一个模式不分时间条件地搬用于其他学校[5]。这和我们构建模式、研究模式的初衷是格格不入的。我们在构建模式、研究模式的同时要对模式有正确的认识,我们学习的只是那种模式的取向,即从中体验到一种价值观,一种方法论,从而触类旁通转变我们的教育观念,从根本上指导我们自己的教育行为,这也是本课题研究的最终目的!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7.
[2]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145.
[3]廖哲勋,田慧生.课程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251.
[4]廖哲勋,田慧生.课程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252.
[5]曲宗湖,顾渊彦.体育课程导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101.
[6]董翠香.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相关概念辨析[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5(01).
[7]徐玉珍.校本课程开发:概念解读[J].课程·教材·教法,2001(04):12-17.
(责任编辑:陈建萍)
School-Based Implementation Mode of the PE and Health Curriculum Standards of High School in Credit System
JIA Hong-zhou, DONG Cui-xiang
(Henan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enan 453003 China)
Taking the example of the school-based implementation mode characterized by Required Course + School Required Course + Selective Course, 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theme, basis and structure of the mode in the background of credit system and through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relative concepts of the school-based implementation mode. Examples are used to interpret the meaning of school-based interpretation.
credit system; high school; PE and Health Curriculum; school-based; mode
G807.01
A
1006-1207(2010)01-0093-03
2009-08-12
全国“十五”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D P A 050171)阶段成果
贾洪洲,男,助教。主要研究方向:学校体育学.
1.河南科技学院体育系, 河南 新乡453002;2.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 上海 200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