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办学背景下医学院校体育教学改革新模式研究
2010-12-08杜世全
杜世全,谢 陶
(1.安徽医科大学体育教研室,安徽 合肥 230032;2.上海体育学院体育教育训练学院,上海 200438)
特色办学背景下医学院校体育教学改革新模式研究
杜世全1,谢 陶2
(1.安徽医科大学体育教研室,安徽 合肥 230032;2.上海体育学院体育教育训练学院,上海 200438)
高等医学院校因其专业性质、培养目标、校园文化环境、体育教学资源等方面的特殊性,需要探索适应其办学特色的体育教学模式。结合高等医学院校近年来在体育教学上的改革实践,总结了适应高等医学院校的体育教学改革的新模式,旨在为我国高等医学院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医学院校;特色办学;体育教学
在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抓紧启动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着重抓好五个方面的工作,放在首位的就是推进教育改革,要解放思想,大胆突破,对办学体制、教学内容、教育方法、等进行系统改革。探索适应不同类型教育和人才成长的学校管理体制和办学模式,提高办学和人才培养水平。要努力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推动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激励广大教师专注于教育,努力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大学[1]。针对当前我国高校专业设置大而全、缺少办学特色的境况,总理提出了特色办学的要求,正是应对了目前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之需,为高等院校的改革提供了指南。而医学院校是以培养医学创新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高等院校,应适应社会对医疗服务、康复治疗、保健预防和健康教育的需要,结合自身学科特点,改革教学内容、构建新的教学模式,而体育教育作为高等院校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价值取向理应发生战略性转变。医学院校因其专业性质、培养目标、校园文化环境、体育教学资源等方面的因素,在体育教学方面不可能完全走综合性院校的改革之路,应结合自身实际,选好切入点,走特色发展之路。
1 我国医学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1 原有教学模式陈旧、内容单一
我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大多还是沿袭前苏联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即学生主要以学习体育基础知识和技能为主;注重动作要领的掌握和专项运动成绩的提高;而忽视了学生锻炼方法和锻炼习惯的养成。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和人们视野的进一步开阔,要求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呼声越来越高。目前,高等学校主要还是以普通体育课教学和专项体育课教学为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单一,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高等学校的体育教育只有不断地进行改革,才能适应社会多元化发展的需求。
1.2 体育教学资源整合不力
体育教学方式和体育课程内容的选择,要充分考虑到医学院校学生的知识能力构成、专业特点、职业需要和社会需求,建设医学体育教学内容体系,对现行教材内容进行精简、重组、整合,充分体现医学院校的职业特性,同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紧密结合。医学院校拥有这方面雄厚的师资,具备开设体育保健、医疗体育、运动医学等课程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能够充分发挥医学专业教师和体育教师的资源优势。但是纵观国内诸多医学院校,却面临着“抱着金碗乞讨”的尴尬境地,体育教学资源和医学教学资源没有能够有效整合,导致体育教学并没有完全发挥出在医学院校中的应有作用。医学是治病救人,体育是强身健体,是防病于未然,是一个比医学更超前的学科,医学与体育的结合将能更好的服务于人类社会,建设新型的医学体育教育将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与责任。
1.3 现有体育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未来职业发展
特色是办学过程中历史的沉淀,是传统和风格的长期积累,它对优化人才培养过程,提高教学质量有明显的效果和巨大的作用[2]。医学院校的体育教学改革应坚持从实际出发,注重实效,淡化体育教育的竞技性,强调课程内容的健身性,突出“健康第一”的教育指导思想,结合医学专业的特点,以掌握医学体育知识为目标开展教学,使学生从多维度、多层面接受医学体育,发挥社会、文化、医疗、教育、心理、保健、竞争、合作等集多功能于一身的医学体育功能,增强体育课程的文化内涵,充分体现医学院校的体育教学特色。
2 我国医学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新模式
2.1 明确教育观念:解读“健康”新理念,贯彻“健康第一,终身体育”教育思想
在现实社会中,“没病即健康”被广泛接受,健康这一人类生存的基本问题逐渐退缩为医学问题,使人们由一种积极生活的健康追求蜕变为解除病痛疾苦的医学求助。有学者指出健康的三维概念:以生理机能为特征的身体健康、以精神情感为特征的心理健康和社会实践为特征的行为健康。它是关于个体生存质量与生活状态的多维度评价。对于健康三维概念的理解,要坚持以“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礼记·中庸》)为思想基础,一方面强调三者有机结合、高度统一而不偏废的整体和谐,另一方面把握住每一维度都不偏不倚、执中无为而不走极端的“中庸之道[3]。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是高校教育改革的重点,“健康第一”的教育指导思想,是传统体育教育从竞技提高、素质教育、健康第一历史演变过程中得出的结论。所以,在体育教育实践中必须认识到“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不仅是学校体育的指导思想,也应是学校教育的指导思想。应该从根本上扭转现在高校重智轻体的教学现状,让学生从过重的学习压力和负担中解脱出来,给他们更多自主发展的时间和自由发展的空间,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根据所学专业的特点,使大学生获得个体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健康和谐发展。
2.2 改革体育教学模式:走出传统体育教学四大误区,加快体育教学模式的改革
体育教学模式是“体现某种教学思想的教学程序,它包括相对稳定的教学过程和相应的教学方法体系”[4]。目前我国许多高校体育教学千校一面的情况还相当普遍,基本上未摆脱原来教学模式的束缚[5]。鉴于医学院校在医学专业方面的优势,在体育教学模式的改革中,可选择健身运动处方模式作为现行体育教学模式的补充。选择健身处方教学模式,通过健身处方教学让学生既能开诊断处方,又能开健身处方,既适应了社会对医疗服务、康复治疗和保健预防和健康教育的需要,又符合培养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利用医学知识进行体育保健治疗的教学目标要求,满足了学生未来职业需要。通过以上的体育教学改革,能够充分发挥医学院校教育资源优势,使医学院校学生在增强体质的同时,掌握健身运动中预防疾病、康复保健知识和方法,提高自身文化素质;达到既能指导自我健身,又能在以后的医疗实践中运用这些知识和方法,配合医疗手段对一些疾病进行治疗和对一些病情较轻的病员进行康复、保健指导,使学生基本掌握健身运动处方的理论知识和治疗手段。
2.3 合理设计体育教学内容:开设体育保健课程,体现教学内容的实效性
教学内容是教学模式的具体化,新的教学模式势必要求更具实效性的教学内容,医学院校除开设体育专项课之外,应充分发挥医学相关专业优势,开设医学与体育相结合的相关课程,把体育保健课程做为教学切入点,实现体育教育与医学教育相结合。体育保健学是“研究人体在体育运动过程中保健规律的一门应用科学,是根据体育与卫生相结合的原则,运用医学保健知识和方法对体育运动参加者进行医务监督和指导,使体育锻炼更为科学化”[6]。体育保健学的内容,包括体育卫生、医务监督、运动性疾病、运动损伤、按摩和医疗体育等方面。在课程设置上,可在一二年级必修课程都安排一定内容的体育保健知识,突出医学体育保健教学特色;教学内容上,可选择初级长拳第三路、简化二十四式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太极剑、舒心平血功、健身医学气功等内容。在课余训练与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中,积极开展武术竞赛套路、散手与女子防身术等传统体育项目。上述内容的开展,对于提高医学院校学生学习和运用医学、体育知识,提高自身运用医学、体育知识的能力,激发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掌握科学锻炼的方法和手段,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起着积极的作用。同时,课余运动队训练与课外体育活动的蓬勃开展,不仅增大了体育课堂教学容量,拓展了体育课堂的时间和空间,适应了不同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正确处理了普及与提高的关系,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体育观,实现了体育课程的基本目标与发展目标。
2.4 整合医学资源优势:开发校本课程,体现优势特色
医学院校的体育教育特色就是要把体育教育与医学教育相结合。体育与医学是两个不同的学科,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都是为人的健康服务。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以医学治疗为主的目标正在向预防医学转化。所以,医学院校的体育教育必须融合到预防医学的实践中去。医学院校医学体育建设应充分利用医学资源,发挥医学院校自身的教学优势,开发校本课程,注重实效性,是医学院校医学体育教育的发展方向。第一,结合医学院校学生的未来职业需求,针对性地开发、增设新课程内容,充分体现医学教育优势,如临床医学等专业开设健身处方教学,适应社会对医疗服务、康复治疗、保健预防和健康教育的需要;护理等专业开设形体、体育舞蹈、医学美容等内容,锻炼体质的同时,注重培养优雅的气质与礼仪,为未来职业奠定基础;全科医学等专业增设医疗保健体育,加强医学体育内容的教学,使学生基本掌握一至两门康复医疗技能,提高学生的社区保健能力。第二,增加传统民族体育项目的教学内容,发挥医学人才资源优势,充分体现医学院校的办学特色。
3 结语
教学模式的建立应从全面理解教育的内涵、外延着手,应是教学思想、教学条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的多元因素的有机统一[7]。所以要以新的理念对课程教学各个环节进行优化,医学院校以其独有的办学特点和对学生在健康、健身知识方面的特殊需求,去寻求新的突破和尝试。同时,医学院校专业教育资源为体育在医学院校的改革提供了有利条件,在考虑到主客观条件的前提下,构建符合高等医学院校特点的体育教学新模式,并在以后的体育教学改革中运用反馈调控等科学的手段加以完善和推进。
[1]温家宝.进一步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 创建一流大学 [EB/ OL].凤凰网.http://www.zgtscy.com.cn/bencandy,2010-03-08.
[2]翟立武.高等中医药院校传统保健体育教学改革特色[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30(3):94.
[3]王广虎.健康理念内涵的把握与学校体育改革的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27(4):29-31.
[4]王志华.高等医学院校体育学科建设的改革与思考[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7,15(11):56.
[5]陈学华.构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特色分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3,20(6):89.
[6]刘杰.高等医学院校体育教学目标取向及教学切入点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4):543-544.
[7]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 [Z]. 2002,8.
NewM odel of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Reform forM edical Colleges and Un iversities in the Context of Characteristic School-Runn ing
Du Shi-quan,Xie Tao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Section,AnhuiMedicalUniversity,Hefei 230032)
Due to the uniqueness in the disciplinary nature,cultivation goal,campus culture and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resources,medi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all for a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model suitable to their school-running characteristics. Practical experience in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reform of Anhui Medical University in recent years is drew on to explore the new model suitable to the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reform of medi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o that reference can be offered to the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reform of Chinese medi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edi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Characteristic school-running,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G807.4
A
1001—9154(2010)06—0073—03
book=73,ebook=64
G807.4
A
1001—9154(2010)06—0073—03
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基金资助项目(2008sk223zd)
杜世全(1963—),男,安徽合肥人,副教授。
2010—04—01